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阅读上一篇博文:活着的意义。
马斯洛总结的五个需求层次,是理性的分析与归纳。应用到个体时,需加上感性的浪漫与发散。对我来说,马斯洛的五层需求简化为三层:
- 生存
- 自我完善、财富自由
- 体验并创造美
幸福是对美的体验,这是第三层次的需求。要获取幸福,就是要让第三层次的需求得到尽可能多的满足。这离不开第一层次的生存需求,以及第二层次的自我完善和财富自由。
这三个层次不是通关制,不是达到了第一个层次,才能进入第二个或第三个层次,而是三个层次同时存在,并且含义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对我来说,读大学时,生存需求是不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这个需求通过家庭支助和课余打工得到了满足。第二层需求里的自我完善,是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锻炼个人品德和社会生存能力。财富自由在大学时期很简单,对我来说就是能賺点闲钱,买自己喜欢的书。第三层次在大学时期有很多,比如与红友们品味红楼,与诗友们点评诗歌,以及同学之间对科学的畅想和讨论。大学时期,现在回想起来,是简单而幸福的。简单是因为欲求不多,需求简单。幸福是因为体验甚至创造了部分美好。
当然,大学时的我,也有不少不幸福。比如第二层次的财富自由,其实除了买书,我还很想能有闲钱出去旅游。但靠家教賺钱很有限,有时为了买书,我还得饿饿肚子一天只吃三个馒头。还有第三层次的需求里,我很想拥有一份爱情,但在大二时追求过一个女孩,尚未开始就已结束,倍受打击。直到大四开始的另一段恋情才让我在爱情方面拥有了美的体验。
生存需求是基本需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如果生存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是不可能长期拥有幸福的。第二层次的自我完善和财富自由,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自己能有资本去体验未曾体验过的美,从而在第三层次上得到更多满足。
生存、自我完善和获取财富自由,本身也可以充满美的体验。一个常见的例子是,追随我心,让兴趣与工作保持一致。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兴趣和工作很难完全重合。重合度超过一半就已经不错,这是现实的生活。
幸福和需求密切相关,需求来自内心的欲求。想拥有幸福,就需要好好地去管理欲求。心如止水,无欲无求,那是佛陀的幸福境界,我们常人不可及。我们可做的是让需求真真切切地贴近自己的内心,要大胆地剔除掉一切虚妄的欲求,比如活得比他人好的攀比欲求,比如拯救人类的狂妄欲求,以及抢劫、淫邪等有悖普世道德的欲求等等。
除了来自个人内心的欲求,需求还不得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比如中国社会中的有很多三明治,面对现实,不得不考虑:
- 房子。是的,我在谈论房子。虽然你可以租房,但中国当下这个大环境下,父母的唠叨、孩子的户口和教育、生活的心态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会迫使你或迟或早在这或在那去拥有一套房子。没办法,这里是中国,我们是三明治,活着的部分意义就是去适应当下。
- 车子。最近网上流行一个段子:
梁朝伟有时闲着闷了,会临时中午去机场,随便赶上哪班就搭上哪班机,比如飞到伦敦,独自蹲在广场上喂一下午鸽子,不发一语,当晚再飞回香港,当没事发生过,突然觉得这 TM 才叫生活。
这个段子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是夸张。但从其疯狂转发和衍生出的各种版本来看,大家内心都希望自己也能拥有这份“随时去喂外国鸽子的自由”。车子能让我们拥有一定程度上的“交通自由”。城市的车子会越来越多,这是对自由的追求。
- 孩子。这个肯定会有争议,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人选择了不要孩子。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活在中国,孩子是给自己以及父母辈最好的礼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看似我们早就不受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了,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很多传统观念依旧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我们。
房子、车子、孩子,这些可能并非你的初始需求,但在社会环境下,拥有这些往往能让你活得更舒适、更恬然。特别是孩子,会让父母在自我完善和美的体验中收获很多。大隐隐于市,“隐”可以理解为生活的智者,“隐于市”可理解为与大众的生活保持一样。淘宝的一位高管曾说,可以保有自己的特色,但没必要去搞特别。总之,面对外在环境,保持顺流而活的心态,可以让幸福来得更容易。
每个人的生存需求、自我完善、财富自由以及对美的定义都不尽相同。需求定义和欲求管理是“知”的层面,在“行”的层面,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呢?这和“活法”密切相关。有很多“活法”值得思考和实践,比如诚实、谦虚、正直等等。这些“活法”,会影响做人做事,并最终决定我们能否活得幸福。
下一篇博客将从我自身出发,总结下我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