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新技术 工作量 评估 质量 文件 自动化测试 约束 方法 strong
关于测试计划和测试方案的区别,这里主要从编写目的、定义和层次、编写时间和依据、软件过程、文档内容这五方面来说明,具体内容如下:
一、编写目的
制定测试计划目的:按照所制定的测试计划可以有效的计划、执行、跟踪、组织和管理测试项目。具体从以下三方面来说:
1,领导能够根据测试计划做宏观调控,进行相应资源配置等;
2,测试人员能够了解整个项目测试情况及项目测试不同阶段所要进行的工作等;
3,便于其他人员了解测试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相关配合工作;
设计测试方案目的:软件测试方案的作用非常类似于产品设计说明书(软件概要设计和软件详细设计),
开发工程师根据产品功能需求和设计说明来编码实现功能,而测试工程师需要基于产品功能需求和测试方案来设计和执行测试用例。
测试方案是从测试的角度去分析或者说分解需求,在方向上明确要怎么测,分析结果就是测试点和测试方法。
二、定义和层次
测试计划是组织管理层面的文件,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对一次测试活动进行规划。
它是对测试全过程的组织、资源、原则等进行规定和约束,并制订测试全过程各个阶段的任务以及时间进度安排,提出对各项任务的评估、风险分析和需求管理。
测试计划要能从宏观上反映项目的测试任务、测试阶段、资源需求等,它只是测试的一个框架,所以不一定要太过详细。
测试计划的内容会因项目的级别、项目的大小、测试级别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它可以是一本书那么多,也可以是几张纸那么少,
但是一份测试计划应该包括项目简介、测试环境、测试策略、风险分析、人员安排、资源分配等内容。
测试方案是技术层面的文档,从技术的角度对一次测试活动进行规划工具的设计、测试用例的设计、测试数据的设计。
它是描述需要测试的特性、测试的方法、测试环境的规划、测试工具的设计和选择、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测试代码的设计方案。
三、编写时间和依据
因为测试流程是按照测试计划阶段—>测试设计阶段—>测试实现阶段—>测试执行阶段来进行的,前一阶段的输出是后一阶段的输入,清楚了他们分别是哪个阶段的产物就知道他们主要的区别了。
测试计划阶段:测试计划是测试阶段中的第一个阶段,首先将测试作为一个项目来看,应该有一个计划。
测试小组组长或测试负责人或具有丰富经验的测试人员就要依据《项目计划》开始编写《测试计划》,其中包括人员,软件硬件资源,测试点,进度安排和风险识别等内容。
原则上测试计划的有些内容在需求分析阶段就可以开始编写了,在需求分析形成的《需求规格说明书》通过评审形成基线后完成测试计划。
但是对于开发过程不是很清晰和稳定的项目,测试计划也可以在系统设计完成后开始编写。《测试计划》编写完成后需要进行评审。
测试设计阶段:《测试方案》一般由经验丰富的测试人员设计,测试方案依据《需求规格说明书》和《概要设计说明书》进行设计。
其中包括需求点简介,测试思路和详细测试方法等内容。《测试方案》编写完成后也需要进行评审。
四、软件过程
测试计划软件过程:项目计划评审通过—>组建测试小组—>评估测试风险—>制定测试计划—>测试计划评审通过—>测试计划维护—>最后在测试结果的评审中,
必须要严格验证计划和实际的执行是不是有偏差,体现在最终报告的内容是否和测试的计划保持一致。
项目开始后,由于测试情况的变化,如需求更改导致测试进度的调整在两周或两周以上、测试资源需求的改变(人员、硬件、软件等)、新技术的引入、新风险的引入、开发过程的改变、交付时间的改变等,
可能导致测试计划文档变化。如果发生变更,则由测试组长修改,项目组相关人员评审,评审通过后更新测试计划。
测试方案软件过程:测试计划评审通过—>设计测试方案—>测试方案评审通过—>依据测试方案设计测试用例—>测试用例评审通过—>依据测试方案搭建测试环境。
五、文档内容
测试计划和测试方案的本质区别是内容不同。
测试计划的核心内容:
1,进行测试任务划分;
2,进行测试工作量估计;
3,人员资源和资源分配;
4,明确任务的时间和进度安排;
5,风险估计和应急计划;
6,测试失败/通过的标准;
测试方案的主要内容:
1,测试策略选取,明确策略;测试策略就是如何用最少的资源满足测试质量的要求,既高效、低成本、较高质量的完成测试。
2,测试子项细分,细化测试特性形成测试子项;将测试计划中描述的方法进行细化,包括要采用的具体测试技术。
3,测试用例的规划;
4,测试环境的规划;
5,自动化测试框架的设计;
6,测试工具的设计和选择;
总而言之,测试方案需要在测试计划指导下进行, 测试计划提出了“做什么”,测试方案明确了“怎么做”,方案是对计划的进一步细化和明确。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概念总归是概念,根据软件项目规格大小以及实际应用环境,测试人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标签:新技术 工作量 评估 质量 文件 自动化测试 约束 方法 strong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2865typ/p/14890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