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设计模式分别是六个原则和三大模式,分别可以分为创建型模式、结构型模式、行为型模式,其中结构型模式包括:适配器模式、装饰模式、桥接模式、组合模式、享元模式、代理模式、外观模式。在这里,我们就说一下结构型模式。
定义: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喜欢的另外一个接口,Adapter模式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一起工作。
图:
理解:
为了更好的提高复用性,但是接口和复用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加入适配器模式,让这个接口可以复用。
定义:将抽象部分与他的实现部分分离,让他们都可以独立的发生变化,实现指的是抽象类和他的派生类用来实现自己的对象。
图:
理解:
上面的这个例子很容易懂,主要是运用合成/复用的原则,优先使用对象的合成和聚合可以更好的保持每一个类被封装,大大的减少面对新需要而出现大的改动。
定义: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部分-整体”,得层次关系,组合模式使得用户对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的使用具有一致性。
图:
理解:
需求中体现部分和整体的层次关系,当你喜欢用户可以忽略对象与单个对象的不同,可以统一使用组合结构中所有对象的时候,就可以用组合模式啦,组合模式可以让用户一致地使用组合结构和单个对象。
定义:
运用共享技术有效的支持大量细类度的对象,来提供应用程序的性能,节约系统中重复创建对象实例的性能消耗。当我们系统中的某个对象类型的实例较多的情况,并且要求这些实例进行分类后,发现真正有区别的分类很少的情况。例如我们在使用拼音输入法的时候,如果说我们每一字都是new一个对象的实例的操作的话,那么内存中的实例就太大啦,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将这些重复的对象来自创建一次,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享元模式啦。
图:
理解:
享元模式可以大量的避免非常相似类的开销,可以有效的减少需要实例化的数量。如果能把那些参数移到类实例外面,在方法调用时将他们传递进来。
定义: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一致的界面,此模式定义了一个高层接口,这个接口使得这一个系统更加容易使用。
图:
理解:
提供一个简单的接口,减少他们的依赖。
总之,我觉得自己对大话模式理解的很浅,很浅。。。。。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lifen0908/article/details/42198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