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袁隆平不入潮流的所作所为,却受到了一些人的非议,女友害怕因此受到牵连,痛苦地选择了分手。在学校的试验田里,袁隆平和学生董婕发现了一株结有230粒的“鹤立鸡群” 高产稻穗,他兴奋异...
同名电影
内容提要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充满坎坷的研究道路上奋力跋涉,把绿色的梦想书写在大地之上;在布满荆棘的实验丛林中踯躅前行,呕心沥血。历经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为生命中弥足珍贵的杂交水稻事业无怨无悔,倾其一生;历经数十载的不懈探索和艰难实践,袁隆平终于成功了!他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给人类带来了福音。电影为
潇湘电影集团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拍摄,虽然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但《袁隆平》表达方式颇多创新,尤其是袁隆平院士亲自出演老年时候的自己,为影片增添了诸多亮点,成为了影片一大看点。
剧情简介
1958年,大跃进的浪潮席卷全国,如火如荼。安江农校的青年教师袁隆平尊重科学,潜心研究生物遗传学。他独特、富有哲理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可袁隆平不入潮流的所作所为,却受到了一些人的非议,女友害怕因此受到牵连,痛苦地选择了分手。在学校的试验田里,袁隆平和学生董婕发现了一株结有230粒的“鹤立鸡群” 高产稻穗,他兴奋异常,如获至宝,天天像忠诚的卫士悉心地呵护着它。次年,袁隆平把它们当成种子培育,期待着丰收的果实。
影片《袁隆平》
可事与愿违,这230粒种子结出的稻穗,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袁隆平
百思不得其解…… 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饥荒,使袁隆平的心灵受到强烈地震撼,他清楚地意识到:国以人为本,民以食为天,是人类的生存法则。袁隆平暗自立下誓言:一定要研究出高产的杂交稻,让天下受苦百姓都能吃饱饭,让人类远离饥饿!依据对生物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同时,仔细观察和反复推敲,论证了先前“鹤立鸡群”的稻株就是“天然杂交稻”!从此,袁隆平杂交水稻高产梦启程了…… 县委书记成洪涛是个惜才爱才的领导,当他得知袁隆平要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鼓励,并责成学校为其配备了两名助手。学生董婕一直在默默地关心老师的事业,临行前的毕业晚会上,她送给袁隆平一个放大镜,看着这份特殊的礼物,袁隆平若有所思……
有情人终成眷属,已经三十四岁的袁隆平和学生董婕走到了一起。
在妻子和两名助手的帮助下,他们头顶烈日,汗流浃背,终于在茫茫的稻海里找到了败育型雄性不育株。随后,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育性》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杂志上。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红卫兵把袁隆平精心培育的不育株砸了个稀巴烂,并准备批斗他。乌云遮不住太阳的光芒,袁隆平的论文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的关注,并以国家科委的名义发函,责成各级领导给予支持和重视。杂交水稻研究得以继续,免遭厄运,袁隆平还当上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技术参谋。然而,总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忌妒在心,趁着倾盆大雨之机,将袁隆平精心培育的良种毁了个一干二净,袁隆平悲痛欲绝仰天长呼“这也是生命啊!” 为了加快三系配套(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育种步伐,袁隆平告别妻子和孩子,带着两个助手远赴海南,追逐梦想。
历经多次失败,袁隆平意识到应该在“远缘杂交”上寻找突破。在海南人民的配合下,他们兵分几路寻找野生稻。成洪涛到农业厅主持工作,首先就想到了袁隆平。时任农业厅办公室主任的
崔灿马上和董婕赴海南找到了袁隆平,崔灿企图说服袁隆平回湖南,被一口拒绝,因为他不想错过野生稻一年一度的抽穗扬花期。董婕把父亲病逝的消息告诉他,袁隆平悲痛万分,在稻田边跪拜远逝的父亲。成洪涛带着专家远赴海南,目的是为了求证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情况。水稻专家的冷嘲热讽,不但没有削弱袁隆平的锐气,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袁隆平充满激情地说道:“就算撤消项目,停拨科研经费,我也决不放弃!”成洪涛从袁隆平的眼神里看到了成功的希望。野生稻和栽培稻的杂交成功,预示着“三系”配套的最后一道难关已攻破。全国十八个科研单位几万制种大军汇集海南,协作攻关,大面积育种,在全国推广。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以后的第五大发明,他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公元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北京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现实中的袁隆平仍在追逐梦想,探索着超级杂交水稻的新领域……
相关介绍
水稻承担着养育中国乃至全世界半数以上人口的重任。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受到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我们对这些性状的控制能力仍然十分有限。同时,中国南北地域的多方差异对水稻优质品种的选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持续改进水稻的性状、实现水稻的高产优质是当代科学家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袁隆平教授开创性地培育出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使杂交水稻成为可能,并得以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极为显著地提升了水稻的产量。不同亲本杂交所产生的后代其性状会优于亲本,这种现象称为杂种优势。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自然情况下难以存在不同亲本水稻的杂交后代,杂种优势亦不能得以体现。但是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培育、杂交水稻育种体系的成功,证明杂种优势同样可适用于水稻,由此奠定了利用杂种优势有效地选育高产高抗水稻品种的理论基础。
继袁隆平教授在杂交水稻领域的突破性工作后,张启发教授和李家洋教授开拓性地将现代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技术应用于水稻育种中。张启发教授创造性地构建了水稻“永久F2群体“,阐释了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并首次发现了控制水稻穗粒大小的基因。他的研究成果显著地降低了杂交育种的随机性,极大地拓展了杂种优势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与张启发教授在杂种优势的工作相辅相成,李家洋教授致力于研究水稻株型对其产量的影响,发现水稻分蘖数和穗型是产量的决定性因素。他提出通过株型间的特定组合寻找在光合作用效率与土地利用率等各方面的理想株型来设计选育高产优质超级稻的新思路,以此思路为指导,李家洋教授培育出20个水稻新品种。自2016年起,这些水稻新品种的种植面积已达3千5百万亩。
李家洋教授、袁隆平教授和张启发教授在推动水稻产量可持续增长的“命题”下相得益彰,获得了重大成就。他们的原创性工作对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以及国计民生的巨大影响博得国际科学界的公认。据此颁发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以奖励他们的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