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不同的 赞美 尊重 博士生 创建 学生 过程 没有想到 实验
去年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是封面插图。很久以前看过一个关于古希腊的纪录片,到如今这些剧集在我的记忆中只剩下了一个片段。讲述人讲到亚历山大大帝,并没有直说他的开疆拓土、丰功伟绩,而是先讲了:亚历山大拜亚里士多德为师,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在道德、政治、思想等方面均对未来的伟大君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老师的影响,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十分关心,对知识的重视体现在各个方面。讲述人嘴角上扬,眼里放光,举例道:就算是有一艘小船从帝国经过,他们也会要求你停下来,上去搜查船上的物品,但他们要的不是金银,而是,书籍。当时纪录片里的背景,便是本书的封面插图——《雅典学院》。画中描述了一种理想下的盛景,优秀的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们汇聚一堂,柏拉图指天,不畏权威的亚里士多德指地,不同的思想在这里交融、碰撞、开花、结果!想必选择这幅插图也体现了本书的一种企盼。
就像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一样,在许多领域中都有着这样为人称道的师徒关系。本书则选择药理学这一领域发展过程中典型的师徒关系来对现代科学中的师承问题展开讨论。主要围绕五代人进行叙述,分别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领导人香农,被香农发掘开始职业生涯的布罗迪,布罗迪的优秀技师阿克塞尔罗德,阿克塞尔罗德的得意门生斯奈德以及斯奈德的优秀博士生珀特。他们都在领域内有着自己的成就,也获得了一项项殊荣。诺贝尔奖得主当导师,而门生又获诺贝尔奖的频率极高。本书介绍的科学家们都各有优势,各具特点,但总的来讲,他们的成就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都与师承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香农和布罗迪的科学遗产几乎被原封不动地传承到了他们“后代”的身上,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适当的时候研究适当的问题”。这种对于课题发现的敏感性和放手去做的实干精神就使得他们长久以来扮演着领域上的“建筑师”角色。自己开辟道路,把剩余的细节部分留给别的科学家们去填充。从不深陷一处而是马上去发现更有价值的事情,从而保证了自己的领头地位。而做剩余细节部分的科学家,也就扮演了“砌砖工”的角色。
简单来看,一位“建筑师”的贡献确实要远大于单个“砌砖工”。《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到:“科学的真实情况是,某些长期盛行的自然观会发生突然的‘范式转换’,引发一场类似政治革命的科学革命。”某种程度上我很认同这一观点,纵观人类历史,确实如书中所述,从根本上推动人类进步的只是某几个结点,而牛顿、爱因斯坦等都是其中伟大的建筑师。但是建筑师想要发挥其伟大还需要前几辈建筑师及成千上万砌砖工的共同努力。正如文中所提到的例子,若没有戈尔茨坦的实验作为奠基,斯奈德和珀特起码在短期内对于阿片受体的研究无法取得突破。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学生来实现斯奈德的想法,那么他的才华也只能变成空想,成果更是枉然。所以相比于天赋异禀,灵光乍现,这种建筑师式的变革更像是一种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它靠的是全人类智慧一代代地深厚积累。
这样看来,倒像是伟大的牛顿抓住了创建力学系统的这个机遇。可能就算是没有牛顿,在那个引起质变的结点,也会有另一位杰出的领路人来拉开这次科学革命的序幕。我曾经不自信甚至焦虑,看着同学们拿各种大奖,发表优秀文章,总是想着与别人比较,总想未来一定要有出色的成果。随之而来的是对自己智商的不满和努力程度的遗憾。后来我喜欢上了这样一句话:“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不一定非要得到可以量化的成果,更不可在追求中自我迷失。努力前行,无愧于心,回过头来有所收获有所发现,便已是幸事。
本书给我一个很强烈的感觉就是非常真实,这是我在读之前没有想到的。因为书中所介绍的人物鲜有无名之辈,按照我惯常的思维,他们不太会透露自己实验室的一些“阴暗”面。而更让我佩服的是,他们即便在当时恶言相向,但在多年后接收采访时,也会频繁流露出对自己导师的尊重和赞美。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师承关系中,几乎没有像阿克塞尔罗德与斯奈德之间那样和谐的”。有人际关系的地方就会有矛盾产生,在师承关系中也不例外,布罗迪与阿克塞尔罗德因读博之事分道扬镳,斯奈德和珀特因拉斯克奖风波而渐生嫌隙。除去极端情况,个人认为这些矛盾其实都是可调和的,矛盾的存在与亲密友善关系的建立并不冲突。解决矛盾远比避免矛盾要更为现实有效,应尽量不要影响到双方的合作与交流。转化矛盾为“思维交流的力量”或许是最好的状态,就像两次世界大战都带来了科技界的井喷式发展。
曾有人问我对这本书有什么感悟。当时书还没读完,感悟倒谈不上,有种感受却很强烈,就是羡慕和佩服。羡慕他们的生活状态,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倾注全部心血;佩服他们敢于行动勇于改变的决断力(比如珀特本科文学专业,毅然改学生物学,而此时她已经是位3岁孩子的妈妈)。读书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想到高中时看过的纪录片《20世纪震惊世界的发明》,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安全带的发明。发明者是一位中级军官,为测试受力情况,不断地由自己驾车加速撞向沙袋,直到他的长官下令,他才终止了这个“近乎疯狂”的实验。同样的羡慕和佩服,也贯穿于这部纪录片的观看。
在这部纪录片中,既介绍了月球着陆装置、飞机,也展示了电音吉他、电池式收音机,这些发明都被归为“震惊世界”。月球着陆装置固然是人类的一大步,但电池式收音机也给当时尚未通电的非洲孩子们带来了欢乐。两者其实很难一较高下,它们都体现了发明者的意志,也都对社会有着贡献。希望自己能做到:不求宏伟庞大,但求无愧于心。
尾声:Mr.He推荐了这本书,感觉自己近几年的阅读量快成文盲了。
还是太懒QAQ。。。。
标签:不同的 赞美 尊重 博士生 创建 学生 过程 没有想到 实验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kfsh/p/12909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