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ff88201007w6j.html
1.3.1 条件语句
象其它语言一样 C也提供条件语句。在C中条件语句的一
般形式为:
if(表达式)
语句1;
else
语句2;
上述结构表示: 如果表达式的值为非0(TURE)即真, 则执行语句1, 执行完语
句1从语句2后开始继续向下执行; 如果表达式的值为0(FALSE)即假, 则跳过语句
1而执行语句2。所谓表达式是指关系表达式和逻辑表达式的结合式, 关于表达式
前面已作过介绍, 这是不再重复。
注意:
1. 条件执行语句中"else 语句2;"部分是选择项, 可以缺省, 此时条件语句
变成:
if(表达式) 语句1;
表示若表达式的值为非0则执行语句1 , 否则跳过语句1继续执行。
2. 如果语句1或语句2有多于一条语句要执行时, 必须使用"{"和"}" 把这些
语句包括在其中, 此时条件语句形式为:
if(表达式)
{
语句体1;
}
else
{
语句体2;
}
3. 条件语句可以嵌套, 这种情况经常碰到, 但条件嵌套语句容易出错, 其
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哪个if对应哪个else。
例如:
if(x>20||x<-10)
if(y<=100&&y>x)
printf("Good");
else
printf("Bad");
对于上述情况, C规定: else语句与最近的一个if语句匹配, 上例
中的else与if(y<=100&&y>x)相匹配。为了使else与if(x>20||x<-10)相匹配, 必
须用花括号。如下所示:
if(x>20||x<-10)
{
if(y<=100&&y>x)
printf("Good");
}
else
printf("Bad");
4. 可用阶梯式if-else-if结构。
阶梯式结构的一般形式为:
if(表达式1)
语句1;
else if(表达式2)
语句2;
else if(表达式3)
语句3;
.
.
.
else
语句n;
这种结构是从上到下逐个对条件进行判断, 一旦发现条件满点足就执行与它
有关的语句, 并跳过其它剩余阶梯; 若没有一个条件满足, 则执行最后一个else
语句n。最后这个else常起着"缺省条件"的作用。
同样, 如果每一个条件中有多于一条语句要执行时, 必须使用"{"和"}"把这
些语句包括在其中。
1.3.2 循环语句
C提供三种基本的循环语句: for语句、while语句和do-while语句。
1.3.2.1 for循环
for循环是开界的。它的一般形式为:
for(<初始化>; <条件表过式>; <增量>)
语句;
初始化总是一个赋值语句, 它用来给循环控制变量赋初值; 条件表达式是一
个关系表达式, 它决定什么时候退出循环; 增量定义循环控制变量每循环一次后
按什么方式变化。这三个部分之间用";"分开。
例如:
for(i=1; i<=10; i++)
语句;
上例中先给i赋初值1, 判断i是否小于等于10, 若是则执行语句, 之后值增
加1。再重新判断, 直到条件为假, 即i>10时, 结束循环。
注意:
1. for循环中语句可以为语句体, 但要用"{"和"}"将参加循环的语句括起来。
2. for循环中的"初始化"、"条件表达式"和"增量"都是选择项, 即可以缺省,
但";"不能缺省。省略了初始化, 表示不对循环控制变量赋初值。 省略了条件
表达式, 则不做其它处理时便成为死循环。省略了增量, 则不对循环控制变量进
行操作, 这时可在语句体中加入修改循环控制变量的语句。
3. for循环可以有多层嵌套。
例16:
main()
{
int i, j, k;
printf("i j k\n");
for (i=0; i<2; i++)
for(j=0; j<2; j++)
for(k=0; k<2; k++)
printf(%d %d %d\n", i, j, k);
}
输出结果为:
i j k
0 0 0
0 0 1
0 1 0
0 1 1
1 0 0
1 0 1
1 1 0
1 1 1
1.3.2.2 while循环
while循环的一般形式为:
while(条件)
语句;
while循环表示当条件为真时, 便执行语句。直到条件为假才结束循环。并
继续执行循环程序外的后续语句。
例17:
#include<stdio.h>
main()
{
char c;
c=‘\0‘;
while(c!=‘\X0D‘)
c=getche();
}
上例中, while循环是以检查c是否为回车符开始, 因其事先被初始化为空,
所以条件为真, 进入循环等待键盘输入字符; 一旦输入回车, 则c=‘\X0D‘, 条件
为假, 循环便告结束。
与for循环一样, while循环总是在循环的头部检验条件, 这就意味着循环可
能什么也不执行就退出。
注意:
1. 在while循环体内也允许空语句。
例如:
while((c=getche())!=‘\X0D‘);
这个循环直到键入回车为止。
2. 可以有多层循环嵌套。
3. 语句可以是语句体, 此时必须用"{"和"}"括起来。
例18:
#include<stdio.h>
main()
{
char c, fname[13];
FILE *fp;
printf("File name:");
scanf("%s", fname);
fp=fopen(fname, "r");
while((c=fgetc(fp)!=EOF)
putchar(c);
}
1.3.2.3 do-while 循环
do-while 循环的一般格式为:
do
语句;
while(条件);
这个循环与while循环的不同在于: 它先执行循环中的语句, 然后再判断条
件是否为真, 如果为真则继续循环; 如果为假, 则终止循环。因此, do-while循
环至少要执行一次循环语句。
同样当有许多语句参加循环时, 要用"{"和"}"把它们括起来。
1.3.3 多分支选择语句
在编写程序时, 经常会碰到按不同情况分转的多路问题, 这时可用嵌套if
-else-fi语句来实现, 但if-else-if语句使用不方便, 并且容易出错。对这种情
况, C提供了一个多分支选择语句.格式为:
switch(变量)
{
case 常量1:
语句1或空;
case 常量2:
语句2或空;
.
.
.
case 常量n;
语句n或空;
default:
语句n+1或空;
}
执行switch语句时, 将变量逐个与case后的常量进行比较, 若与其中一
个相等, 则执行该常量下的语句, 若不与任何一个常量相等, 则执行default 后
面的语句。
注意:
1. switch中变量可以是数值, 也可以是字符。
2. 可以省略一些case和default。
3. 每个case或default后的语句可以是语句体, 但不需要使用"{"和"}"括起
来。
下例的switch中变量为整数型。
例19:
main()
{
int test;
for(test=0; test<=10; test++)
{
switch(test)
{
case 1:
printf("%d\n", test);
break;
case 2:
printf("%d\n", test);
break;
case 3:
printf("%d\n", test);
break;
default:
puts("Error");
break;
}
}
}
下例的switch中变量为字符型。
例20:
#include<stdio.h>
main()
{
char c;
while(c!=27)
{
c=getch();
switch(c)
{
case ‘A‘:
putchar(c);
break;
case ‘B‘:
putchar(c);
break;
default:
puts("Error");
break;
}
}
}
1.3.4 break、continue语句
1.3.4.1 break语句
break语句通常用在循环语句和开关语句中。当break用于开关语句switch中
时, 可使程序跳出switch而执行switch以后的语句; 如果没有break语句, 则将
成为一个死循环而无法退出。break在switch 中的用法已在前面介绍开关语句时
的例子中碰到, 这里不再举例。
当break语句用于do-while、for、while循环语句中时, 可使程序终止循环
而执行循环后面的语句, 通常break语句总是与if语句联在一起。 即满足条件时
便跳出循环。
例19:
main()
{
int i=0;
char c;
while(1)
{
c=‘\0‘;
while(c!=13&&c!=27)
{
c=getch();
printf("%c\n", c);
}
if(c==27)
break;
i++;
printf("The No. is %d\n", i);
}
printf("The end");
}
注意:
1. break语句对if-else的条件语句不起作用。
2. 在多层循环中, 一个break语句只向外跳一层。
1.3.4.2 continue 语句
continue语句的作用是跳过循环本中剩余的语句而强行执行下一次循环。
continue语句只用在for、while、do-while等循环体中, 常与if条件语句一
起使用, 用来加速循环。
例20:
main()
{
char c;
while(c!=0X0D)
{
c=getch();
if(c==0X1B)
continue;
printf("%c\n", c);
}
}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zqh005/p/4192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