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row model 基本 容器 die 未来 经典 ima 计算
目的还是熟悉这种 tensorflow 框架的基本流程, 即如何导包, 反正我神经网络相关的一些经典理论, BP推导呀, 卷积神经网络呀, 递归神经网络这些的数学原理, 我已经基本推导一遍了, 已基本算是从根源上来认识问题, 现在就练练导包而已, 调参才是最要的, 会使用工具就行嘛.
最近的又是一些小工具的活, Python 处理 Excel, 通过 .com 的方式哦, 不是什么 pandas 之类的, 当然计算逻辑用它, 但连接, 格式啥的还是 .com , 文档就是 VBA 文档, 用 xlwings 这个封装库, 是我在2018年末, 发现的, 感觉贼好用 了, 相对于其他. 主要是不想弄 RPA, 太痛苦了, 宁愿失业, 也不会学习的这玩意. 然后, 看到 4月, 用 帆软report 搞报表, 共查看修改了 4500多次....遥遥领先其他同事, 明星开发狮, 就是我. 然而还是搞不定他们的需求... 当然也可以看出, 这些国产软件, 未来发展空间, 还有很大很大 ...
这就是深度学习的 "hello, world!" .
现在是越来越喜欢这类, "hello, world" 的腔调. 比如, 编程语言的第一个程序是, 打印, hello, world; ML 算法的 hello, world 是 K 近邻算法; BI 报表开发的 hello, world 是 sql; 数据分析的hello, world 是, code + sql + math 这一个就不能少, 尤其是编程, 不会一门编程语言, 连基本的数据都处理不了, 何谈分析.. 不扯了.
hello, world! 人生若只如初见!
图片类别呢, 数字嘛, 就可以用 0, 1, 2 ... 9 来代替, 作为图片真实值 y.
给每张图片放缩固定大小, 比如 (244 x 244) 这样的像素点. 这里是灰度图像, 即存储上是一个 二维矩阵 (244 x 244).
MNIST: 该手写数据集包含了 0~9 共 10种数字的手写图片, 每种数子有 7000张图, 共 70000张, 其中 60000张作为训练数据, 1万张作为测试数据.
简化一点, 将每张图放缩到 28x28, 就保留灰度信息. 看一波, 图片该如何表示. 一张图片, 包含了 h 行, w 列, 每个位置保存了像素(Pixel) 值 (0~255) . 如是彩色照片,每个像素点包含 R, G, B 的值, 需要一个 [h, w, 3] 形状的 3维数组表示. . 灰度图, 就只需要 一个数字, 形状为 [h, w] 的二维矩阵, 或者 [h, w, 1] 的张梁也行.
import os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from tensorflow import keras
from tensorflow.keras import layers, optimizers, datasets
# 加载数据集, 不运行了, 重在理解过程, 运行太慢了也.
(x_train, y_train), (x_test, y_test) = datasets.mnist.load_data()
# 转换浮点为张量, 并缩放到 [-1, 1]
x_trian = 2 * tf.convert_to_tensor(x_trian, dtype=tf.float32) / 255 -1
# 将 y_train 标签值, 转为整形张量
y_train = tf.convert_to_tensor(y_train, dtype=tf.int32)
# 再对其进行 one-hot 编码
y_trian = tf.one_hot(y_train)
# print(x_train.shape, y_train.shape)
# 构建数据集对象, 并设置为批量 batch 训练
train_dat = tf.data.from_tensor_slices((x_trian, y_train))
train_dat = train_dat.batch(512) # 每次训练多少张 [b,h,w]
每个 tuple 第一个元素是训练数据 X, 第二值是其标签值 y. X 的大小 shape 为 (60000, 28, 28) 表示 6万个样本, 每个样本由 28行, 28列 的 矩阵组成, 灰度图像没有 RGB 通道.
每个值是在 0 - 255 之间, 表示强度. 而 y_train 的大小为 (60000), 每个值在 0-9 的 int.
在预处理阶段, 把值进行了 归一化到 [0, 1] 区间, 再缩放到 [-1, 1] , 目的是为了, 训练更好.
在训练阶段, 套路是通用的, 一次可进行多张图片的训练 即 batch. 一张图片用 [row, col] 来表示一张灰度图片, 则多张, 在前面添加一个维度, 使用形状为 [batch, row, col] ; 彩色则再加一个通道数据, 彩色为 3 通道 channel 即表示为 [batch, row, col, channel] 这样的张量表示.
# 批量训练 api
train_dat.batch(512) # 每次训练多少张 [b,h,w]
用神经网络呀. 神经网络的前向, 和误差后向传播 BP 算法原理的数学推导, 我已经推导了 2遍了, 关于核心四大公式推导啥的, 这就不拓展了, 推导即, 多元函数求偏导, 注意链式法则的应用, 用梯度, 作为 "误差" 进行收敛判断, 懂了就蛮简单的, 从数学上来看.
BP算法推导 (上) : https://www.cnblogs.com/chenjieyouge/p/12233535.html
BP算法推导 (下): https://www.cnblogs.com/chenjieyouge/p/12234705.html
代码这块, 首先要解决是 输入维度问题. 神经网络的输入层, 要求是一个向量嘛****, 而咱这里的, 图片存储则是多维的矩阵, 比如一张灰度图片的 shape 是 [row, col] , 多张是 [batch, row, col] 等多维矩阵, 肯定是不行的, 方案是将每张图片特征 [row, col] 铺平 flatten 为 [row * col] 长度的向量 **. 这样一个拉伸的操作.
