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动物-鱼:黄颡鱼

时间:2020-03-19 21:56:01      阅读:119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方便   排除   efi   清水   c11   add   资源   lis   ref   

ylbtech-动物-鱼:黄颡鱼
黄颡鱼(学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又称 疯鲿,是辐鳍鱼纲鲶形目鲿科一种常见的淡水鱼,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水系珠江水系。在长江上游川渝贵州俗名 黄辣丁,下游江苏上海浙江一带俗称 ??鱼(吴语音:aon sy ng,常误作 昂刺鱼),南昌称为 黄牙头,长沙称为 黄鸭叫,广东俗称 黄骨鱼,黑龙江流域俗称 嘎牙子
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喜底栖生活白昼潜伏于水底,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食性较杂,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4-5月产卵,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幼鱼多在江湖沿岸觅食。成体最大约 750 克。通身无鳞;体呈黄色,具褐色斑块;有多根细长的胡须。
黄颡鱼是被大量养殖的食用鱼,其分布广、产量高且适应力强,肉嫩而味美,少刺多脂。广东有著名的黄骨鱼豆腐汤与黄骨鱼蒸豆腐。
1.返回顶部
1、
学    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1846)
中文名:黄颡鱼,黄姑子,黄沙古,黄角丁,刺黄股,昂刺,昂公 等
英文名:Yellow catfish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
目:鲶形目 Siluriformes
科:鲿科 Bagridae
属:黄颡鱼属 Pelteobagrus
种:黄颡鱼 P. fulvidraco
IUCN 评级:LC(无危)
同义学名:Pimelod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1846
同义学名:Macrones fulvidraco Richardson, 1846
同义学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1846
2、
2.返回顶部
1、

形态特征

技术图片
黄颡鱼(10张)
体延长,稍粗壮,吻端向背鳍上斜,后部侧扁。头略大而纵扁,头背大部裸露;口大,下位,弧形。颌齿及腭齿绒毛状,均排列呈带状。前后鼻孔相距较远,前鼻孔呈短管状。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伸达或超过眼后缘;颌须一对,向后伸达或超过胸鳍基部;外侧颏须长于内侧颏须。鳃孔大,向前伸至眼中部垂直下方腹面。鳃盖膜不与腮峡相连。鳃耙短小。背鳍较小,具骨质硬刺,其前缘光滑,后缘具弱锯齿,起点距吻端大于距脂鳍起点。脂鳍短,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偏前。臀鳍基底长,起点位于脂鳍起点垂直下方之前,距尾鳍基小于距胸鳍基后端。胸鳍侧下位,骨质硬刺前缘锯齿细小而多,后缘锯齿粗壮而少。尾鳍深分叉,末端圆,上、下叶等长。活体背部黑褐色,至腹部渐浅黄色。背鳍条Ⅰ-6-7;臀鳍条16-20;胸鳍条Ⅰ-7-9;腹鳍条6-7。鳃耙13-16。 
 

生活习性

 

栖息条件

黄颡鱼多栖息于缓流多水草的湖周浅水区和入湖河流处,营底栖生活,尤其喜欢生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且腐殖质多和游泥多的地方。白天潜伏水底或石缝中,夜间活动、觅食,冬季则聚集深水处。适应性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可生存,甚至离水5-6h尚不致死。黄颡鱼较耐低氧,溶氧2mg/L以上时能正常生存,低于2mg/L时出现浮头现象,1mg/L出现窒息死亡。黄颡鱼适于偏碱性的水域,最适范围7.0-8.5,耐受范围6.0-9.0之间。黄颡鱼对盐度耐受性较差,经过渡可适应2‰-3‰氯化钠,高于3‰时出现死亡。
黄颡鱼生存水温为1-38℃,低温0℃时出现不适反应,伏在水底很少活
技术图片黄颡鱼
动,呼吸微弱,3 d时间出现死亡。高温39℃出现不适现象。鱼体失去平衡,头朝上,尾朝下,呼吸由快到弱,1 d左右出现死亡。在8-36℃范围内温度对黄颡鱼成活率影响不大,而与生长有较大关系,低温时黄颡鱼虽能少量摄食,但基本不生长,其生长温度范围为16-34℃,最佳范围为22-28℃。水温对其摄食有显著的影响,开始摄食水温为11℃。较低温度下,黄颡鱼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当温度上升达到29℃时,黄颡鱼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黄颡鱼的最适摄食温度为25.28℃,摄食率为4.06%-4.36%,试验温度26℃时,获得最大摄食率4.36%。
 

