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style http ar sp on div ef amp as
君子好球 2009-11-20
足球后卫防守方法
1速度型的前锋过人一般处理球比较简单,如果他从正面过来,你不能及时启动加速的话,很容易被过;解决的方法是,在他把球处理出去的一刹那转身封住他追球的路线,迟滞他的加速,这样可以争取时间加速追球. 2就是传说中的预判,要想提高预判的成功率,需要大胆的抢断积累经验;防的前锋多了,就发现过人无非那几下,所以你只要掌握一个前锋的过人习惯,就可以大大提高抢断的成功率.不要傻防,要注意经常在前场活动的对方球员的技术特点,有的人过人就是习惯性的往边路趟,在左路过人往左趟,在右边过人往右趟,所以你只要掌握了他的习惯,就OK了. 3作为后卫黏住对方的前锋是很有必要的,有的前锋速度很快,你虽然能跟上他一会,却跟不久,这时候要对你所处的位置进行观察,如果位置无关紧要,大胆犯规,但不要伤人;如果位置比较危险,比如禁区正面,需要对他的出球路线有判断,把他的出球路线封死,还要注意喊其他队员协防;其实你也可以更聪明些:比如,有个前锋速度特别快,你和他过招几次,总追不上他,这时候你可以藏在你的队员身后,在他过你队友的时候,把球处理出去的时候,但还没来的急追球到位的时候,你的队员会发动第一次防守,你要做的就是同时和他一起防守,完全把前锋卡死,或者直接把球处理出去,要么有技术可以自己盘,从后场组织进攻. 4注意打击对方前锋的士气,小动作是必须的,但是最好有针对性,经常破坏一个前锋的进攻,时间久了他渐渐就不敢过你了!不过也要分人,有的人身体单薄,但速度快,对付这种人动作可以大点,争取放倒几次;有的人身体结实,速度也快,需要用技术处理,经常破坏他进攻,最好是他一拿球你就上,几次下来他也没信心了;最绝的前锋就是身体\意识\力量\速度\技术都有,我踢了这么长时间碰到的不多,遏制他们的办法比较有限,这种人确实需要和队友协防. 补充一个指导思想:就是作为后卫,终极目的不是断球,而是破坏对方的进攻,组织己方进攻;所以不要刻意要求自己不被过,不被过是不可能的,只要把球用最合理的方式处理掉就可以.如果有机会也可以自己断球到前场进攻.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力适当的扩大自己的防守,不要害怕犯错误,有时候那也是宝贵的经验 卡位对于后卫很重要,什么时候都不要丢掉自己的位置.说的精确一点就是不要把大门从你这面暴露给对方进攻球员,也不要暴露在他们进攻的套路下.位置不是固定,位置是移动的.丢掉位置也不可怕,聪明的处理球,也可以亡羊补牢 再补充一点:集中精神,在对方触球前,将传向他的球处理掉,时间久了,队友会对他的接球能力产生怀疑,他接球的次数少了,机会也就少了! 仅供参考. 防守中的抢截技巧 抢截技术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防守手段。抢截是防守技术的综合体现,是用争夺、堵截、破坏等方式延缓或阻拦对方的进攻。一旦把球争夺过来,就意味着组织进攻的开始。掌握和不断提高抢截技术有助于快速反击。 面抢截: 在对方带球队员迎面而来是可采用这种抢截。 ★动作要领:两脚前后稍开立,两膝稍屈,身体重心下降,并平均落在两脚上,面向对手。当对方带球脚触球即将着地或刚刚着地时,立即抢球。抢球脚的脚弓对正球,并跨出一步,膝关节弯屈,上体前倾,身体重心移至抢球脚上。如对方已有准备,在双方脚同时触球时,脚触球后要顺势向上提拉,使球从对方脚背滚过,身体迅速跟上,把球控制住。双方上体接触时,抢球人可用合理部位冲撞对方,使之失去平衡,将球控制在自己脚下. 另外还可以用弓步抢球。抢球时,向斜前方跨步,两脚前后开立,重心稍下降,以维持身体平衡。先用前脚脚弓堵球,紧跟着后脚脚弓再堵球,两脚动作频率要快,使对方无法处理球 当防守队员与带球进攻的队员并肩跑动,或二人争夺迎面来球时双方都可采用这种抢截。 动作要领:当与对方平行跑动争球时,身体重心要降低,两臂贴紧身体。在对方靠近自己的脚离地时,可用肩和上臂做合理的冲撞动作,使对方身体失去平衡,从而把球抢过来. 后面抢截(铲球): 这是抢截技术中较困难的一种,一般是在用其它方法抢不到球时才运用铲球。 铲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脚掌铲球,另一种是脚尖或是脚背铲球。 动作要领:当防守人追至距运球人右后方1米左右时,可用右脚掌或左脚尖(脚背)进行铲球。在运球人的左侧时,则用左脚掌或是右脚尖 脚背)进行铲球。如用右(左)脚掌铲球,可在运球人刚刚将球拨出时,先蹬左(右)腿,跨右(左)腿,膝关节弯屈,以脚外侧从地面滑出,用脚掌将球踢出。然后小腿、大腿,臀部、上体依次着地,身体随铲球动作向前滚动。如用右(左)脚尖(脚背)铲球时,左(右)腿要用力蹬地,右(左)腿向前跨出,以脚外侧从地面滑出。在脚快要触球时,可用力弹小腿,将球踢出。然后铲球腿的小腿、大腿、臀部依次着地,上体向铲球腿方向滚翻,两手撑地起立。 |
标签:style http ar sp on div ef amp as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jiahuafu/p/4169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