标签:超过 假设 子网掩码 不同的 视频 时间 网络安全 one continue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分三层:应用程序、 操作系统、硬件。
硬件是用来干活的,应用程序想要实现一定的功能就要调用硬件工作。
但是如果每一个软件开发,都要写怎么操作硬件的代码,就会有大量重复的代码,而且十分复杂。
因此,操作系统就出现了,操作系统相当于提供了一套接口,软件的功能通过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再让硬件工作。
应用程序无法直接让硬件工作 只能间接地通过操作系统使硬件工作实现特定的功能。
作为应用开发程序员,我们开发的软件都是应用软件,而应用软件必须运行于操作系统之上,操作系统则运行于硬件之上,
应用软件是无法直接操作硬件的,应用软件对硬件的操作必须调用操作系统的接口,由操作系统操控硬件。
比如客户端软件想要基于网络发送一条消息给服务端软件,流程是:
1、客户端软件产生数据,存放于客户端软件的内存中,然后调用接口将自己内存中的数据发送/拷贝给操作系统内存
2、客户端操作系统收到数据后,按照客户端软件指定的规则(即协议)、调用网卡发送数据
3、网络传输数据
4、服务端软件调用系统接口,想要将数据从操作系统内存拷贝到自己的内存中
5、服务端操作系统收到4的指令后,使用与客户端相同的规则(即协议)从网卡接收到数据,然后拷贝给服务端软件
C\S架构
C指的是client(客户端软件),S指的是Server(服务端软件),本章的重点就是教大家写一个C/S架构的软件,实现服务端软件与客户端软件基于网络通信。
硬件之上安装好操作系统,然后装上软件你就可以正常使用了,但此时你也只能自己使用,像下图这样,每个人都拥有一台自己的机器,然而彼此孤立。
然而internet为何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把一个人与这个人的有线电话比喻为一台计算机,那么其实两台计算机之间通信与两个人打电话之间通信的原理是一样的。
两个人之间想要打电话首先一点必须是接电话线,这就好比是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首先要有物理链接介质,比如网线,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
通信的线路建好之后,只是物理层面有了可以承载数据的介质,要想通信,还需要我们按照某种规则组织我们的数据,这样对方在接收到数据后就可以按照相同的规则去解析出数据,
这里说的规则指的就是:中国有很多地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方言,为了全中国人都可以听懂,大家统一讲普通话。
普通话属于中国国内人与人之间通信的标准,那如果是两个国家的人交流呢?
问题是,你不可能要求一个人/计算机掌握全世界的语言/标准,于是有了世界统一的通信标准:英语
英语成为世界上所有人通信的统一标准,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也应该有一个像英语一样的通信标准,这个标准称之为互联网协议,
可以很明确地说:互联网协议就是计算机界的英语,网络就是物理链接介质+互联网协议。
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全世界的计算机都学会互联网协议,这样任意一台计算机在发消息时都严格按照协议规定的格式去组织数据,接收方就可以按照相同的协议解析出结果了,
这就实现了全世界的计算机都能无障碍通信。 按照功能不同,人们将互联网协议分为osi七层或tcp/ip五层或tcp/ip四层(我们只需要掌握tcp/ip五层协议即可),
这种分层就好比是学习英语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应该掌握专门的技能或者说完成特定的任务,比如:1、学音标 2、学单词 3、学语法 4、写作文。。。
人打电话之间通信的原理是一样的。
每层运行常见物理设备(了解)
TCP/I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简写,中译名为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又名网络通讯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
TCP/IP五层模型
我们将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并作应用层,从tcp/ip五层协议的角度来阐述每层的由来与功能,
搞清楚了每层的主要协议,就理解了整个互联网通信的原理。
首先,用户感知到的只是最上面一层应用层,自上而下每层都依赖于下一层,所以我们从最下一层开始切入,比较好理解,
每层都运行特定的协议,越往上越靠近用户,越往下越靠近硬件。
物理层
物理层由来:上面提到,孤立的计算机之间要想一起玩,就必须接入internet,言外之意就是计算机之间必须完成组网。
物理层功能:主要是基于电器特性发送高低电压(电信号),高电压对应数字1,低电压对应数字0。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由来:单纯的电信号0和1没有任何意义,必须规定电信号多少位一组,每组什么意思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定义了电信号的分组方式。
通过分组我们就可以把二进制对应到指定的字符,从而完成数据的解析。
以太网协议
