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慢慢 问题 中国企业 作用 人工智 需要 之一 系统 大型
SaaS,或许是RPA未来的方向之一。 作者 周舟
标准化是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一种商业行为方式。
标准化的穿着,曾禁锢人类的思想;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却正在解放生产力。
“软件终结者”Salesforce证明了SaaS才是未来方向,当这一趋势像炮弹一样,打到中国企业家、IT专家们的书桌上时,“软件即服务”这个词成了他们笔下的常客。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2018年中国SaaS市场规模达到232.1亿元,同比增长37.6%。通用的、标准化的软件服务似乎已成为一种趋势。
所有人都在思考:谁将建立下一个SaaS帝国?
RPA作为近年来最火的软件细分行业之一,在尝试向SaaS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推出了RPA Store等商业模式。这个被人工智能和云计算亲睐的“宠儿”,能让“标准化”再一次浮出水面吗?
为此,雷锋网AI金融评论策划了「RPA标准化」的系列选题,借同一个话题,对不同背景的受访者、产品和客群各异的企业们进行采访,期望在不同的商业认知下捕捉观点碰撞的火花。
在上一篇文章中,文因互联CEO鲍捷讲述了《定制化VS标准化,RPA的出路在哪儿?》。
而此次艺赛旗联合创始人胡立军,又是如何看待RPA标准化以及其他行业痛点呢?
以下为胡立军的所感所想:
定制化VS标准化
我认为,目前业内对定制化和标准化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是混淆的。
大家并没有把RPA的产品,摆正到比较通用化的角度去理解,特别是在和用户的前期沟通及项目落地的时候。
打个比方,我们都认为Word是一个标准化产品,但是每个人使用Word,写出来的的内容、排版甚至文字风格等都千差万别。所以Word是一个标准化产品,还是一个定制化产品呢?
目前,由于RPA还属于早期市场,特别是中国的市场中大量的用户没有接触过RPA的产品,如果概念不清晰,会对用户产生很多的误导,使得用户使用产品的心理成本提高。
一个产品是否标准化,在于这个产品本身提供的功能是否标准。推出RPA商城,也是因为我们认为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是可以做到标准化的。
但我们需要将它限定在一定条件之下,因为事物没有绝对的标准。比如苹果手机里的APP,都是在IOS系统里运行的,都很标准。但同样是这些APP,在安卓系统上就运行不了。
用户希望产品能满足他们的所有需求。伴随着项目的推进,用户很可能提出更多功能的定制化需求。当这些用户提出新的需求,但是已有产品的功能无法满足需求时,我们才把这种情况归类为定制开发。
我认为不应该把产品一刀切,人为的分成标准化的产品或者非标准化的产品。因为这样会误导客户认为这一类产品都是不标准的产品,而这个判断也许并不准确、全面。
比客户更了解客户
近年来,在RPA行业中,大家开始慢慢的接受订阅模式。但也有一些客户,他是不接受订阅的,比如一些对于产品和项目的选择有自己的管理制度的企业,他们本身的商务流程决定了无法使用订阅模式。
部分大型企业,有十分严格的采购和资产管理制度。他们不管采购的是看得见的水果还是看不见的软件服务,只要付费,就一定要把购买来的东西明确地标注在资产表上。10%不到的客户会有这样一个情况。客户这方面的需求,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RPA现在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行业。虽然欧美、日本等国家走的比较快,渗透率已经比较高,但在中国它的渗透率还非常低。
目前来看,以中国为例,我认为RPA在所有行业的渗透率都不会超过5%,市场的占有率也是一样。
但有一些部门或者行业,这个比例会更高一些,比如财务部门和金融行业。金融机构的渗透率甚至可能已经超过了5%。渗透率第二高的行业我认为是制造业,特别是外企的制造业,仅次于金融业。
有数据表明,41%的用户,是第一次接触RPA产品。有可能是朋友推荐,有可能是销售的推广,也有可能是咨询机构提到了RPA,从而使他们购买服务。这些用户对于IT等新技术比较敏感,喜欢尝试,如果用的不错,就会继续买单,如果觉得效果不好,以后就不会再用。
“产品力”决定成本高低
目前,RPA大致有三种商业模式。
我觉得产品卖的越多,理论上赚的钱越多。但是目前有的厂商为什么还存在成本高的问题呢?
