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软件工程的瀑布, 大泥球, 教堂,集市,和银弹

时间:2014-11-13 14:29:52      阅读:287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style   ar   os   使用   sp   文件   数据   on   art   

Part 1       No Silver Bullet - Essence and Accident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没有银弹)

完读brooks的《没有银弹》这篇文章,我觉得他的主要观点就是:即使改进编程语言,软件工程的生产率在10年内也不能获得数量级上的提高,因为软件工程最大的问题在于解决概念完整性和处理沟通。作者在对问题进行分析时,并不是人云亦云,他反对很多流行的论断,他做出判断的依据通常是基于常识和经验的理性推理,他这种客观的分析方式同样值得学习,一下几点是我对这篇文章的总结和一些心得,如若有误,还劳烦批评指正。

一个相互牵制关联的概念结构,是软件实体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包括:数据集合、数据条目之间的关系、算法、功能调用等等。我认为软件开发中困难的部分是规格化、设计和测试这些概念上的结构,而不是对概念进行表达和对实现逼真程度进行验证。当然,我们还是会犯一些语法错误,但是和绝大多数系统中的概念错误相比,它们是微不足道的。如果这是事实,那么软件开发总是非常困难的,天生就没有银弹。

软件工程牵涉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不似于大多说日常事务。由于软件产品特有的复杂度导致了成员之间的沟通非常困难,带来了软件产品的进度,质量和成本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软件规模增加的时候复杂度往往成倍上升。同时复杂度不仅仅导致技术上的困难,还引发了很多管理上的问题。它使全面理解问题变得困难,从而妨碍了概念上的完整性。而且
必须遵循各种接口,考虑到各种环境的兼容,这些特性是无法通过设计改变的。

不仅如此,软件开发的过程必须要考虑如何适应变化,在需求,设计和编码过程中都需要考虑如何快速响应变化,如何提高软件产品的可扩展性。但是这些问题目前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而且软件结构上的限制和简化方面的进展,软件仍然保持着无法可视化的固有特性,这种缺憾不仅限制了个人的设计过程,也严重地阻碍了相互之间的交流。

所以就目前来讲,我们所做的项目只能按部就班,按照目前软件工程的既定步骤,逐步地完成。除了认真学习所学知识,团结协作,没有什么捷径可用。

Part 2  big ball of mud你的项目有一个大泥球么? 有什么解决办法?

  所谓大泥球,是指杂乱无章、错综复杂、邋遢不堪、随意拼贴的大堆代码。这些年来,为了对付这个泥球,多种指导方法一起出现,然而实际情形没多大变化,“大泥球”看起来仍然是设计软件架构的最常见方法。我们现在惯用的敏捷性开发的很多方面会直接导致泥球,包括:缺少前期设计、应对需求变化过晚、应对架构变化过晚、碎片式增长。

  我们理想中的代码是清晰的,优雅的,坐在电脑前深呼吸,都能闻到雨后泥土的芬芳。但是现实是,一打开编译器就头痛。代码看得眼花,整天去修BUG,还要花半天时间先读以前的代码。好不容易改完提交了,第二天却报出更多的新BUG。

  其实,我们的软件,在发布前,其实就已经百病缠身了,随着功能的增加,便有了BUG,老的BUG改了,可能引入新的BUG。复杂的商业软件多少都会有BUG。我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我们如何发现烂代码?烂代码要不要改呢?应该怎么改?如果烂代码不是先天性的,那是不是可以预防?

  很多时候无论花费多少时间试图去找出完美的软件结构,客户总是引入一个变化破坏这个结构,不存在完美结构,只存在那些试图平衡当前的代价和收益的结构。有时候,我们会把原因归咎于客户,责怪他们总是改变需求。有些人认为,只要客户的需求仅限于他们最初所声明的,那么我们的设计就是没问题的,所以错就错在客户改变了他们的需求。需求变化是非常正常的,JOBS说“用户根本不知道他想要什么,直到你把产品交到他的手中”。这种情况也是或多或少存在的。但是,客户连源代码都看不到,这种怨念却是没道理的。

