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心理学界对意识(consciousness)的理解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意识概念是指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这表现了心理学脱胎于哲学的一种特殊的学术现象,而狭义的意识概念则是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现代心理学中对意识的论述则主要是指狭义的意识概念。
广义意识概念认定,意识是赋与现实的
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作为直接经验的个人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
知:指人类对世界的知识性与理性的追求,它与认识的内涵是统一的。
意:指意志,
是指人类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等精神状态。
意识具有
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三大作用特性,其中意识的
能动性是产生人的兴趣、意志等人格倾向,意识的
自觉自知性产生人的饥饿、寒冷、欲望需求等内在意向,意识的
目的目标性是产生人的清醒、糊涂、注意力集中与分散等外在意识。现在狭义的意识一般是指广义的意识概念中知、情、意相统一中的意志部分,但由于意志本身实际上只是意识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它只是包含于意识之中,所以心理过程的知、情、意三分法中的意实质上应该是指意识。按狭义意识在行为中的倾向,可分为对外的外在意识和对内的内在
意向两种。
注视与忽视
外在意识是指人们在行为中大脑对外界事物觉察的清醒程度和反应灵敏程度。人们在睡眠时外在意识水平最低,在注意力高度凝聚时外在意识水平最高。意向是指人们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表现为欲望、愿望、希望、意图等。意向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态度对象作出一定的反应,因而是一种
行为倾向,或叫做意图、意动。
通过
内省和外在表现,可以区别出意识的清晰性的程度。通常意识清晰度最高的状态称为注意,相当于意识的注视点或意识点。意识的注视点周围,被同时意识到的领域,称为意识野。注意力或说是意识点愈集中,则
意识点周围意识野的清晰度将愈降低。
从生物学角度看来,在
有机体生存的适应活动中,由发达的
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主观性,可称为意识。
意识障碍,可区别为意识野狭窄、
意识混浊、
朦胧状态。意识混浊又可根据清晰度障碍和轻度不同而区别为嗜眠(sopor)、
昏睡(coma)。所谓朦胧状态是意识内容的变化。
意识丧失。脑生理学家认为,睡眠是中枢有节律的活动结果,而意识丧失是觉醒机制出现障碍所致。 关于与保持意识有很大关系的脑部位的学说中,有的着重于
大脑皮质,有的认为与丘脑的弥散性投射系统关系密切(H.H.Jasper),有的认为在
间脑、
中脑的中央部有以丘脑为中心的中央脑系(R.Penfield),有的认为与
网状结构上行性激活系统有关(H.W.Magoun),有的认为与
丘脑下部的激活系统有关(E.Gellhorn)等等。
特性
主观性
我们每个人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一无二的,对我们来说格外真实。
同一性
各种觉知形式都被整合成为一个同一的、整体的、独特的、连贯的意识经验。
流动性
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都不会静止不动。美国的心理学家曾提出
意识流这一专业名词,来表示意识的这一特性。
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与环境的互动;把经验与现实连接起来,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基础;制定目标,引导行为。
个体意识
定义
心理学上的意识,通常是特指人的意识,尤指人类
个体的意识。与哲学上“意识”含义不同,这种通常意义上的“
个体人的意识”是比较易于理解的。
个体人的意识,是个体人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
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人躯体的物理感知,基本分为“所感知的特征总和”即
本体感知和外部感知,相关的感知特征“处理活动”则是“思维”。
由于人的进化和遗传特性,感知行为根据结果可以分为原意识和显层意识(即显意识)。
原意识
原意识,是人体由动物(特指猿群)进化而来的适合人类个体生存的基本感知。类似于
弗洛伊德提出的“
潜意识”。原意识基本可以归纳为
四种:生存欲、繁殖欲、群体欲以及移植欲。
生存欲是指食欲、安全、排泄等基本生理欲望。繁殖欲
是指性欲以及与性欲相关的种种求偶意识特征总和。群体欲则是
个体人为了强大自身的力量要求融入并支配群体的原动力(类似于
尼采提出的“权力意志”)。移植欲则是
支配人的意识感知“审美、怜悯、悲伤、舒适、愉悦”等情感的深层欲望,之所以称其为“移植欲”,是因为这些感知结果是个体人出于自身意识替代(意识移植)的目的去感知。
原意识是动物性
生存进化意识的总和。正常的个体人均拥有原意识,它是人与动物意识的共性。
显意识
社会
显意识即思想,
它是个体人生活在人类群体(社会)中所受到教育的结果。语言、文字、道德、伦理等范畴就是人的显层意识。显意识是直接决定人的行为的意识,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的质的特征。
思想(显层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个性。只有受过群体环境教育的个体人,才拥有思想。拥有思想的人,我们可以称之为社会人。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社会人,因为没有人可以完全孤立于社会而存在。
思
想通常分为经验、思想方法和行为意志。这三个内容构成了个体人的个性。只有思想才能主导人的行为,原意识必须要经过思想来影响人的行为。只有思想和原意识的协调与统一,才能产生完美而愉快的人生。
结构分类
人类意识作为关于客观存在的
主观映像,其本身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关于这一复杂系统的结构,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剖析。
首先,
根据意识的主体的不同可以把人类意识区分为
个体意识与社会意识。
个体意识是个人或社会个体大脑中对自己亲身实践的客观存在的反映。个体意识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知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及其结果,即关于客观事物的知识;情即情感,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它表现为热爱、仇恨、向往、遗憾以及对自身喜、怒、哀、乐的体验;意指意志,是指人类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坚韧不屈等的精神状态。
社会意识是社会主体对客观存在的总体反映。它主要表现为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形式。
其次,根据意识对象的不同,可以把人类意识区分为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对象意识是对世界的物的尺度的反映。对象意识主要包括自然意识和
社会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身内在尺度的反映,是人类作为主体对于自身区别于他物的地位、性质、以及与他物的关系的意识。
再者,根据意识的高低层次(自觉程度)的不同,又可以把意识区分为潜意识与显意识。
潜意识(下意识、无意识)是一种没有被主体明确意识到的意识,是一种主体自身不知不觉的内心的意识活动。
它经常而大量地表现为本能的欲望和冲动,通过记忆及遗传而贮存在脑中的先前意识,非自觉的情感体验和情绪态度,不由自主的心理活动,在睡魇或梦境中自觉意识失控状态下的心理活动,以及因身心失常导致的病态的心理现象等。潜意识具有非自觉性、非控制性、非语言性、随意性和零散性等特点,因而潜意识主要归属于非理性意识。显意识则是人们自觉地意识到并受到有目的控制的意识,它表现为人们定向的心理、自觉的反映、能动的认识、主动的思虑、有目的思维以及反思性的观念活动。显意识本身又包含着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可区分为经验意识、理性意识和非理性意识。
潜意识
此外,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把意识区分为
理性意识与非理性意识、
形象意识与抽象意识、
传统意识与现代意识、
现实意识及未来意识。还可以区分为
三种意识层次:无意识、非自觉意识和自觉意识;
三种意识水平:感性意识、知性意识和超越性意识等。
相关名言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
机器人在工作强度、运算速度和记忆功能方面可以超越人类,但在意识、推理等方面不可能超越人类。——
周海中
我们的生命虽然短暂而且渺小,但是伟大的一切却正由人的手所造成。人生在世,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崇高的任务,那就是他的无上的快乐。——
屠格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