我举个例子,当客户只需要5个功能的时候,已有产品可以满足,但是当客户需要第6个功能的时候,由于厂商之前没有做过这种业务,现有产品无法满足新的需求。于是厂商就得派员工开始研发这第6个功能,去客户那边把这个功能加上去,然后测试等等。
这样一来,厂商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就投进去了。
部分厂商,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这是因为它的产品不够成熟,需要通过到现场去重新开发,通过代码把产品中没有的功能补上。
产品力做的不够好,导致了这些厂商的成本居高不下。
但这样做,其实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厂商不能把非常成熟的产品和服务直接交付给用户,为了拿订单,去做定制的产品,而定制开发的成本显然还是蛮高的。
如果厂商对用户不够理解或者做的单比较少,碰到的问题绝对很多。这也会使得成本降不下来。
而通过一个接一个项目的锻炼、培训和经验的传递,让我们的员工快速的掌握产品的技术特性和现场交互能力,就可以大大降低RPA企业相应的成本。
RPA正在趋近SaaS化
Gartner曾发布报告,RPA行业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标准——RPAaaS。它将RPA的SaaS化当作整个SaaS化领域中的一个细分。
我认为RPA未来肯定是SaaS化的,但让人疑惑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厂商提供的却不是SaaS化的服务。
这是因为RPA产品的成熟度和市场的需求量还远远没达到可以SaaS化的标准。
比如Salesforce,可以用订阅等模式实现SaaS化,它的客户使用成本低,倒逼产品做的越来越好。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厂商制定规则影响客户、客户通过反馈影响厂商,两者相互促进。
艺赛旗目前的定位既不是“服务商”,也不是“集成商”,而是“产品厂商”,我们做RPA Store,也是本着这样的一个原则。
RPA想实现全部SaaS化,会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
除了商业模式的问题外,还有诸如技术的储备、用户的服务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如果RPA厂商现在就大量投入到SaaS化服务里,会割舍掉很大一块市场。目前金融、制造等行业或者财务、采购等部门并不接受SaaS化的服务,如果舍弃掉这些客户,将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像金融行业的客户,它们不是说不想用,而是不能使用SaaS化的服务。比如财务部门,对数据的安全和隐私问题十分注重,不允许将数据放在SaaS平台上,只能在线下、本地部署。
所以,即便未来有SaaS业务平台推得很好,但是厂商可能还是要去保留原本私有化部署的业务。
而且,客户的业务场景一直在变,RPA的业务流程也得随着改变。这样,RPA厂商自然就不能做成一个一劳永逸的产品或者服务了。
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觉得在计算机视觉技术层面上,是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也在做这方面的尝试,而且有一部分的进展了。
我们可以把用户业务场景变化的部分,采用规律性的方法处理。用户的业务场景变化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做一些预判,做一些修正,降低RPA的错误率。我认为人工智能的某些算法对RPA的应用会起到一个非常好的助推作用。
我认为两三年后,RPA的SaaS化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我们也在往这个方向走,包括我们在做的商业模式,其实也是为了储备这一块的能力。
我们的产品已经形成了一部分SaaS化的能力。一切的基础都围绕着好的产品。我们不满足只做store,其实我们是有很详细的计划往SaaS化方向前进的。
这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厂商的地方。在RPA这个信息行业里,我们不仅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服务好我们的标杆客户和典型客户,同时还在寻找新的模式和新的产品发展方向,希望能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带动行业的不断前行。
标签:慢慢 问题 中国企业 作用 人工智 需要 之一 系统 大型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isaiqi/p/RP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