早期的时候各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分组方式,后来形成了统一的标准,即以太网协议ethernet。
ethernet规定
head包含:(固定18个字节)
data包含:(最短46字节,最长1500字节)
head长度+data长度=最短64字节,最长1518字节,超过最大限制就分片发送。
mac地址
head中包含的源和目标地址由来:ethernet规定接入internet的设备都必须具备网卡,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地址便是指网卡的地址,即mac地址。
mac地址:每块网卡出厂时都被烧制上一个世界唯一的mac地址,长度为48位2进制,通常由12位16进制数表示(前六位是厂商编号,后六位是流水线号)。
广播
有了mac地址,同一网络内的两台主机就可以通信了(一台主机通过arp协议获取另外一台主机的mac地址)
ethernet采用最原始的方式,广播的方式进行通信,即计算机通信基本靠吼。
网络层
网络层由来:有了ethernet、mac地址、广播的发送方式,世界上的计算机就可以彼此通信了,
问题是世界范围的互联网是由一个个彼此隔离的小的局域网组成的,那么如果所有的通信都采用以太网的广播方式,
那么一台机器发送的包全世界都会收到,这就不仅仅是效率低的问题了,这会是一种灾难。
上图结论:必须找出一种方法来区分哪些计算机属于同一广播域,哪些不是,如果是就采用广播的方式发送,
如果不是,就采用路由的方式(向不同广播域/子网分发数据包),mac地址是无法区分的,它只跟厂商有关
网络层功能:引入一套新的地址用来区分不同的广播域/子网,这套地址即网络地址。
IP协议
子网掩码
所谓”子网掩码”,就是表示子网络特征的一个参数。
它在形式上等同于IP地址,也是一个32位二进制数字,它的网络部分全部为1,主机部分全部为0。
比如,IP地址172.16.10.1,如果已知网络部分是前24位,主机部分是后8位,
那么子网络掩码就是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写成十进制就是255.255.255.0。
子网掩码是用来标识一个IP地址的哪些位是代表网络位,以及哪些位是代表主机位。子网掩码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结合IP地址一起使用。
子网掩码只有一个作用,就是将某个IP地址划分成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两部分。
区分网络位和主机位是为了划分子网,就是把一个大网络分成多个小网络,为什么要分子网呢?
划分子网本质上就是借主机位到给网络位,每借一位主机位,这个网段的可分配主机就会越少,比如192.168.1.0/24可用主机255个,借一位变成192.168.1.0/25,那可用主机就从255-128=127个
了(从最大的值开始借),再借一位192.168.1.0/26,那可用主机数就变成了255-(128+64)=63个了。
关于IP和子网划分的具体讲解:https://www.cnblogs.com/linhaifeng/articles/5951486.html
IP地址分类
IP地址根据网络ID的不同分为5种类型,A类地址、B类地址、C类地址、D类地址和E类地址。
全零(“0.0.0.0”)地址对应于当前主机。全“1”的IP地址(“255.255.255.255”)是当前子网的广播地址。
环回地址(127.0.0.1) 又称为本机地址。
环回接口(loopback)。平时我们用127.0.0.1来尝试自己的机器服务器好使不好使。走的就是这个loopback接口。对于环回接口,有如下三点值得注意:
IP协议是TCP/IP协议的核心,所有的TCP,UDP,IMCP,IGCP的数据都以IP数据格式传输,要注意的是,IP不是可靠的协议,这是说,IP协议没有提供一种数据未传达以后的处理机制--这被认为是上层协议--TCP或UDP要做的事情。所以这也就出现了TCP是一个可靠的协议,而UDP就没有那么可靠的区别。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IP协议头
我感兴趣的只是那八位的TTL字段,还记得这个字段是做什么的么?这个字段规定该数据包在穿过多少个路由之后才会被抛弃(这里就体现出来IP协议包的不可靠性,它不保证数据被送达),某个ip数据包每穿过一个路由器,该数据包的TTL数值就会减少1,当该数据包的TTL成为零,它就会被自动抛弃。这个字段的最大值也就是255,也就是说一个协议包也就在路由器里面穿行255次就会被抛弃了,根据系统的不同,这个数字也不一样,一般是32或者是64。
ARP协议
arp协议由来:计算机通信基本靠吼,即广播的方式,所有上层的包到最后都要封装上以太网头,然后通过以太网协议发送,在谈及以太网协议时候,我门了解到
通信是基于mac的广播方式实现,计算机在发包时,获取自身的mac是容易的,如何获取目标主机的mac,就需要通过arp协议
arp协议功能:广播的方式发送数据包,获取目标主机的mac地址。
协议工作方式:每台主机ip都是已知的。
传输层
传输层的由来:网络层的ip帮我们区分子网,以太网层的mac帮我们找到主机,然后大家使用的都是应用程序,你的电脑上可能同时开启qq,暴风影音,迅雷等多个应用程序,
那么我们通过ip和mac找到了一台特定的主机,如何标识这台主机上的应用程序呢?答案就是端口,端口即应用程序与网卡关联的编号。
传输层功能:建立端口到端口的通信。
补充:端口范围0-65535,0-1023为系统占用端口
传输层有两种协议,TCP和UDP,见下图
TCP协议
可靠传输,TCP数据包没有长度限制,理论上可以无限长,但是为了保证网络的效率,通常TCP数据包的长度不会超过IP数据包的长度,以确保单个TCP数据包不必再分割。
为什么tcp是可靠的数据传输呢?