食性

黄颡鱼食性为杂食性,自然条件下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杨彩根等还发现30月份黄颡鱼还大量吞食鲤鱼、鲫鱼等的受精卵。余宁等观察认为,黄颡鱼的食谱较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食物的组成有所变化。根据其对101尾黄颡鱼胃肠内食物分析,食物种类有幼鱼、鱼卵、虾类、水生昆虫、螺类、水生植物等,其中虾类出现频率最高。
黄颡鱼仔鱼孵出1-3d,体长5.0-8.0mm,从自身卵黄囊吸取营养,行内源性营养。4d以后卵黄囊基本消失,体长8.1-9.0 mm为仔鱼开口摄食阶段,主要摄食轮虫、小型枝角类及桡足类幼体,9.0mml以上仔鱼完全以外界食物为食,行外源性营养。全长13.1-14.00mm的仔鱼,随鱼体生长,口径增大开始摄食大型枝角类及桡足类和一些原生动物。全长15.1mm以上的仔鱼,则开始摄食更大的动物,如摇蚊幼虫及寡毛类等。所以黄颡鱼仔鱼摄食的变化规律为轮虫(小型枝角类、桡足类幼虫)一大型枝角类(桡足类)一摇蚊幼虫(寡毛类)。
虽然黄颡鱼的食性较广,但饵料组成都比较简单,不同的体长阶段都是以1-3种饵料生物为主,而且由浮动生物向底栖动物转变。
 

生长概况

黄颡鱼属小型鱼类,生长较慢,常见个体体重多在70-200g之间。在自然条件下,1龄鱼可长到25-50g,2龄鱼则可长到50-120g;而在人工饲养条件下,1龄鱼即可长到100-150g。余宁等选取涌湖的黄颡鱼,用10%福尔马林固定后,取第一椎骨用作鉴定年龄的材料。共测定黄颡鱼标本21l尾,体长范围51-181mm,体重范围4.5-85g。结果表明,黄颡鱼0+-2+龄为性成熟前的旺盛生长阶段,平均增长率较高。特别是1+龄阶段生长最快,一般至1+龄大部分性成熟,2+龄全部性成熟,3+龄以后体长相对增长率递减明显,但由于性腺的发育,体重相对增长率递减缓缓慢。
 

分布范围

黄颡鱼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尤其在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池塘、溪流中有广泛分布。
 

