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style 使用 sp strong 文件 数据 on 问题 bs
一。通信协议TCP/UDP:
因此,发送端为了将多个发往接收端的包,更有效的发到对方,使用了优化方法(Nagle算法),将多次间隔较小且数据量小的数据,合并成一个大的数据
块,然后进行封包。这样接收端就难于分辨出来了,必须提供科学的拆包机制。 即面向流的通信是无消息保护边界的。
的是一对多的模式,所以接收端的skbuff(套接字缓冲区)采用了链式结构来记录每一个到达的UDP包,在每个UDP包中就有了消息头(消息来源地址,端
口等信息),这样对于接收端来说就容易进行区分处理了。 即面向消息的通信是有消息保护边界的。
二 。什么时候需要考虑粘包问题
1.利用tcp每次发送数据,与对方建立连接,然后双方发送完一段数据后,就关闭连接,不会出现粘包问题(因为只有一种包结构)。
2.如果发送的数据无结构,如文件传输,这样发送方只管发送,接收方只管接收存储就ok,也不用考虑粘包
3.如果双方建立连接,需要在连接后一段时间内发送不同结构数据,如连接后,有好几种结构:
1)"hello give me sth abour yourself"
2)"Don‘t give me sth abour yourself"
那这样的话,如果发送方连续发送这个两个包出去,接收方一次接收可能会是"hello give me sth abour yourselfDon‘t give me sth abour
yourself" 这样接收方就傻了,到底是要干嘛?因为协议没有规定这么诡异的字符串,所以要处理把它分包,怎么分也需要双方组织一个比较好的
包结构,所以一般可能会在头加一个数据长度之类的包,以确保接收。
三。粘包出现原因
1 发送端需要等缓冲区满才发送出去,造成粘包
2 接收方不及时接收缓冲区的包,造成多个包接收
解决办法:
一是对于发送方引起的粘包现象,用户可通过编程设置来避免,TCP提供了强制数据立即传送的操作指令push,TCP软件收到该操作指令后,就立即
将本段数据发送出去,而不必等待发送缓冲区满;
二是对于接收方引起的粘包,则可通过优化程序设计、精简接收进程工作量、提高接收进程优先级等措施,使其及时接收数据,从而尽量避免出现粘
包现象;
三是由接收方控制,将一包数据按结构字段,人为控制分多次接收,然后合并,通过这种手段来避免粘包。
以上提到的三种措施,都有其不足之处。第一种编程设置方法虽然可以避免发送方引起的粘包,但它关闭了优化算法,降低了网络发送效率,影响
应用程序的性能,一般不建议使用。第二种方法只能减少出现粘包的可能性,但并不能完全避免粘包,当发送频率较高时,或由于网络突发可能使某个
时间段数据包到达接收方较快,接收方还是有可能来不及接收,从而导致粘包。第三种方法虽然避免了粘包,但应用程序的效率较低,对实时应用的场合
不适合。
标签:style 使用 sp strong 文件 数据 on 问题 bs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yuyutianxia/p/4084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