最可靠的方式就是只要不得到确认,就重新发送数据报,直到得到对方的确认为止。
特点:
UDP协议
不可靠传输,”报头”部分一共只有8个字节,总长度不超过65,535字节,正好放进一个IP数据包。
特点:
总结
TCP协议虽然安全性很高,但是网络开销大,而UDP协议虽然没有提供安全机制,但是网络开销小,在现在这个网络安全已经相对较高的情况下,
为了保证传输的速率,我们一般还是会优先考虑UDP协议。
经过五层的数据报
数据传输就是一个封装包和拆包的过程。
SOCKET
我们已经知道,假设我现在要写一个程序,给另一台计算机发数据,必须通过tcp/ip协议 ,但具体的实现过程是什么呢?
我应该怎么操作才能把数据封装成tcp/ip的包,又执行什么指令才能把数据发到对端机器上呢?
socket就是帮你把tcp/ip协议层的各种数据封装啦、数据发送、接收等通过代码已经给你封装好了,你只需要调用几行代码,就可以给别的机器发消息了。
Socket是应用层与TCP/IP协议族通信的中间软件抽象层,它是一组接口。在设计模式中,Socket其实就是一个门面模式,
它把复杂的TCP/IP协议族隐藏在Socket接口后面,对用户来说,一组简单的接口就是全部。
socket起源于Unix,而Unix/Linux 基本哲学之一就是“一切皆文件”,都可以用“打开open –> 读写write/read –> 关闭close”模式 来操作。
Socket就是该模式的一个实现,socket即是一种特殊的文件,一些socket函数就是对其进行的操作(读/写IO、打开、关闭)。
你想给另一台计算机发消息,你知道他的IP地址,他的机器上同时运行着qq、迅雷、word、浏览器等程序,你想给他的qq发消息,
那想一下,你现在只能通过ip找到他的机器,但如果让这台机器知道把消息发给qq程序呢?
答案就是通过port,一个机器上可以有0-65535个端口,你的程序想从网络上收发数据,就必须绑定一个端口,这样,远程发到这个端口上的数据,就全会转给这个程序啦。
SOCKET通信流程
# 流程描述: # # 1 服务器根据地址类型(ipv4,ipv6)、socket类型、协议创建socket # # 2 服务器为socket绑定ip地址和端口号 # # 3 服务器socket监听端口号请求,随时准备接收客户端发来的连接,这时候服务器的socket并没有被打开 # # 4 客户端创建socket # # 5 客户端打开socket,根据服务器ip地址和端口号试图连接服务器socket # # 6 服务器socket接收到客户端socket请求,被动打开,开始接收客户端请求,直到客户端返回连接信息。这时候socket进入阻塞状态,所谓阻塞即accept()方法一直等到客户端返回连接信息后才返回,开始接收下一个客户端连接请求 # # 7 客户端连接成功,向服务器发送连接状态信息 # # 8 服务器accept方法返回,连接成功 # # 9 客户端向socket写入信息(或服务端向socket写入信息) # # 10 服务器读取信息(客户端读取信息) # # 11 客户端关闭 # # 12 服务器端关闭
Socket套接字方法
socket实例
socket.socket(family=AF_INET, type=SOCK_STREAM, proto=0, fileno=None)
family(socket家族)
socket type类型
proto=0 请忽略,特殊用途
fileno=None 请忽略,特殊用途
sk.bind(address) #s.bind(address) 将套接字绑定到地址。address地址的格式取决于地址族。在AF_INET下,以元组(host,port)的形式表示地址。 sk.listen(backlog) #开始监听传入连接。backlog指定在拒绝连接之前,可以挂起的最大连接数量。 #backlog等于5,表示内核已经接到了连接请求,但服务器还没有调用accept进行处理的连接个数最大为5 #这个值不能无限大,因为要在内核中维护连接队列 sk.setblocking(bool) #是否阻塞(默认True),如果设置False,那么accept和recv时一旦无数据,则报错。 sk.accept() #接受连接并返回(conn,address),其中conn是新的套接字对象,可以用来接收和发送数据。address是连接客户端的地址。 #接收TCP 客户的连接(阻塞式)等待连接的到来 sk.connect(address) #连接到address处的套接字。一般,address的格式为元组(hostname,port),如果连接出错,返回socket.error错误。 sk.connect_ex(address) #同上,只不过会有返回值,连接成功时返回 0 ,连接失败时候返回编码,例如:10061 sk.close() #关闭套接字 sk.recv(bufsize[,flag]) #接受套接字的数据。数据以字符串形式返回,bufsize指定最多可以接收的数量。flag提供有关消息的其他信息,通常可以忽略。 sk.recvfrom(bufsize[.flag]) #与recv()类似,但返回值是(data,address)。其中data是包含接收数据的字符串,address是发送数据的套接字地址。 sk.send(string[,flag]) #将string中的数据发送到连接的套接字。返回值是要发送的字节数量,该数量可能小于string的字节大小。即:可能未将指定内容全部发送。 sk.sendall(string[,flag]) #将string中的数据发送到连接的套接字,但在返回之前会尝试发送所有数据。成功返回None,失败则抛出异常。 #内部通过递归调用send,将所有内容发送出去。 sk.sendto(string[,flag],address) #将数据发送到套接字,address是形式为(ipaddr,port)的元组,指定远程地址。返回值是发送的字节数。该函数主要用于UDP协议。 sk.settimeout(timeout) #设置套接字操作的超时期,timeout是一个浮点数,单位是秒。值为None表示没有超时期。一般,超时期应该在刚创建套接字时设置,因为它们可能用于连接的操作(如 client 连接最多等待5s ) sk.getpeername() #返回连接套接字的远程地址。返回值通常是元组(ipaddr,port)。 sk.getsockname() #返回套接字自己的地址。通常是一个元组(ipaddr,port) sk.fileno() #套接字的文件描述符 socket.getfqdn() # 拿到本机的主机名 socket.gethostbyname() # 通过域名解析ip地址
