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出品,工业和信息化部协助拍摄,上海视野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承制。团队深入38个城市和地区,行程数万公里,耗时三年多完成。本片由人艺演员吴刚担任旁白配音,扎实的台词功底,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诠释,为该片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和艺术魅力。
剧情简介
大型电视纪录片《超级装备》,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的顶级装备,捕捉和记录史诗般的装备智造过程,为创新发展的中国打造世界名片,为中国的能工巧匠点赞喝彩!
那么,《超级装备》究竟要表现什么主题呢?答案显而易见,那就是“超级”。总导演
韩晶认为,“超级”其实是一个人文概念。从硬指标来说
,超级装备必须是中国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名列前茅的重大装备项目,或工艺超精,或速度超快,或性能超强。而从软指标而言,它是由中国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先进装备。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请到人艺老戏骨、《人民的名义》中达康书记的扮演者吴刚做旁白配音。当时吴刚正在为人艺话剧《哗变》复排而加班加点,为了配合团队的制作进度,他抽出难得的中秋假期,为《超级装备》录制旁白。
分集剧情
《超级装备》由“独立装备”、“核心装备”和“智能装备”几大板块组成。独立装备,是指在某个领域独当一面的尖端装备;核心装备,被誉为“装备之心”,是指为大型工程或尖端装备提供驱动力的内部核心设备;而智能装备,可视为装备的“大脑”,是指具有感知、分析、决策和控制功能的先进装备。
纪录片巧妙地选取了11个中国顶级装备,从“独立装备”、“核心装备”、“智能装备”三个角度切入,紧扣硬核,向内里开掘,在兼及广度的同时执着于深度垦殖,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将这些先进装备的来龙去脉、沉落起伏,完整齐备、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以第一集为例,以大型矿用挖掘机、隧道盾构机、三峡升船机为对象;第二集则以核电转子、船用曲轴和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为目标;第三集则以3D打印装备、骨科手术机器人、智能冲压线等为代表,提纲挈领,要言不烦,由点生发,纵横发掘,造就了一种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引领作用和观赏效果。
创作特色
1、震撼而精美的影像
在影像处理上,《超级装备》通过快速剪切的镜头,张弛有度的节奏,蒙太奇的叙事,一方面适应当下的观影需求,另一方面也为了在有限的篇幅里容纳更多的内容。从几十小时的影像素材中凝练出150分钟成片,删繁就简、去芜存菁必不可少。
2、富于变化的叙事策略
作为一部工业题材纪录片,《超级装备》运用了灵活多变的叙事策略。纪录片通过解说词的转场来强化空间转换,这不仅规避了叙事的枯燥冗长,更赋予全片一种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它告诉观众:在中国,火热的工业制造活动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工业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的基石!
3、充满人文气息的解说
该片的解说词细腻生动,不失幽默,充分吸收一些当下流行语言和表达风格,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加之人艺实力演员、《人民的名义》“达康书记”吴刚的配音,情感拿捏准确到位,也为本片加分不少。
如,将盾构机喷洒改良剂的试验,称为“喷雪花”表演秀;将挖掘机制造过程中的精细标准,称为“绣花”工艺;将三峡升船机提携巨轮的过坝动作,称为天水之间的“空中表演”;将智能采煤机的轻量化设计,形象地称为“减肥”和“瘦身”;将智能采煤机、刮板运输机、液压支架的协同作业,比喻为亲密无间的“三兄弟”,等等。通过这些艺术处理,将枯燥的技术术语趣味化,抽象的科学原理具象化,深奥的理论概念通俗化。 [9]
幕后逸闻
1300多个日夜“炼一炉钢”
《科举》《大辛亥》……导演韩晶此前聚焦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拍摄,《超级装备》是她和她的“文科生”团队首次接触工业题材。
“对于这炉科技工业属性的钢,我们并非好材料。”韩晶将拍摄《超级装备》的过程形容为“熔炼一炉特种钢”,许多深奥的概念、难懂的原理、枯燥艰涩的说明文字都曾让团队举步难前。
为此,他们苦下功课向专家、工程师和工人学习。1300多个日夜,296名参与者,38个城市与地区,30余家装备单位,10余万字采访笔记,8000多个镜头,20T珍贵视频素材……《超级装备》虽然只有短短150分钟三集节目,背后有着团队持之以恒的付出。
“渐渐的,我感受到了文科生的优势,艰涩难懂的概念和原理,在一群文科生的解读下,变得更人文,更浅显易懂。熔炼使我们发生蜕变,变成了比较好的材料。”韩晶说,纪录片经过工程师和专家学者的反复审核,在保证严谨的同时也多了几分人文色彩。