繁殖方法

黄颡鱼为一年一次性产卵型鱼类,在自然条件下有集群繁殖习性。繁殖季节在5月中旬至7月中旬,水温变化幅度为25-30.5℃。黄颡鱼一般在2龄时性成熟,杨彩根等发现澄湖黄颡鱼在1冬龄时也达性成熟,在测定的标本中,最小成熟个体中雌鱼体长11.5cm,雄鱼体长13.5cm,雌鱼的性成熟较雄鱼早。黄颡鱼绝对怀卵量2500-16500粒,平均4000粒,相对怀卵量58.33-77.77粒/g,平均65.71粒/g。黄颡鱼的主要繁殖区域在水位浅、底质硬、有一定滩脚、透明度高、水流缓慢、饵料资源丰富、适宜筑巢孵化的水域。 
技术图片
黄颡鱼图片合集(26张)
黄颡鱼的性别主要可以从第二性征加以鉴别,雌体腹鳍后面依次是肛门、生殖孔和泌尿孔,其中后面两孔靠得很近。性成熟的雌亲鱼体形较短粗,腹部圆而饱满,且富有弹性,将雌亲鱼从背部向上托起,外观上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卵巢轮廓,生殖孔明显,红肿略外突。雄性个体腹鳍后面依次是肛门、生殖突,生殖突末端的开口是泄殖孔。性成熟的雄亲鱼个体一般大于雌亲鱼个体,在臀鳍前肛门后有明显的0.5-0.8cm生殖突起,呈乳头状,略显红色。宋学宏等从3月初到5月中旬对澄湖黄颡鱼的成熟系数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其雌雄鱼的性腺发育节律基本一致:成熟系数从4月下旬开始急速上升,到5月中旬达最高峰,雌鱼为26.8%,雄鱼为0.98%。4月中旬以后,繁殖群体中多数黄颡鱼的性腺达Ⅳ期,卵子内卵黄大量沉积,大、中、小卵子群明显可见,精巢乳白色,多分枝,饱满而亮泽。在繁殖初期,渔获的雄鱼数量较雌鱼多,这主要与雄鱼性腺成熟较雌鱼早相关;在接近繁殖后期,渔获的雄鱼数量较雌鱼少,这可能与雄鱼有筑巢、守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相关。
技术图片黄颡鱼
 

养殖技术

黄颡鱼品种独特,对生长环境和养殖管理要求相对较高,日常管理必须把握好以下六大措施。
 

池塘宜深,水质良好

黄颡鱼属温水性鱼类,生长于水体底层,生存温度6-38℃,最适宜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0,耐低氧能力比常规鱼类略差。因此,养殖黄颡鱼的池塘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是水深适宜。水体要有一定深度,必须达到2米以上,如果水深不足,光照过于强烈,不适合黄颡鱼喜弱光下摄食的生活习性。
二是水源充足。池塘必须有稳定、充足、无污染的自然水源,要求一年四季都有优质水源供应。
三是能排能灌。要求池塘有完备的进、排水系统,排灌自如,建有安全可靠的进、排水口,配套建设网具等拦鱼设施。
四是底质良好。要求池底平坦,方便鱼类捕捞,池塘底质以沙质土最好,底部淤泥控制在10厘米左右。池底必须做到保水及保肥性好,易于培肥。
五是水质良好。水质要求符合养殖用水标准,黄颡鱼喜欢清澈洁净水质,池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5厘米以上,水体最好有活水常年流动。池塘面积适宜,配备增氧机、抽水机、投饵机、养殖渔船等机械设备。
 

清塘宜严,施足基肥

黄颡鱼是无鳞鱼,对环境要求严格,对许多药物敏感,必须保持养殖环境优良,水质良好,减少病害。一是严格清塘。无论是新、旧池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清塘消毒。老池塘应清除过多淤泥,保留底泥10厘米左右,新池塘要求池底平坦,底泥平整。选择晴好天气,采取干法清塘消毒,每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使用生石灰150千克,均匀撒入池底后,用锄耙匀,使池底泥土与生石灰充分混合,以便彻底杀灭池中病原体、寄生虫等。
二是适时注水。清塘消毒7-10天后,池底经过充分曝晒,杀灭各种病原体后,注入优质养殖用水,进水口必须设置相应目数的筛绢进行水体过滤,防止野杂鱼、敌害生物及虫卵进入池内。初次注水80厘米左右,放入小鱼虾进行试水,确保安全后,可将池水加至2米以上,准备放养黄颡鱼种。
三是施足基肥。鱼种放养前,根据池塘水体情况,一次性施足基肥,一般按每亩150-200千克用量施用发酵腐熟过的有机粪肥,全池均匀泼洒,以培育水体浮游生物。
 

