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两种 哪些 pre 防止 之间 对象 assets 活动 sse
分布式协调技术主要用来解决分布式环境当中多个进程之间的同步控制,让他们有序的去访问某种临界资源,防止造成"脏数据"的后果。
在这图中有三台机器,每台机器各跑一个应用程序。然后我们将这三台机器通过网络将其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系统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对用户来说这个系统的架构是透明的,他感觉不到我这个系统是一个什么样的架构。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种系统称作一个分布式系统。
在这个分布式系统中如何对进程进行调度,我假设在第一台机器上挂载了一个资源,然后这三个物理分布的进程都要竞争这个资源,但我们又不希望他们同时进行访问,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协调器,来让他们有序的来访问这个资源。这个协调器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那个锁,比如说"进程-1"在使用该资源的时候,会先去获得锁,"进程1"获得锁以后会对该资源保持独占,这样其他进程就无法访问该资源,"进程1"用完该资源以后就将锁释放掉,让其他进程来获得锁,那么通过这个锁机制,我们就能保证了分布式系统中多个进程能够有序的访问该临界资源。那么我们把这个分布式环境下的这个锁叫作分布式锁。这个分布式锁也就是我们分布式协调技术实现的核心内容。
为了防止分布式系统中的多个进程之间相互干扰,我们需要一种分布式协调技术来对这些进程进行调度。而这个分布式协调技术的核心就是来实现这个分布式锁。
如果我们业务中确实存在这个场景的话,我们就需要一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分布式锁要解决的问题
add
命令。此命令是原子性操作,只有在 key
不存在的情况下,才能 add
成功,也就意味着线程得到了锁。setnx
命令。此命令同样是原子性操作,只有在 key
不存在的情况下,才能 set
成功。分布式锁实现的三个核心要素:
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 setnx
命令。key
是锁的唯一标识,按业务来决定命名。比如想要给一种商品的秒杀活动加锁,可以给 key
命名为 “lock_sale_商品ID” 。而 value
设置成什么呢?我们可以姑且设置成 1
。加锁的伪代码如下:
setnx(lock_sale_商品ID,1)
当一个线程执行 setnx
返回 1
,说明 key
原本不存在,该线程成功得到了锁;当一个线程执行 setnx
返回 0
,说明 key
已经存在,该线程抢锁失败。
有加锁就得有解锁。当得到锁的线程执行完任务,需要释放锁,以便其他线程可以进入。释放锁的最简单方式是执行 del
指令,伪代码如下:
del(lock_sale_商品ID)
释放锁之后,其他线程就可以继续执行 setnx
命令来获得锁。
锁超时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一个得到锁的线程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挂掉,来不及显式地释放锁,这块资源将会永远被锁住(死锁),别的线程再也别想进来。所以,setnx
的 key
必须设置一个超时时间,以保证即使没有被显式释放,这把锁也要在一定时间后自动释放。setnx
不支持超时参数,所以需要额外的指令,伪代码如下:
expire(lock_sale_商品ID, 30)
综合伪代码如下:
if(setnx(lock_sale_商品ID,1) == 1){
expire(lock_sale_商品ID,30)
try {
do something ......
