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日常 一点 详情 情书 影响 nbsp 聊天 文学 game
这是我成年以来第一次失去亲人。
姑丈刚住院的时候,我接到姐姐的电话当晚就去医院看他。因为和他谈话时他很精神,还面带笑容,我的心就放下来,没有那么担心了。现在回想起来,估计他也是强打着精神在和我聊天吧。聊到后来他让我早点回去,还说自己经常讲错话。于是我等到姐姐和二嫂回来后我就回家了。
两个星期过去后,我接到爸爸的电话,爸爸说接到姑妈的电话说姑丈不大乐观,想见爸爸和爸爸聊聊。于是我回老家把爸爸接来广州。爸爸见到姑丈后和他聊得很开心,姑丈说话依然很精神,还面带笑容。
又过了两个星期,突然接到姐姐电话说姑丈走了。我十分愕然,马上改变计划和行程去姑妈家。路上一直回想起和姑丈的点点滴滴。晚上回家时看到外甥发的朋友圈更加心酸。虽然并没有影响到生活和工作,但是不时会回想起和姑丈的点点滴滴。连续几个晚上都梦到姑丈,连续几天午睡也梦到姑丈。
当瞻仰遗体时,我见过姑丈的最后一面,当安放姑丈的骨灰时,我意识到我以后再也见不到姑丈了,鼻子有点酸,眼里有点湿润。
在这个全程中我虽然没有流一滴眼泪,但是内心却是很伤心的。我正在写这篇文章时也有点想掉眼泪,眼里有点湿润,但是终究没有流出来。
印象中所有文学作品描写亲人去世的场面大家都是在嚎号大哭,然而这并不是真实丧礼中的全部。所有文学作品都只是抓取和描写其中这些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场面,其他就忽略了。
金庸的儿子在美国自缢身亡后,金庸真真切切体会到失去亲人之痛,于是在《倚天屠龙记-后记》里写到:
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的也太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李连杰主演的《中南海保镖》里,女主角遭到枪击,保镖第一时间主动扑倒女主角来挡子弹,而女主角的男朋友则第一时间自己躲起来。然而保镖后来说了,他是经过专业训练的,而女主角男朋友则是人的本能,才是正常行为。
人的真实情感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会一下子爆发,有时候会慢慢表现,而文学作品因为时间和篇幅原因还有爆发的效果更加感人,所以只能表现爆发效果,而后者则是很难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甚至连金庸这样的大文豪都自述:“书中写的也太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
爱情就像文学作品,讲究的是爆发,比如一打开后备箱就是999多玫瑰,比如在宿舍楼下摆心形蜡烛表白。
而婚姻就像生活了,讲究细水长流,就像我连续这几天睡觉都梦到姑丈,想起姑丈,然而终究没有流出眼泪一样。
爆发比细水长流容易,也更容易通过训练来获得技能,就像《中南海保镖》里的保镖第一时间能主动扑倒女主角来挡子弹一样,所以才有PUA和渣男的流行。
因为女生对爱情的期待往往是要求像《中南海保镖》里的保镖一样第一时间就做出她所期待的反应。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男生固然会有一次两次能够满足女生这种要求,但是长久下来即在婚姻中是做不到每次都能满足女生这种要求的,而经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士就像保镖一样,每次都能第一时间会主动扑倒女主角来挡子弹,从而能够满足女生对爱情的想象和需求。
我曾经很好奇为啥那么多女性那么傻,能够中PUA和渣男的套路,后来发现她们就喜欢爱情享受爱情啊,PUA和渣男完全满足了她们对爱情的想象和需求,只要这种需求还在, PUA和渣男就会长盛不衰。而且用金融业的角度来分析,劣币驱逐良币,我们这种业余人士自然竞争不过PUA和渣男这种专业选手了。
在过往的岁月中,我曾经也做出过令对方感动的事情(这就是爱情吧),然而并不是每次都能马上做出令对方满意的反应(这就是生活和婚姻吧),就像我的爱好是开飞机和实弹射击一样,很有文学效果和感染力以及表现力,但我也只是有空才玩玩,而不是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开飞机和实弹射击不是我的职业,我自然也是干不过飞行员和士兵的。
爱情只有甜蜜没有争吵,而婚姻即生活却经常有争吵。当女生很凶的时候,做为业余人士的我自然做不到像PUA渣男一样马上就条件反射过来施展套路,而只会马上触发做为生物本来的保护机制,感到恐慌,然后要花些时间调整过来才能做出女生所期待的反应。我相信女生也是人,也是同样如此。
年轻时,我也像上面的女生一样,很注重和在乎对方的第一反应,相信对方的第一反应才是真的爱我,对方稍晚一点的决定我都觉得是虚情假意。
自从我使用email沟通之后,我发现email的沟通效率是最高的,因为和即时聊天相比,email沟通可以是深思熟虑后的沟通,信息量不但大而且得到的信息和决策是比较稳定的。
自从我进入了金融业之后,发现投机能赚到钱,但是投机不能保证一直赚到钱,还会只要亏一次就game over了,不但最终赚钱没有长期投资的巴菲特派赚得多,而且还高度紧张,影响生活质量。
爱情就像投机,要爆发要即时第一反应,不长久而且容易把人搞疲惫,而婚姻就像投资,慢一点比较好。
所以我的要求并不高:
标签:日常 一点 详情 情书 影响 nbsp 聊天 文学 game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adalovelacer/p/12185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