放养宜早,品种优良

黄颡鱼属小型鱼类,生长速度较一般鱼类慢,因此要注意科学放养。
一是提早放养。适当延长养殖周期,提高养殖产量。黄颡鱼放养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但各地气温不同,只有气温条件允许,水温稳定在10℃左右,才可放养,以人为延长生长时间。
二是鱼种优质。市场上黄颡鱼品种较多,如瓦氏黄颡鱼、江黄颡鱼、岔尾黄颡鱼等,还有近年繁育的全雄黄颡鱼。无论何种品种,放养时必须要求出自正规的黄颡鱼良种繁殖场,尽量选择人工繁育的优良鱼种,既可保证品种的纯度和生长速度,也可提高成活率。
三是规格宜大。鱼种规格大,体质相对较好,生长相对较快,因此市场上大规格黄颡鱼种颇受欢迎。一般要求个体规格在10-15厘米,体重15-35克为宜,尽量放养30克/尾以上的大规格鱼种。四是密度合理。鱼种的放养密度,必须根据养殖条件、养殖方式、饵料供应、鱼种规格和管理水平等情况灵活掌握,力求适当,放养过少则鱼池利用率不高,效益不明显;放养过多则生长缓慢,病害多发。若主养黄颡鱼,一般每亩可放养15-35克/尾的鱼种2500-5000尾,规格较大时可适当稀放,同时可搭配鲢、鳙鱼种200尾左右,调节水质。如果采用混养模式,可以将黄颡鱼套养在其它养殖池内,每亩可套养30克/尾以上的黄颡鱼100-150尾。鱼种入池前使用5%食盐水溶液浸体消毒10-15分钟,防止将病原体等有害生物带入池塘。
 

投喂宜精,讲究科学

黄颡鱼为杂食性鱼类,常处水体下层,喜在夜间觅食。投喂时必须注意以下要点。 
一要饵料精细。黄颡鱼对饵料中的蛋白质和饵料质量要求较高。投喂全价配合饲料,要求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在35%-45%,粗脂肪5%-8%。人工配合饲料可参用以下配方:鱼粉30%-40%,豆饼20-30%,菜饼10%-35%,次粉15%-18%,米糠10%-15%,诱食促长添加剂2%-5%。配合饲料应采用正规饲料厂家生产的专用配合饲料,以确保营养成分和饲料质量。
二要驯化训练。天然野生黄颡鱼,喜昼伏夜出摄食,故必须经过驯食训练,使其适应白天摄食,一般需要驯食1周左右。驯化时配以固定的投饵信号如敲击饲料桶,进行定点、定时投饲训练,先用鱼饵沿池边泼撒吸引鱼种,连续2天左右待鱼种陆续游来摄食,再慢慢添加人工饲料拌入饵料中,定点投到水池固定地点,最后使黄颡鱼养成定点、定时摄食习惯。
三要合理投喂。黄颡鱼因个体小,摄食慢,投喂时应注意“尽早开食、少喂多餐,根据天气、水温、水质等情况科学投料,使黄颡鱼尽早采食生长。4月前后,可每日投喂2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3%;5-9月,每天投喂3-4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5%;10月后,随天气转凉,鱼体增重,每天可投喂2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2%。
 

病害宜防,防治结合

黄颡鱼抗病力较强,如能按要求控制水质,做好常规消毒和预防工作,一般很少发生病害。
一要以防为主。黄颡鱼属无鳞鱼,对常用药物耐受能力不及其它鱼类,因此在病害防治中要贯彻“以防为主”方针。在投放、运输、养殖过程中避免损伤鱼体,严防初春、秋冬低温季节感染水霉病。
二要定期消毒。每半月可用生石灰调节改善水质,还可使用氯制剂进行水体消毒。定期投喂药饵预防疫病,每月使用土霉素、大黄、板蓝根等中药拌料投喂预防。高温生长旺季,可适量添加抗生素类药物,以防细菌性疾病。
三要有病早治。黄颡鱼常见病害有水霉病细菌性烂鳃病、水肿病、肠炎病、小瓜虫病等。一旦发生疾病,要及时诊治,尽早尽快对症用药。治疗时尽量使用高效、低毒的绿色渔药,严禁使用敌百虫、高锰酸钾等敏感药物。
 

