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style blog io color ar os 使用 sp 数据
经过前两节的简单描述,终于可以进入entity framework的使用部分了。本节将对entity framework原生的增删改查进行讲解。
承接上面的部分,我们有一个叫做House的数据库,其中包含house表和seller表。
一、entity framework 相关类的理解。
首先,House数据库在映射后会生成一个名为HouseEntities的类,这个类我们称之为数据上下文,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数据库的部分映射(如果映射了全部的表,视图,存储过程,则可看作全部映射)。
使用数据库的时候,不需要像ADO.NET那样,显式的创建sqlconnection。sqlcommand,sqldataadapter,连接数据库只需要创建一个数据上下文的实例即可,创建实例的过程,即可看作创建了数据连接。当然,创建了连接是要关闭的,否则会增大连接池的负担。因此,在entity framework中最常用using的方式来确保连接会被关闭。
using (HouseEntities db = new HouseEntities()) {//新建了一个数据上下文,它实现了IDisposable接口,使用USING可以确保其最终被dispose。如果不是用using,请在返回前主动调用db.Dispose(); }
上面的代码新建了一个数据上下文对象,相当于简单的new了一个sqlconnection。然后con.open,con.close。期间没有做任何操作
数据上下文实例中,包含着所有表与视图的映射,我们称之为实体集,它是由db.House这样的形式来进行调用的,可以简单理解为数据表,而House类则是实体类,可以看作一条数据的实例化映射。这样说可能会有点抽象,那下面我们将用一个例子来演示如何进行添加操作。
二、entity framework 添加数据
House house = new House() { Area = 10.2m, Seller_ID = 1, Floor = 1, Street = "南京路", Name = "第一百货商店", Price = 99999.1m, Region = "黄浦区" }; using (HouseEntities db = new HouseEntities()) { house = db.House.Add(house); db.SaveChanges(); //db是数据上下文,House是数据实体类的一个集合,Add方法用于向上下文中添加实例,最后必须要经过db.savingchanges()来进行数据存储 }
上面的例子相当于执行了insert into House并给参数赋值的SQL命令,需要注意的是,在生成实体类对象的时候,必须要给所有非空字段赋值,哪怕你给这个字段指定过默认值,其次,就是在所有添加,修改,删除操作的时候,必须要进行db.savingchanges(),这个方法会让EF比较提取出的部分与数据库之间的差异,并生成SQL语句完成修改。
上面的话也许比较难以理解,总之,添加数据就是1.新建一个实体类的对象,2,新建一个数据上下文,把实体类对象附加到上下文,3.savingchanges来提交更改。
如果我们需要知道添加是否成功,savingchanges时会返回受到影响的行数,我们可以通过它来判断是否执行成功。
如果我们需要添加多条数据,可以在将所有实例都ADD进上下文之后在进行savingchanges,此时数据将会被一次提交。
如果我们需要在本条数据添加成功后调取ID,在执行完savingchanges后,可以直接以实体类对象.id的形式来直接调用。
二、查询数据
/// <summary> /// 通过ID查找House /// </summary> /// <param name="id">House的ID</param> /// <returns>查找到的HOUSE</returns> public static House GetHouseByID(int id) { House house = null; //需要返回的house using (HouseEntities db = new HouseEntities()) { house = db.House.Where(x => x.ID == id).FirstOrDefault(); //db是数据上下文,House是数据实体类的一个集合,where里是lambda表达式,进行查询 //最后的FirstOrDefault是取第一条或默认,如果取不到对应条件的数据则会返回NULL } return house; }
以上代码就是根据id查询单条数据的原生方法了,由于未对数据库做任何更改,所以不需要进行savingchanges。
在查询时,虽然有first这样的方法,但我们仍旧应该坚持使用firstordefault来确保查询条件不会引发错误。
/// <summary> /// 通过地区查找Houses /// </summary> /// <param name="region">House所在区域</param> /// <returns>查找到的HOUSES</returns> public static List<House> GetHousesByRegion(string region) { List<House> houses = null; //需要返回的house列表 using (HouseEntities db = new HouseEntities()) { houses = db.House.Where(x => x.Region == region).ToList(); //查询条件后跟ToList方法,就可以获得指定条件下的数据表了 } return houses; }
上面的代码,可以让我们根据地区来查找房屋列表,返回的对象是一个泛型的List,可以简单理解为ADO.NET中的dataTable,当然,它也是可枚举类型,所以,你仍旧可以直接将其绑定到GridView,Repeater,DropDownList等数据控件中。
三、修改数据
EF原生的数据修改需要一个特别的操作,attach,这个操作可以将某个新生成的对象附加到数据上下文中。
/// <summary> /// 更新House /// </summary> /// <param name="house">House的实例</param> /// <returns>是否成功</returns> public static bool UpDateHouse(House house) { bool isComplete = false; //需要返回的bool using (HouseEntities db = new HouseEntities()) { house = db.House.Attach(house); db.Entry(house).State = System.Data.Entity.EntityState.Modified; isComplete = db.SaveChanges() > 0; //对于无法验证是否存在于映射中的实例,首先要进行attach操作,其次,为了保证update指令被执行,我们还需要entry到这个数据上下文的实例汇中,把它的状态设置为已修改 } return isComplete; }
上面的方法可以确保数据会被修改,但我们仍需注意,如果传入的house与映射中的house相比毫无变化的话,受影响行数仍旧为0,提示将会是修改失败,这点与ADO.NET有明显差异。
四、删除数据
/// <summary> /// 通过ID删除House /// </summary> /// <param name="id">需要删除的house的ID</param> /// <returns>是否执行成功</returns> public static bool DeleteHouseByID(int id) { bool isComplete = false; //是否执行成功 using (HouseEntities db = new HouseEntities()) { var house = db.House.Where(x => x.ID == id).FirstOrDefault(); //首先查询需要删除的house db.House.Remove(house); //然后执行remove方法,将对象从映射中移除 isComplete = db.SaveChanges() > 0; } return isComplete; }
删除数据的时候,首先需要查找相对的对象,之后从映射中移除,最终进行savingchanges。
以上就是EF最基本的增删改查了,其中的删除,修改操作与ADO.NET相比,不仅代码有差异,思想上也有不小的出入,需要多加理解才能运用自如。
下一节,我们将讲如何解提取部分字段,使用orderby,groupby,like等关键字。
相比原生AOD.NET,EF的修改和删除不仅显得臃肿,而且很难搞定批量修改,批量删除的操作,第四节,我们将讲解如何执行类似于delete house where region=‘黄浦区‘的方法。
entity framework 新手入门篇(2)-entity framework基本的增删改查
标签:style blog io color ar os 使用 sp 数据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Damos/p/EF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