Socket代码实例
1.聊天软件
# server 端 import socket phone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phone.setsockopt(socket.SOL_SOCKET, socket.SO_REUSEADDR, 1) # 可以重复利用端口 解决端口被占用的问题 address = (‘127.0.0.1‘, 8080) phone.bind(address) phone.listen(5) conn, addr = phone.accept() while True: try: data = conn.recv(1024) print(type(data), data) conn.send(data.upper()) except ConnectionResetError: # 解决客户端单方面终止连接的bug break conn.close() phone.close() # client端 import socket phone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address = (‘127.0.0.1‘, 8089) phone.connect(address) while True: msg = input(">>>: ").strip() if not msg: continue # 解决输入为空的bug 输入为空 操作系统就不会继续下面四层的操作 程序就会卡死 phone.send(msg.encode(‘utf-8‘)) data = phone.recv(1024) print(data) phone.close()
2. 远程文件传输
简单版
# server 端 import socket import os import struct import json phone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address = (‘127.0.0.1‘, 8008) # 0 - 1024 是操作系统占用的端口 phone.bind(address) phone.listen(5) server_dir = r‘server\server_base‘ while True: print(‘waiting...‘) conn, addr = phone.accept() while True: order = conn.recv(8096) # 接收命令 get a.txt cmds = order.decode(‘utf-8‘).split(‘ ‘) order_type = cmds[0] filename = cmds[1] # 制作报头 header_info = { ‘filename‘: filename, ‘file_size‘: os.path.getsize(r‘%s\%s‘ % (server_dir, filename)), # 保存位置路径拼接 ‘time‘: ‘now‘ } header_byte = json.dumps(header_info).encode(‘utf-8‘) len_header = struct.pack(‘i‘, len(header_byte)) conn.send(len_header) # 发送报头长度 conn.send(header_byte) # 发送报头 # 发送真实数据 with open(r‘%s\%s‘ % (server_dir, filename), ‘rb‘) as f: for line in f: # 每次读取一行 节省空间 conn.send(line) conn.close() phone.close() # clien端 import socket import struct import json phone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address = (‘127.0.0.1‘, 8008) phone.connect(address) download_dir = ‘client\download‘ while True: order = input(‘>>>: ‘).strip() phone.send(order.encode(‘utf-8‘)) # 拿到报头的长度 header = phone.recv(4) header_len = struct.unpack(‘i‘, header)[0] # 通过报头的长度拿到报头 header_info = phone.recv(header_len) header_ = json.loads(header_info.decode(‘utf-8‘)) print(header_) # 拿到文件的总大小 file_size = header_[‘file_size‘] filename = header_[‘filename‘] with open(r‘%s\%s‘ % (download_dir, filename), ‘wb‘) as f: size = 0 while size < file_size: data = phone.recv(1024) f.write(data) size += len(data) print(‘当前进度%s‘ % (size/file_size*100)) phone.close()
面向对象版
服务器端