外界评价
2017年底,纪录频道将于2018年推出的近30部原创纪录片逐一发布,引起现场企业界和媒体记者的极大兴趣。“我们拥有中国最好的纪录片原创团队集群,中国最大的市场委托制作集群,以及遍布全球的顶级国际合作网络集群,这是‘纪录大片出央视,央视精品出九套’这一行业格局的真正奥秘。
[5] 但这还不够,我们正在致力于开发具有‘CCTV-9 DNA’的文化IP全链条,将更多单一精品转化为极具外延价值的综合性文化品牌,为爆款IP的触达用户和价值提升不断助力。”纪录频道总监梁红女士面对场内300多位嘉宾如是说。
通过镜头语言,《超级装备》展示了中国装备建设中难以重现的众多震撼场面,同时也揭示了这些尖端装备与大众日常生活的密切关联。
[11] (新华社)
短短三集纪录片背后,是三年零八个月,1300多个日夜,296名参与者,38个城市与地区,30余家装备单位,10余万字采访笔记,8000多个镜头,20T珍贵视频素材,是一支上海纪录片团队的持之以恒的付出。
[12] (人民日报)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正在全面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影视作品作为文学艺术的龙头,自然应当在这个时代大有作为。《超级装备》为此做出了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努力,理应受到关注和礼赞。
[8] (光明网)
作为工业科技题材的纪录片,科普制造原理是应有之义,但是《超级装备》要呈现的是奇迹的诞生,而非制造流程说明。因此,在展现装备的巍峨雄姿,追求影像的摄人心魄时,《超级装备》力求用丰富的镜头语言,灵活多变的场面调度和生动形象的解说词,将枯燥抽象的科学知识趣味化和感性化,让这部科普纪录片富有人文魅力。《超级装备》在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方面,可谓恰逢其时,锦上添花。
[13] (人民网上海频道)
《超级装备》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的顶级装备,在捕捉和记录史诗般的装备智造过程中,让你不得不为中国的能工巧匠点赞。11个尖端装备,跨越东西南北38个城市和地区,行程数万公里,耗时三年多。擅长拍摄历史纪录片的韩晶团队,面对现代工业科技题材这个难啃的硬骨头,仍显得十分自信。
[7] (澎湃新闻)
纪录片经过工程师和专家学者的反复审核,在保证严谨的同时也多了几分人文色彩。许多深奥的概念、难懂的原理、枯燥艰涩的说明文字都曾让团队举步难前。但艰涩难懂的概念和原理,在一群文科生的解读下,变得更人文、更浅显易懂。
[14] (新民晚报)
在当今“娱乐至死”的消费时代,在娱乐类综艺和明星们纷纷霸屏的图像时代,在玄幻题材影视剧不断刷粉的虚拟时代,《超级装备》确实像一股清流,忠实记录下大国重器和中国脊梁的身影,激励着人们追随着他们坚实的步伐,不断奋进。
[15] (文汇报)
而为了呈现最真实、最震撼的视觉效果,摄制组进工厂,下车间,登高塔,入地坑,肩扛沉重的电影摄影器材登上百米高的装卸船机,拍摄工业建设的宏伟景象;深入数百米深的地下矿井,拍摄智能采煤机采掘煤层的震撼场面,最终才凝练出中国装备的精彩故事。
[10] (周到上海)
作品把大国重器超级装备作为话题,用纪实手法,展现超级装备的非凡之处,给人以第一眼的视听冲击,先声夺人。本片的艺术魅力显然不止于此。大挖掘机里闪动的人影是那么渺小,而就是他们却举重若轻的操纵大装备,小与大、笨拙与灵动的对比相映成趣。
[16] (中安在线)
“对于这炉科技工业属性的钢,我们并非好材料。”韩晶将拍摄《超级装备》的过程形容为“熔炼一炉特种钢”,许多深奥的概念、难懂的原理、枯燥艰涩的说明文字,都曾让团队举步难前。为此,他们苦下功课向专家、工程师和工人学习。
[17] (新闻晨报)
The series focuses on the most sophisticated equipment in China today, includ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rom the mechanical giants that dominate mines, underground and water, to the core ones known as the “Heart of Nuclear Power” and the “Core of Giant Ship.” All is documented in the series.
[18] (Shanghai Daily)
围绕着中国11项顶级装备,从“独立装备”、“核心装备”、“智能装备”等角度,揭秘鲜为人知的装备制造过程,讲述人与机器的智慧碰撞,展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进步与成长,更反映了超级装备的背后,几代装备人充满艰辛而非凡的创业历程,彰显中国制造向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的未来趋势。
[19] (良友纪录1926)
团队深入38个城市和地区,行程数万公里,耗时三年多完成。由人艺演员吴刚担任旁白配音,扎实的台词功底,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诠释,为该片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和艺术魅力。
[3] (中国纪录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