# 拉伸的示意图哈
[
[1, 2, 3],
[4, 5, 6], ==> flatten ==> [1, 2, 3, 4, 5, 6, 7, 8, 9]
[7, 8, 9]
]
对于 y 即类别 0-9 的数字, 当然是采用 one_hot 编码的方式了. 为了避免稀疏 Sparse, 浪费内存空间嘛, 很多没用的 0, 存的时候, 其实是采用 数字编码 的.
这里还是要演示下 one_hot 编码 api, 即: tf.one_hot( )
# one_hot 编码
# 数字编码采样 5 个样本标签
y = tf.constant([0, 1, 2, 3, 4])
# depth 指定类别总数为 10
tf.one_hot(y, depth=10)
<tf.Tensor: id=5, shape=(5, 10), dtype=float32, numpy=
array([[1.,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dtype=float32)>
对于将要构建的神经网络的 输入, 输出层:
输入: 对于咱的 MNIST, 输入的每张图片是 [28, 28] , 拉伸为 向量 \(x \in R^{784}\)
输入: y 进行 One_hot 后, 长度为 10 的 0-1 构成的 稀疏向量 \(x \in \{0, 1\} ^{10}\)
模型: 多输入, 多输出 (batch) 的线性模型 \(o = W^Tx + b\)
模型的输出, 即预测值 \(o\) , 希望 预测值 越接近真实标签 y 越好, 采用 BP 误差向后传递 的方式来训练网络, 其实就是不断求偏导数, 求梯度进行动态调整而已. 把每一次输入的线性变化 (加法和数乘) 成为一层 网络.
线性: 其实就是 加法 和 数乘. 神经网络, 线性代数啥的, 都基于此.
假设有一天, 我们发现, 世界是非线性的, 那, 世界大概率就会崩塌了. 至少, ML 就先崩塌, 基本假设不成立了, 还玩个锤子呦.
说得有点偏哲学和偷换概念了. 从数学公式来看, 非线性其实再 ML 中也是占据很大比例的. 咱都知道, 网络中有一个激活层, 非线性的, 即把 线性变换的值, 给变换的 [-1, 1]. 比较常用的 非线性激活函数.
sigmoid 函数: \(\frac{1}{1+e^{-x}}\)
RELU 函数: x if x >= 0 else 0
sigmoid 函数在 逻辑回归中, 作为一个概率值来测算, 还是很常用的, 通常推导的核心也是 sigmoid + bayes 公式来整的. 而 RELU 呢, 清零负输入, 简单且计算梯度方便, 训练稳定, 非常实用哦.
神经网络的参数训练, 大多是BP 算法嘛, 数学上即, 多元复合函数求偏导 (梯度), 注意链式法则的应用.
梯度下降, 梯度更新这块, 核心就是一直在求梯度, 求梯度, 如果网络变了, 数学上, 就不好推导公式了, 对应到代码层面, 就只能通过, 导数的定义来进行逼近了.
\(f‘(x) = lim_{\Delta x - 0} \ \frac {f(x + \Delta x) - f(x)}{\Delta x}\)
这尼玛, 就不好写代码了, 当数学上不推导公式的时候, 简直让我崩溃, 之前我搞过一把. 因此, 现在才就乖乖地来学习框架导包了. 框架集成了 自动求导 (Autograd) 技术 , 这简直太厉害了趴~, 它大致原理是, 在计算每层输出和损失函数的过程中, 会构建一个图模型, 并自动完成任意参数的 求偏导数 \(\frac {\partial L} {\partial \theta}\) 的计算. 而我导包, 唯一要做的事, 搭建出网络结构, 等它自己进行梯度更新.
话说, 学会导包, 静静等待它自动求导, 这难道不香嘛?
...
当然前提是能推导所有的数学公式, 不然你根本, 体验不到快乐, 闻不到香哦.
大致就这样的一个套路, 导包而已, 不要太期待, 学会查文档去官网, 依葫芦画瓢就行啦.
# step_01: 网络搭建
# 第一层网络, 设置输出节点数为 256, 激活函数类型为 RELU
layers.Dense(256, activation=‘relu‘)
# 用 Sequential 容器封装3个网络层, 前层输出作为后层输入 (前向)
model = keras.Sequential([
# 最简易的 3层模型
layers.Dense(256, activation=‘relu‘), # 隐含层 01
layers.Dense(128, activation=‘relu‘), # 隐含层 02
layers.Dense(10) # 输出层, 节点数为 10
])
# step_02: 模型训练
# 构建梯度记录的环境
with tf.GradientTape() as tape:
# 拉伸: flatten: [b, 28, 28] => [b, 784]
x = tf.reshape(x_train, (-1, 28*28))
# 得到输出: [b, 784] => [b, 10]
out_vec = model(x)
y_onehot = tf.one_hot(y, depth=10)
# 计算误差平方和, 和平均误差 MSE
loss = tf.square(out_vec - y_onehot)
loss = tf.reduce_sum(loss) / x.shape[0]
# 计算当前参数梯度 W_i, bj 即 w1, w2, w3, b1, b2, b3
grads = tape.gradient(loss, model.trainable_variables)
# 梯度更新 w‘ = w = lr * grad
optimizers.apply_gradients(zip(grads, model.trainable_variables))
...
等循环迭代多次后呢, 当各节点梯度逐渐为 0 的时候, 也就收敛了嘛, 停止训练, 得出模型参数. 每次迭代称为一个 Epoch. 三层模型还是很强的哦.
标签:row model 基本 容器 die 未来 经典 ima 计算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henjieyouge/p/12943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