server端 import socket import struct import os import json class My_socket: host = ‘127.0.0.1‘ port = 9000 family = socket.AF_INET cooperation = socket.SOCK_STREAM server_dir = r‘server\server_base‘ def __init__(self, is_activate=True): self.phone = socket.socket(self.family, self.cooperation) if is_activate: self.bind() self.listen() def listen(self): self.phone.listen(5) def bind(self): self.phone.bind((self.host, self.port)) def run(self): print(‘wait.....‘) self.conn, self.addr = self.phone.accept() self.take_order() def take_order(self): order = self.conn.recv(1024) cmd_ = order.decode(‘utf-8‘) cmd_list = cmd_.split(‘ ‘) cmd = cmd_list[0] filename = cmd_list[1] if hasattr(self, cmd): func = getattr(self, cmd) func(filename) def get(self, filename): self.make_head(filename) self.file_read(filename) def file_read(self, filename): with open(r‘%s\%s‘ % (self.server_dir, filename), ‘rb‘) as f: for line in f: self.conn.send(line) def make_head(self, filename): file_dict = { ‘filename‘: filename, ‘file_size‘: os.path.getsize(r‘%s\%s‘ % (self.server_dir, filename)), ‘md5‘: ‘xxxxxxxxx‘ } file_json = json.dumps(file_dict).encode(‘utf-8‘) file_len = len(file_json) header = struct.pack(‘i‘, file_len) self.conn.send(header) self.conn.send(file_json) self.file_read(filename) def put(self): pass def data_transport(self): pass def close(self): self.conn.close() self.phone.close() my_socket = My_socket() my_socket.run()
客户端
import socket import struct import json class My_socket: family = socket.AF_INET cooperation = socket.SOCK_STREAM download_dir = r‘client\download‘ def __init__(self, address): self.phone = socket.socket(self.family, self.cooperation) self.address = address self.connect() def connect(self): self.phone.connect(self.address) def read_head(self): header = self.phone.recv(4) header_len = struct.unpack(‘i‘, header)[0] header_info = self.phone.recv(header_len) header_dict = json.loads(header_info) file_size = header_dict[‘file_size‘] filename = header_dict[‘filename‘] self.recv_data(file_size, filename) def recv_data(self, file_size, filename): size = 0 with open(r‘%s\%s‘ % (self.download_dir, filename), ‘wb‘) as f: while size < file_size: data = self.phone.recv(1024) f.write(data) size += len(data) print(‘已传输百分之%s‘ % int((size / file_size*100)),end=‘\n‘) def close(self): self.phone.close() def run(self): inp = input(">>>: ") self.phone.send(inp.encode(‘utf-8‘)) self.read_head() my_socket = My_socket((‘127.0.0.1‘, 9000)) my_socket.run() my_socket.close()
TCP VS UDP
tcp基于链接通信
udp无链接
粘包现象及解决方案
我们来写一个远程执行命令的程序,写一个socket client端在windows端发送指令,一个socket server在Linux端执行命令并返回结果给客户端。
执行命令的话,肯定是用subprocess模块,但注意:
res = subprocess.Popen(cmd.decode(‘utf-8‘),shell=True,stderr=subprocess.PIPE,stdout=subprocess.PIPE)
命令结果的编码是以当前所在的系统为准的,如果是windows,那么res.stdout.read()读出的就是GBK编码的,在接收端需要用GBK解码,且只能从管道里读一次结果。
Linux是utf-8编码的,接收端以utf-8解码。
远程执行命令
