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初步认识和加减法》之《减法》

时间:2020-10-08 18:24:52      阅读:15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这一   动手   理解   信息   定位   练习   表达   文字   图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情境中感受、理解减法“去掉”的过程;理解减号和算式的含义;体验减法的多样算法。
  2. 过程与方法:训练观察、提问题、思考、表达能力;通过感受数量关系和运算结果的数感,理解、运用减号培养符号意识。
  3. 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符号、数学算式的简洁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情分析

  1. 大部分学生都已经会计算减法,部分学生是需要给予更多帮助的。可以通过提问复述、同桌合作讨论交流,让学习走在前面的学生带后面的。
  2. 学生会计算结果,但是减法的意义是本节课要着重点出来的重难点,学生需要运用思考和表达能力掌握本节课学习目标。
  3. 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而且大部分也懂一些减法,不过两者间的关系没有点明,通过对比思考,可促进对加减法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减法的含义。

难点:在情景中理解减法算式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情境感知,突出“去掉”的过程→动手操作说一说,强化减的过程感知→介绍减号和算式意义与读法,理解减法的含义,体验多样算法→温故知新与总结→情景练习加深理解→布置课后作业。

具体设计: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预设/语言设计
1.导入 询问预习课本p26-27页的情况   唤起预习经验 同学们,经过一个愉快的假期,你还记得学习了什么吗?要计算两部分物品的数量合起来要用什么方法。那么想要知道把一些物品分成两部分,其中的一部分有多少要用什么方法?(对这节课的学习自信满满呀)
2.新知  

出示3幅图(分别是4-1、3-2、5-3);

先一起解释虚线圈的意思;

然后提出要求:边观察边思考发现什么信息,结合情景说一说,能提出什么问题;

思考、合作讨论、起立回答+全班跟读 情境感知,突出“去掉”的过程

观察第一幅图,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有一个小虚线圈画了一个小圆,这个小圆圈表示什么表示拿走、去掉这一部分。

观察黑板上的图片,你看懂了吗?你能发现什么信息,能用故事情境表达吗?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观察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点;

还有什么和“去掉”的意思相同;

思考回答  ‘去掉’到底表示什么意思,你还能说出和它意义相近的词语吗?”
自己拿一些物品说“我有什么,去掉什么,还有什么”  动手操作表达,然后展示2-3人 动手操作说一说,强化减的过程感知  

“去掉”用什么符号表示;

上面的文字怎么用算式简洁地表示出来;

上面的数字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挑最后一算式)怎么计算这个结果;

 思考,起立回答 介绍减号和算式的意义和读法,理解减法的含义思考、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倒着数、分与合) 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上面的数字符号表示什么?这个结果怎么来的?
4.总结

挑一幅图与同桌说,表示什么意思,算式是什么;

总结什么时候用减法;

与加法对比理解减法;

 合作交流  温故知新与总结 什么时候用减法?想一想刚刚学习的减法和之前学习的加法有什么区别?
4.巩固

看图说一说书本p26做一做和p27顶图,结合情景说信息,并列算式;

技术图片技术图片

 思考,起立回答,全班跟小老师伸出手作分一分手势  情境练习加深理解  
5.作业 回家找一些物品利用今天的知识说一说“我有什么,拿走什么,还有什么”。   温故  

五、板书与教具

板书:

技术图片

教具: 

贴纸3种,数量分别是3、4、5.

六、教学反思

教前反思:

  什么是有效的问题?即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突破本节课的学习中难点的问题。我感觉一节课应该由几个大问题串起,在大问题下面还有小问题,引导学生彻底解决大问题。

  本节课的有效的几个大问题是什么?在新旧知识衔接处、重难点和模糊处、总结提升时、针对层次差异的学生分别可以设置什么问题?

  • 新旧知识衔接处提问题就是让新知识从旧知识中生长出来。让新旧知识进行迁移。减法与加法是相反的,可以通过对比,引出减法。“同学们,经过一个愉快的假期,你还记得学习了什么吗?要计算两部分物品的数量合起来要用什么方法。那么想要知道把一些物品分成两部分,其中的一部分有多少要用什么方法?(对这节课的学习自信满满呀)”
  • 重难点和模糊处在本节课体现为理解减法的意义。有教师研究发现部分一年级生“未能将已知与未知的数量关系和相应的减法意义建立必要联系”,因此应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这种联系,而且建构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相同的问题应不断地变换形式地抛给学生。“观察图片,你看懂了吗?能用故事情境表达吗?小提示小虚线圈表示拿走、去掉这一部分。”特别地,为了避免学生直接记忆相应地词语“去掉”或者“?”的固定位置等同于“减去”,可以设置问题“‘减去/去掉’到底表示什么意思,你还能说出和它意义相近的词语吗?”
  • 总结提升时可回顾加法,对比加减法区别加深记忆,还可以举例说明。“什么时候用减法?想一想刚刚学习的减法和之前学习的加法有什么区别?”不同点有情景和意义、表示符号、算式、正逆运算关系。
  • 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分为上过辅导班有基础的和没上过班基础薄弱的,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和安静听课甚至没跟上教学节奏的,处于??地带的和偏僻角落里的。对于有跟班的、积极参与回答的,可以让他们首先回答问题,没跟班的、安静的、出神的都可重复或者接着思路补充“你能理解/听清楚吗?来,大声地说一遍”。至于座位问题,可以把教室划分成八组“田田”,每组至少要抽一人回答。

教后反思:

  有没有起到期待的效果?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差异性的问题回答效果会怎么样?

七、同课异构思考

 

参考资料

[1]陈峥.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设计[J].考试周刊,2017(11):84.

[2]张敏铃.运用减法意义解决图文实际问题的教学策略探讨[J].课程教学研究,2018(11):54-58.

【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初步认识和加减法》之《减法》

标签:这一   动手   理解   信息   定位   练习   表达   文字   图片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eineo/p/13748563.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