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改进 豆瓣 时长 判断 行修改 使用 进入 输出 read
为了更高效地吸收知识,需要对书籍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不同类别的书籍阅读方法不同,投入精力不同,输出形式不同,阅读强度不同。
阅读体系的核心思想是数字量化书籍的 “软硬程度”,根据不同硬度给予不同的学习强度,分层吸收,保证精力的科学分配。我自己设定阅读共有 4 个档次,其中 1 最 “硬”,信息密度最高,需要投入最多的精力,4 最 “软”,类似于随手翻到的传单或者在路上捡到的画册,信息密度很低,快速翻过即可。针对不同的硬度书籍,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可以在减少不必要的精力投入,充分利用学习时间,高效学习相关知识体系。阅读策略包括如下一些指标:
下面从这几个维度对这 5 种书籍总结归纳。
硬度 | 系统性 | 输出形式 | 练习强度 (次 / 周) | 完成度(%) | 阅读累计时长(小时) | 举例 |
---|---|---|---|---|---|---|
1 | 非常系统 | 博客系列文章 / github 代码 / 阅读笔记 | 5+ | 95+ | 30+ | 《C Primer Plus》 |
2 | 比较系统 | 博客文章 / 阅读笔记 | [3,5] | 80~90 | 20- | 《刻意练习》 |
3 | 系统性不强 | 阅读短评 | 2 | 50~60 | 5- | 《打破自我的标签》 |
4 | 零碎片段 | 豆瓣标记 | 1- | 10- | 1- | 《人生需要揭穿》 |
上面的表格只是初步的判断,之后会根据实际经验对参数进行修改。需要补充一点,5 级我没有写,因为影响不大,5 级的阅读类似于机场或者火车上翻阅杂志的强度,随便看看即可,不需要耗费什么精力和脑力,因此写不写无所谓。
标准只是参照,实际阅读可以遵循如下的步骤展开:
标签:改进 豆瓣 时长 判断 行修改 使用 进入 输出 read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ugxch/p/13833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