# server端 import socket import subprocess phone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phone.setsockopt(socket.SOL_SOCKET, socket.SO_REUSEADDR, 1) # 可以重复利用端口 解决端口被占用的问题 address = (‘127.0.0.1‘, 8080) # 0 - 1024 是操作系统占用的端口 phone.bind(address) phone.listen(5) while True: # 实现了对多个客户端的服务 但每次只能服务一个客户端 print("waiting...") conn, addr = phone.accept() print(‘客户端: ‘, addr) while True: try: # 接受命令 cmd = conn.recv(1024) # 1024是一个坑 # 执行命令 拿到结果 obj = subprocess.Popen(cmd.decode(‘utf-8‘), shell=True, stdout=subprocess.PIPE, stderr=subprocess.PIPE) # shell 解析字符串成为命令 相当于开启了一个终端 同时要注意操作系统编码的问题 # PIPE是建立一个管道 stdout是正确命令的执行结果 stderr是错误命令的结果 # PIPE的执行内部其实是执行了一个方法 加了一个property stdout = obj.stdout.read() stderr = obj.stderr.read() # 发送结果 conn.send(stdout+stderr) # 会新开辟一片内存空间浪费资源 except ConnectionResetError: # 解决客户端单方面终止连接的bug break conn.close() phone.close()
# dir 查看某一个文件夹下的子文件名和子文件夹名 # ipconfig 查看本地网卡的ip信息 # tasklist: 查看本地运行的进程 # client端 import socket phone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address = (‘127.0.0.1‘, 8080) phone.connect(address) while True: cmd = input(">>>: ").strip() if not cmd: continue # 解决输入为空的bug phone.send(cmd.encode(‘utf-8‘)) data = phone.recv(1024) print(data.decode(‘gbk‘)) # windows下默认编码gbk ;linux 下默认编码utf-8 phone.close()
尝试执行dir命令,你惊喜的发现,拿到了正确的结果!
但如果执行ipconfig你会发现结果并不完整,之后再执行一次dir,会发现输出有ipconfig的部分结果,之后才是dir的结果,这是什么原因呢?
是因为,top命令的结果比较长,但客户端只recv(1024), 可结果比1024长呀,那怎么办,只好在服务器端的IO缓冲区里把客户端还没收走的暂时存下来,等客户端下次再来收,所以当客户端第2次调用recv(1024)就会首先把上次没收完的数据先收下来,再收dir命令的结果。
那怎么解决呢?有的人说直接把recv(1024)改大不就好了,改成5000\10000或whatever. 可我这样干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为你不可能提前知道对方返回的结果数据大下,无论你改成多大,对方的结果都有可能比你设置的大,另外这个recv并不是真的可以随便改特别大的,有关部门建议的不要超过8192,再大反而会出现影响收发速度和不稳定的情况。
这个现象叫做粘包,就是指两次结果粘到一起了。它的发生主要是因为socket缓冲区导致的,来看一下。
你的程序实际上无权直接操作网卡的,你操作网卡都是通过操作系统给用户程序暴露出来的接口,那每次你的程序要给远程发数据时,其实是先把数据从用户态copy到内核态,
这样的操作是耗资源和时间的,频繁的在内核态和用户态之前交换数据势必会导致发送效率降低, 因此socket 为提高传输效率,发送方往往要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后才发送一次数据给对方。
若连续几次需要send的数据都很少,通常TCP socket 会根据优化算法把这些数据合成一个TCP段后一次发送出去,这样接收方就收到了粘包数据。
粘包问题只存在于TCP中
还是看上图,发送端可以是一K一K地发送数据,而接收端的应用程序可以两K两K地提走数据,当然也有可能一次提走3K或6K数据,或者一次只提走几个字节的数据,
也就是说,应用程序所看到的数据是一个整体,或说是一个流(stream),一条消息有多少字节对应用程序是不可见的,因此TCP协议是面向流的协议,这也是容易出现粘包问题的原因。
而UDP是面向消息的协议,每个UDP段都是一条消息,应用程序必须以消息为单位提取数据,不能一次提取任意字节的数据,这一点和TCP是很不同的。
怎样定义消息呢?可以认为对方一次性write/send的数据为一个消息,需要明白的是当对方send一条信息的时候,无论底层怎样分段分片,TCP协议层会把构成整条消息的数据段排序完成后才呈现在内核缓冲区。
例如基于tcp的套接字客户端往服务端上传文件,发送时文件内容是按照一段一段的字节流发送的,在接收方看了,根本不知道该文件的字节流从何处开始,在何处结束
所谓粘包问题主要还是因为接收方不知道消息之间的界限,不知道一次性提取多少字节的数据所造成的。
总结
基于UDP的命令执行程序
服务器端
# server端 import socket import subprocess ip_port = (‘127.0.0.1‘, 9003) bufsize = 1024 udp_server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DGRAM) udp_server.bind(ip_port) while True: # 收消息 cmd, addr = udp_server.recvfrom(bufsize) #Windows下 当接收数据报的缓冲区比数据报小时会报错 # OSError: [WinError 10040] 一个在数据报套接字上发送的消息大于内部消息缓冲区或其他一些网络限制,或该用户用于接收数据报的缓冲区比数据报小。 # linux 当接收的缓冲区小于数据报时 多出的数据会丢失 print(‘用户命令----->‘, cmd,addr) res = subprocess.Popen(cmd.decode(‘utf-8‘), shell=True, stderr=subprocess.PIPE, stdin=subprocess.PIPE, stdout=subprocess.PIPE) stderr = res.stderr.read() stdout = res.stdout.read() # 发消息 udp_server.sendto(stdout + stderr, addr) udp_server.close()
客户端
