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意简介
爱意(爱意):爱恋欣羡的情意。
如:“虽然他心中充满爱意
,却苦无机会向她表达。”
爱情是一种与
爱相关的,被他人强烈吸引的一种有表现力而快乐的情感。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强烈倾慕。爱情关系通常意味着一种强烈而浪漫的感情,或一个人表达出与另一人密切相连的深刻而强烈的情感欲望。
西方起源
从历史上看,西方的“爱情”一词起源于中世纪的骑士理想中的浪漫文学一般定义
在
文学作品中,以及
心理学家、
哲学家、
生物化学家和其他职业的专家的著作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关于爱情定义的争论。爱情是相对的,但是被普遍认同的是,爱情是在人际关系中对某个个人产生的一种特殊而极为重要的感情。
在浪漫爱情的初始阶段,人们往往更重视情绪,尤其是
爱,
亲密,
同情,
赞赏,
亲和等,而不是身体上的亲密。
在一种爱情关系业已建立之后,可以通过一种盛大的仪式(婚姻等)完成对亲密关系的确认和释放。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然而后果自负的关系。
在一些文化中,基于安排和习俗的
包办婚姻和
订婚可能会和爱情发生冲突。然而,包办婚姻中的伴侣间同样可能存在着强烈的爱情。
生理学上爱是哺乳类动物的意欲表现,就如
饥饿或
口渴。心理学上爱是社交与文化的表现。其两者皆有可能是正确的,爱肯定是受到
荷尔蒙(如
催产素)与
外激素影响而产生的表现,但同时人们对爱的想法与行为亦受到其对爱的信念影响。
传统心理学
传统心理学的观点认为爱是由
友爱与
热爱组成。热爱是强烈的渴望,通常陪随着生理激起(呼吸急促、心跳加速,如堕入爱河)。友爱是由紧密的行为而引起的爱慕与感觉,但不陪随着生理激起(如君子之交)。
爱情三角理论
在1986年,心理学家史登堡在《心理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 (Vol. 93, No.2, 119-135))里发表了其著名的“爱情三角理论”,对爱作出几何学的假设。根据爱情三角理论,爱由三部份组成:
“激情”——包括了驱使人恋爱、互相吸引与进行性-行为的动力。
对其他人的爱的程度主要是看这些组成部件的绝对强度;而对别人的爱的种类则是看这些组成部件的相对强度。
这三个组成部件可当为三角形,互相影响,使得爱出现很多不同类别。三角形的大小代爱的程度,越大代表越爱对方。
而三角形的形状则代表爱的种类,普遍分为“激情阶段”(三角形倾向右方)“亲密阶段”(正常三角形)“承诺阶段”(三角形倾向左方)。
爱的风格
苏珊与克莱德根据李约翰的理论开发了爱的态度指标,称为爱的风格。其将人际关系分为六个基本类别:
游戏之爱——爱就如游戏,充满乐趣,通常不重视承诺而着重征服对方。
友谊之爱——缓慢发展的重情义的爱,基于双方互相尊重与友善。
现实之爱——倾向选取可以帮助自己的朋友,使双方皆可由此得益。
依附之爱——重情绪的爱,不稳定,是由浪漫之爱衰退而成,充满妒忌与争执。
利他之爱——完全无私的爱,可不惜伤害自己或舍弃任何东西。重视神交。现代多半喜欢称呼这种爱为“真爱”。
两位汉迪斯认为异性恋男人会渐渐趋向游戏之爱与依附之爱,反之异性恋女人则会渐渐趋向友谊之爱与现实之爱。而两者之间的关系若是具有相类的爱可维持得更为长久。
爱的状态
爱通常会由情欲状态开始,主要着重激情而忽略其他元素。此阶段最基本的推动力是基本性本能、如外表、气味与其他相似的因素是选取伙伴的主要因素。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他元素可能会增多而激情则减少,但这却是每个人皆不同。
在吸引阶段,人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其对对方的影响上,而此时忠诚最为重要。
与此相似,当一个人长时间被爱,其将会与其伙伴发展出依附的关系。一段时间后,激情消失,爱会由热爱转向友爱,或由浪漫之爱转向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