管理宜紧,综合防控

黄颡鱼相比常规鱼类,耐低氧能力较差,且个体纤小,容易受惊,对养殖管理要求较高。
技术图片黄颡鱼
一是水质调节。黄颡鱼喜欢清新的水体环境,需要时刻保持水质清新,水体透明度要求达到35厘米以上。因此,必须定期换水。5-6月,每月换水一次,每次注入新水30厘米左右;7-9月,每半月换水一次,每次注入新水15厘米左右,全年保持水深在2米左右。
二是适时增氧。养殖池塘要求配备增氧机等设备,根据天气、水质情况科学开机增氧,晴天坚持凌晨和午后开机1小时,阴雨、闷热天气要提前增氧,增加开机次数和时间,使水体溶氧浓度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 
三是强化管理。坚持日夜巡塘,观察鱼群采食、活动及生长情况,发现隐患及时排除。尽量减少行人、兽类等进入养殖区惊扰鱼群,以免发生应激反应。
 

食用价值

技术图片
各式黄颡鱼菜肴(24张)
供食用,黄颡鱼属小型淡水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 。
黄颡鱼富含氨基酸,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具有滋补作用和药用价值,且无肌间刺。
 

营养成分

据报道,黄颡鱼肌肉蛋白质含量在15.37%左右,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0.37%,为鳜(Sinipercachuatsi)等10种淡水鱼之首;肌肉脂肪含量为1.61%,且含有人类自身不能合成的ω-3、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全面,其中维生素E的含量比鲤、鲫、鲢、青鱼等淡水鱼都高。
 

推荐菜品

黄颡鱼紫苏汤
原料:取鲜紫苏叶80克、黄颡鱼两条(各150克左右)、姜一块、香菜一把、胡椒粉适量;
技术图片黄颡鱼紫苏汤
做法:黄颡鱼宰杀并清洗干净后,用厨房吸水纸吸干水分备用;鲜紫苏、香菜洗净,姜刮皮拍扁,胡椒粒研磨成粉;热锅冷油,以中小火把黄颡鱼煎至微微金黄,淋入少许热水,随后再加入姜块和清水约3~5碗,大火滚沸后改小火滚10分钟左右,放入紫苏叶和香菜,撒入胡椒粉,调味后即可食用。
虾皮黄骨鱼豆腐汤
原料:黄骨鱼(也叫黄辣丁)3条、虾皮1把、嫩豆腐2块、生姜数片、炒过的黑芝麻1匙。
技术图片黄骨鱼豆腐汤
做法:黄骨鱼宰杀后洗净擦干,两面煎至金黄,在锅中加入热水、虾皮和豆腐,大火煮沸后,转小火再煮20分钟左右,汤将成时撒下炒过的黑芝麻。胃寒者可撒入适量胡椒粉。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技术图片
词条图片(7)
技术图片
黄颡鱼图片合集(26)
技术图片
各式黄颡鱼菜肴(24)
光泽黄颡鱼(5)
黄颡鱼(5)
技术图片
超雄黄颡鱼苗(6)
技术图片
黄颡鱼(10)
3.返回顶部

·

 技术图片

·

技术图片

·

技术图片

·
··

4.返回顶部
 
5.返回顶部
1、
2、
 
6.返回顶部
 
技术图片 作者:ylbtech
出处:http://ylbtech.cnblogs.com/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动物-鱼:黄颡鱼

标签:方便   排除   efi   清水   c11   add   资源   lis   ref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torebook/p/12527222.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