from socket import * import time ip_port = (‘127.0.0.1‘, 9003) bufsize = 1024 udp_client = socket(AF_INET, SOCK_DGRAM) while True: msg = input(‘>>: ‘).strip() if len(msg) == 0: continue udp_client.sendto(msg.encode(‘utf-8‘), ip_port) data, addr = udp_client.recvfrom(bufsize) # udp 可以发空信息 因为udp每发一次就是发一份完整的数据报 都会有自己的ip端口信息 # udp协议一次发 对应一次收 print(data.decode(‘utf-8‘), end=‘‘)
UDP协议一发对应一收,每发一次都是一份完整的数据报,不会出现粘包现象。
解决粘包现象
问题的根源在于,接收端不知道发送端将要传送的字节流的长度,所以解决粘包的方法就是围绕,如何让发送端在发送数据前,把自己将要发送的字节流总大小让接收端知晓,
然后接收端来一个死循环接收完所有数据。
我们先来做一下试验。
1. server phone.send(‘hello‘.encode(‘utf-8‘)) phone.send(‘world‘.encode(‘utf-8‘)) # 这时候就发生了粘包现象 两个数据比较小 并且发送的间隔短(小于一次IO的时间) client data = conn.recv(1024) print(data.decode(‘utf-8‘)) # helloworld 这时候就发生了粘包现象 两个数据比较小 并且发送的间隔短(小于一次IO的时间) 2. server phone.send(‘hello‘.encode(‘utf-8‘)) phone.send(‘world‘.encode(‘utf-8‘)) # 这时候就发生了粘包现象 两个数据比较小 并且发送的间隔短(小于一次IO的时间) client res1 = conn.recv(1) # 只接收一个数据 剩下的数据都在操作系统内存当中 print(‘第一个数据: ‘, res1) # b‘h‘ # res2 = conn.recv(9) # print("第二个数据: ", res2) # b‘elloworld‘ 第二次发送的数据在第一次未接收数据的后面 3. server phone.send(‘hello‘.encode(‘utf-8‘)) time.sleep(5) phone.send(‘world‘.encode(‘utf-8‘)) # 这时候不会发生粘包 client res_1 = conn.recv(1024) res_2 = conn.recv(1024) print("第一个数据: ", res_1) # 第一个数据: b‘hello‘ print("第二个数据: ", res_2) # 第二个数据: b‘world‘ 4. server phone.send(‘hello‘.encode(‘utf-8‘)) time.sleep(5) phone.send(‘world‘.encode(‘utf-8‘)) # 这时候不会发生粘包 client res_1 = conn.recv(1) # 第一个数据: b‘h‘ print("第一个数据: ", res_1) res_2 = conn.recv(1024) # 第二个数据: b‘ello‘ 这样数据并没有接收完 # 在第一次recv之后 就会到第二次recv 如果有就接收 如果没有就等待 会导致数据接收不完整 print("第二个数据: ", res_2) 5. server phone.send(‘hello‘.encode(‘utf-8‘)) time.sleep(5) phone.send(‘world‘.encode(‘utf-8‘)) client res_1 = conn.recv(1) # 第一个数据: b‘h‘ print("第一个数据: ", res_1) time.sleep(6) # 第二个数据: b‘elloworld‘ 想要数据接收完整 等待的时间大于client端即可 res_2 = conn.recv(1024) print("第二个数据: ", res_2)
解决粘包问题简单版
服务器端
server端 import socket import subprocess import struct phone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address = (‘127.0.0.1‘, 8008) # 0 - 1024 是操作系统占用的端口 phone.bind(address) phone.listen(5) conn, addr = phone.accept() while True: order = conn.recv(8096) obj = subprocess.Popen(order.decode(‘utf-8‘), shell=True, stdout=subprocess.PIPE, stderr=subprocess.PIPE) stdout = obj.stdout.read() stderr = obj.stderr.read() # 数据的大小 即数据的描述信息 就是报头 报头一定是固定长度的 # 第一步 制作固定长度的报头 total_size = len(stdout) + len(stderr) header = struct.pack(‘i‘, total_size) # 第二步 把数据的报头发给客户端 conn.send(header) # 第三步 发送真实的数据 # data = stdout+stderr conn.send(stdout) conn.send(stderr) # 利用粘包现象完成数据的拼接 conn.close() phone.close()