} finally {
del(lock_sale_商品ID)
}
}
以上伪代码中存在三个致命问题
setnx
和 expire
的非原子性设想一个极端场景,当某线程执行 setnx
,成功得到了锁:
setnx
刚执行成功,还未来得及执行 expire
指令,节点 1 挂掉了。
这样一来,这把锁就没有设置过期时间,变成死锁,别的线程再也无法获得锁了。
怎么解决呢?setnx
指令本身是不支持传入超时时间的,set
指令增加了可选参数,伪代码如下:
set(lock_sale_商品ID,1,30,NX)
这样就可以取代 setnx
指令。
del
导致误删又是一个极端场景,假如某线程成功得到了锁,并且设置的超时时间是 30 秒。
如果某些原因导致线程 A 执行的很慢很慢,过了 30 秒都没执行完,这时候锁过期自动释放,线程 B 得到了锁。
随后,线程 A 执行完了任务,线程 A 接着执行 del
指令来释放锁。但这时候线程 B 还没执行完,线程A实际上 删除的是线程 B 加的锁
。
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呢?可以在 del
释放锁之前做一个判断,验证当前的锁是不是自己加的锁。至于具体的实现,可以在加锁的时候把当前的线程 ID 当做 value
,并在删除之前验证 key
对应的 value
是不是自己线程的 ID。
加锁:
String threadId = Thread.currentThread().getId()
set(key,threadId ,30,NX)
解锁:
if(threadId .equals(redisClient.get(key))){
del(key)
}
但是,这样做又隐含了一个新的问题,判断和释放锁是两个独立操作,不是原子性。
还是刚才第二点所描述的场景,虽然我们避免了线程 A 误删掉 key
的情况,但是同一时间有 A,B 两个线程在访问代码块,仍然是不完美的。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让获得锁的线程开启一个守护线程,用来给快要过期的锁“续航”。
当过去了 29 秒,线程 A 还没执行完,这时候守护线程会执行 expire
指令,为这把锁“续命”20 秒。守护线程从第 29 秒开始执行,每 20 秒执行一次。
当线程 A 执行完任务,会显式关掉守护线程。
另一种情况,如果节点 1 忽然断电,由于线程 A 和守护线程在同一个进程,守护线程也会停下。这把锁到了超时的时候,没人给它续命,也就自动释放了。
Zookeeper 的数据存储结构就像一棵树,这棵树由节点组成,这种节点叫做 Znode。
Znode 分为四种类型:
默认的节点类型。创建节点的客户端与 Zookeeper 断开连接后,该节点依旧存在。
所谓顺序节点,就是在创建节点时,Zookeeper 根据创建的时间顺序给该节点名称进行编号:
和持久节点相反,当创建节点的客户端与 Zookeeper 断开连接后,临时节点会被删除:
顾名思义,临时顺序节点结合和临时节点和顺序节点的特点:在创建节点时,Zookeeper 根据创建的时间顺序给该节点名称进行编号;当创建节点的客户端与 Zookeeper 断开连接后,临时节点会被删除。
Zookeeper 分布式锁恰恰应用了临时顺序节点。具体如何实现呢?让我们来看一看详细步骤:
首先,在 Zookeeper 当中创建一个持久节点 ParentLock。当第一个客户端想要获得锁时,需要在 ParentLock 这个节点下面创建一个临时顺序节点 Lock1。
之后,Client1 查找 ParentLock 下面所有的临时顺序节点并排序,判断自己所创建的节点 Lock1 是不是顺序最靠前的一个。如果是第一个节点,则成功获得锁。
这时候,如果再有一个客户端 Client2 前来获取锁,则在 ParentLock 下载再创建一个临时顺序节点 Lock2。
Client2 查找 ParentLock 下面所有的临时顺序节点并排序,判断自己所创建的节点 Lock2 是不是顺序最靠前的一个,结果发现节点 Lock2 并不是最小的。
于是,Client2 向排序仅比它靠前的节点 Lock1 注册 Watcher,用于监听 Lock1 节点是否存在。这意味着 Client2 抢锁失败,进入了等待状态。
这时候,如果又有一个客户端 Client3 前来获取锁,则在 ParentLock 下载再创建一个临时顺序节点 Lock3。
Client3 查找 ParentLock 下面所有的临时顺序节点并排序,判断自己所创建的节点 Lock3 是不是顺序最靠前的一个,结果同样发现节点 Lock3 并不是最小的。
于是,Client3 向排序仅比它靠前的节点 Lock2 注册 Watcher,用于监听 Lock2 节点是否存在。这意味着 Client3 同样抢锁失败,进入了等待状态。
这样一来,Client1 得到了锁,Client2 监听了 Lock1,Client3 监听了 Lock2。这恰恰形成了一个等待队列,
释放锁分为两种情况:
当任务完成时,Client1 会显示调用删除节点 Lock1 的指令。
获得锁的 Client1 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如果崩溃,则会断开与 Zookeeper 服务端的链接。根据临时节点的特性,相关联的节点 Lock1 会随之自动删除。
由于 Client2 一直监听着 Lock1 的存在状态,当 Lock1 节点被删除,Client2 会立刻收到通知。这时候 Client2 会再次查询 ParentLock 下面的所有节点,确认自己创建的节点 Lock2 是不是目前最小的节点。如果是最小,则 Client2 顺理成章获得了锁。
同理,如果 Client2 也因为任务完成或者节点崩溃而删除了节点 Lock2,那么 Client3 就会接到通知。
最终,Client3 成功得到了锁。
原文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976f3928c02d
标签:两种 哪些 pre 防止 之间 对象 assets 活动 sse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eliusKing/p/12146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