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心理学-文章:伴侣不开心的时候,是“理性”地回应,还是“感性”地回应?

时间:2020-02-20 13:08:53      阅读:66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others   带来   必须   union   smi   border   amp   理解   code   

ylbtech-心理学-文章:伴侣不开心的时候,是“理性”地回应,还是“感性”地回应?

 

1.返回顶部
1、
看到伴侣流泪,自己也觉得不舒服;看到伴侣皱眉,自己心里也烦躁,情绪仿佛会“传染”,而这种“情绪传染”就是情绪共情(emotional empathy)。而对伴侣的推理和理解,更多是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在起作用。

心理学家可能会建议:多考虑对方的考虑,但可以少感受一点对方的感受(至于这是理性还是感性,就看各人理解了)。

也许有的朋友看到这里就要反驳了:都不能理解对方的感受,还在一起干嘛?别急,我说的是“少感受一点对方的感受”!“理解”和“感受”是不同的,让我们来区分一下这两者。

当你哭时,我就要跟着哭吗?

看到伴侣流泪,自己也觉得不舒服;看到伴侣皱眉,自己心里也烦躁,情绪仿佛会“传染”,而这种“情绪传染”就是情绪共情(emotional empathy)——被他人情绪所诱发的情绪唤醒即情绪共情。这种传染是不自觉地发生的,我们也许可以控制不对大哭或皱眉的伴侣做出反应,但产生的感觉是很难抑制住的。

如果我们把这一点当成“感性”的话,那这种感性,可能算不上是一件多好的事。太容易情绪共情的人,可能会处于一种过度共享(unmitigated communion)的状态:只有当伴侣开心的时候,自己才快乐得起来当伴侣的想法跟你有什么不同时,你很难说不你经常因为伴侣的事情操心劳神(甚至多过ta本人)……

这当然会让自己很累。

技术图片

这种状态还会让你变得很黏人,如果伴侣“不领情”,比如又一次没听你的建议,你就会格外不安,甚至可能忍不住去一遍遍地确认“你还爱我吗”。

当你哭时,我要多“想想”吗?

事实上,很多情况下,跟伴侣有不同的感受,是正常且有好处的

通过上面对“情绪共情”的解释,我们已经知道了:感受伴侣的感受,可能会让自己很累、让自己很黏人,对伴侣本身的情绪平复可能起不到很好的作用。

当我们自己难过时,我们需要什么呢?是伴侣也同样变得难过吗?还是给我们安慰、抱抱,然后表示理解呢?

更多情况下,让伴侣好受的,是考虑、理解ta的感受

“理解”更多地需要推理和理解伴侣为什么哭?是难过?委屈?愤怒?又是为什么皱眉?是失望?还是只是在思考?……这些推理和理解,更多是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在起作用。

无论是在跟伴侣相处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认知共情都必不可少,理解他人的内心才能避免伤害他们,或做出让他们开心的事情

也许看到“思考”“理解”,会有朋友觉得这是“理性”,但这种“理性”是可以用于理解伴侣情绪的。如果你处于生气或难过中,伴侣知道为什么生气、为什么难过,安抚你,给你安全感,让你有能量去解决情绪的源头,和ta也跟你一起变得生气或难过,你觉得哪一种更合你意?

技术图片

所以,当你哭时,我最好怎么办?

从前文我们也可以看出,认知共情是恋爱中必不可少的而认知共情,可以通过倾听、复述的方式来表达

听大家都会听,但倾听可不一定,倾听过程中,眼神肯定、点头、“嗯”、“可不是嘛”,这些回应才能让对方知道你真的在听

复述是个简便易行的方法,但往往能带来不俗的效果。复述带来的诸多优势之一就是能够降低我们日常习惯的对话节奏,给倾听者和倾诉者创造了协调同步的机会。当然啦,复述也不是纯粹的复读机,而是对刚刚说的话进行加工、用自己的理解说出来

复述主要是复述对方的内容,接下来就要传达对情绪来源的理解了。“是啊,你一定很生气/难过,本来以为是blabla,结果发生了这样的事,肯定会觉得生气/难过……”

最后,虽然认知共情、情绪共情两者都叫“共情”,但显然两者并不相同;有许多心理学号也都会提到“共情”,有人把它奉为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东西,大家说的也可能并不是一回事。有朋友问我,“共情到底是情绪还是行为呢”?本来不同偏好的研究者就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辩论“理性”好还是“感性”好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最重要的还是让伴侣感受到被关注和支持呀~

参考文献:

Fritz, Heidi L., & Helgeson, Vicki S. (1998). Distinctions of unmitigated communion from communion: self-neglect and overinvolvement with oth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1), 121-140.

Smith, & Adam. (2006). Cognitive empathy and emotional empathy in human behavior and evolution. Psychological Record, 56(1), 3-21.

2、
2.返回顶部
 
3.返回顶部
 
4.返回顶部
 
5.返回顶部
1、
2、
 
6.返回顶部
 
技术图片 作者:ylbtech
出处:http://ylbtech.cnblogs.com/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心理学-文章:伴侣不开心的时候,是“理性”地回应,还是“感性”地回应?

标签:others   带来   必须   union   smi   border   amp   理解   code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torebook/p/12335024.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