客户端
import socket import struct phone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address = (‘127.0.0.1‘, 8008) phone.connect(address) while True: # 1.发命令 order = input(‘>>>: ‘).strip() phone.send(order.encode(‘utf-8‘)) # 2.拿到命令结果并打印 # 第一步:收报头 header = phone.recv(4) # 第二步 从报头信息中解析出数据的信息 head_data = struct.unpack(‘i‘, header) # 是一个元组 total_size = head_data[0] current_data = b‘‘ size = 0 while size < total_size: data = phone.recv(1024) current_data += data size += len(data) print(current_data.decode(‘gbk‘)) phone.close()
解决粘包问题终极版
服务器端
import socket import subprocess import struct import json phone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address = (‘127.0.0.1‘, 8008) # 0 - 1024 是操作系统占用的端口 phone.bind(address) phone.listen(5) conn, addr = phone.accept() while True: order = conn.recv(8096) obj = subprocess.Popen(order.decode(‘utf-8‘), shell=True, stdout=subprocess.PIPE, stderr=subprocess.PIPE) stdout = obj.stdout.read() stderr = obj.stderr.read() # 数据的大小 即数据的描述信息 就是报头 报头一定是固定长度的 total_size = len(stdout) + len(stderr) # 报头的信息可能不只有大小 还有很多信息比如文件名 md5值 # 并且struct能制作报头的文件大小也有限 因此应该想别的办法 # 将文件的描述信息放到字典中 文件大小也放到字典中 header_info = { ‘filename‘: ‘a.txt‘, ‘total_size‘: total_size, ‘time‘: ‘now‘ } # 序列化成字符串 再转换成bytes类型 得到的长度就会小很多 # 到时再转为字典就可以拿到文件的总大小 这样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header_byte = json.dumps(header_info).encode(‘utf-8‘) len_header = struct.pack(‘i‘, len(header_byte)) conn.send(len_header) # 发送报头长度 conn.send(header_byte) # 发送报头 # 第三步 发送真实的数据 conn.send(stdout) conn.send(stderr) # 利用粘包现象完成数据的拼接 conn.close() phone.close()
客户端
import socket import struct import json phone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address = (‘127.0.0.1‘, 8008) phone.connect(address) while True: order = input(‘>>>: ‘).strip() phone.send(order.encode(‘utf-8‘)) # 拿到报头的长度 header = phone.recv(4) header_len = struct.unpack(‘i‘, header)[0] # 通过报头的长度拿到报头 header_info = phone.recv(header_len) header_ = json.loads(header_info.decode(‘utf-8‘)) print(header_) # 拿到文件的总大小 total_size = header_[‘total_size‘] current_data = b‘‘ size = 0 while size < total_size: data = phone.recv(1024) current_data += data size += len(data) print(current_data.decode(‘gbk‘)) phone.close()
send 与 recv
不管是send还是recv都不是直接发送接收数据,而是操作自己操作系统的内存。
send的作用就是把数据拷贝到操作系统之后就结束了,发不发,怎么发是操作系统的事,
但是效率比较高,只需要本地拷贝数据。
recv经历两个过程,等待数据,然后把数据从操作系统拷贝到应用程序中,耗时非常长。
并不是一个send对应一个recv,因为send把数据发送到操作系统,怎么发,分成几次发,是操作系统的事情。
注:此篇博客大部分参考自路飞学城以及yuan先生博客园。
标签:超过 假设 子网掩码 不同的 视频 时间 网络安全 one continue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xy-blog/p/12131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