  结合我自己的编程经验,可以将其产生的原因总结为:一次性代码,碎片式增长,缺少前期设计,应对需求和架构变化过晚,程序员的经验,技巧,眼界的限制。

  我们团队的代码中也肯定存在着大泥球,有些已经被发现的我们都已经尽力优化,当然在这个ALPHA版本中肯定还存在一些还没被发现的大泥球,我们将在剩下的一周测试的时间和BETA版本中,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

Part 3  CatB –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

我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是鉴于当时的自由软件开发的现状。他不满于当时开发软件的低效率,而且,他认为,低效率的原因在于除错阶段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由此,他把开源软件的开发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大教堂模式,源码公开,但是开发过程有一个团体控制;一种是市集模式,同源源码公开,且源码放在互联网上供人阅览,并可以贡献代码,进行开发。并且提倡市集模式,认为在足够的人的检视之下,BUG将无处藏身。

在我来看,市集模式既然能为全世界所接受,必有其优点所在。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当然软工工程不能类比于“拾柴”,不过道理确实是这个道理。不论是市集模式还是大教堂模式,都有其优缺点所在,关键是找到其适用的场景。这个观点虽然中庸,不过确实是实话。我以为,大教堂模式,适用于小的项目,或者是团队中有一个技术大牛带领,不需要过多的人来指点。而市集模式,则是那种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的项目,且不论如何,应该有一个几个人的团体对于项目的整体走向、代码有绝对的控制力,否则,会造成难以预料的混乱局面。

我们当前的项目可以说是类似于大教堂模式。我们的源码是完全由自己开发的,而且除了本组的人外,也并没有人其他的一些人关注这个项目,不具备市集模式的要求。

Part 4  Lost in CatB这些情况在你的团队中出现过么?

作者主要讲述了开源软件中的过度依赖问题,这个问题在实际问题中我也遇到过,有的程序包含了各种库,包括图片库png,jpg等,压缩库zlib,其中图片库中又包含了压缩库zlib,主程序中光zlib这一部分代码就有3个版本,非常混乱。而有一天看到了一个游戏依赖的运行库竟然有十多个,既有C++运行时库,又有.net,而且还需要各种不同的版本,给用户安装造成了很大困难。而我们项目的上一版本中的开发存在一些问题,上一个版本的文件格式非常混乱,同时使用了纯文本,xml,二进制文件和数据库4种不同的方式存储数据,这不但增加了复杂度,同时也是一种浪费,文件加载的代码就非常多,也增加了运行时开销。

Part 5  Man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software systems: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我觉得瀑布模型的其核心思想是按工序将问题化简,将功能的实现与设计分开,便于分工协作,即采用结构化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将逻辑实现与物理实现分开。瀑布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软件计划、需求分析和定义、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软件运行和维护这6个阶段,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瀑布模型有利于大型软件开发过程中人员的组织及管理,有利于软件开发方法和工具的研究与使用,从而提高了大型软件项目开发的质量和效率。而对于我们这种较小规模的软件开发项目,瀑布模型并无裨益。

Part 6  软件工程的方法论到底有多少用处? 

由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在数量、复杂程度、应用方面的增长,对无处不在的计算机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广,以解决层出不穷的应用问题;更精,以安全可靠地完成各项任务;更简便,以适应千家万户的使用普及。要达到这一目标,仅依靠的现有的思想方法是不够的。

在软件技术的发展道路中,方法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软件技术人员有必要站在哲学的高度、从方法论的角度,重新审视软件开发过程中各个环节,深刻体会软件工程和方法论的联系,从而改进和发展的现有的软件工程技术,消化吸收先进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提高软件的质量和生产率,以适应现实世界对软件产业新的要求。软件工程应运而生。为了更好地发展和改进软件工程技术,我们有必要从方法论的各个角度分析软件工程的方法、工具和过程,从而有的放矢地改进软件工程中各个过程的思想、方法、模式和规则。

软件工程的瀑布, 大泥球, 教堂,集市,和银弹

标签:style   ar   os   使用   sp   文件   数据   on   art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ksven/p/4094759.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