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经济转型、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举办国际或国家级体育赛事已成为了我国各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尤其是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掀起了我国城市举办各级体育赛事的热潮。随后举办的第 11 届全运会、第 7 届城运会、第16 届亚运会、第 12 届全运会等国家级或洲际级大型体育等赛事分别在济南、南昌、广州、沈阳等城市成功举办,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 ( F1) 、美国职业篮球联赛( NBA) 海外赛、斯诺克公开赛等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等单项赛事也长期落户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体育赛事热”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热点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1 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营销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赛事凭借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逐步成为城市营销“名片”,其主要作用有:
1. 1 加快市政建设进程,提升城市品位 为了举办体育赛事,尤其是奥运会、全运会等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主办城市都要进行大规模的比赛场馆、交通、通信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市政建设提速、城市品位提升。
以北京奥运会为例,2002 - 2007 年间,北京市直接投入城市交通、市政、信息、环境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到了 2507 亿元人民币,使得北京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持续高速的发展阶段。广州 2001 年举办第 9 届全运会,投资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达 120 亿元人民币,珠江大桥、全封闭的环城高速公路、新国际机场等应运而生; 投资 50亿元用于城市环保设施建设。广州市本世纪能够成为一个现代化交通网络城市,举办全运会使城市面貌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功不可没。2003 年举办第 5 届全国城市运动会,湖南长沙的城市建设整体水平至少提前了 10 年。
2013 年举办的第 12 届全运会,主办城市沈阳借势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目前沈阳的规划建设水平已经得到跨越式提升,基本达到了国家副省级城市前列。预计到 2020 年沈阳将基本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到2030 年全面实现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竞争力优势明显的东北亚重要城市。
1. 2 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能陶冶情操,催人奋进。成功承办一项体育赛事,所在城市市民的民心将得到空前的凝聚,人们总是愿意将自己与城市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各方来宾,由此市民的社会责任心将大大增强。
一方面,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可以激发志愿精神,留下精神财富。北京通过举办奥运会,培养了一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由 170 万志愿者组成的专业化、国际化志愿者队伍。直至今日,北京奥运志愿者群体仍然活跃在各行各业,他们身上散发出的 “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志愿精神,为我们这个社会和国家留下了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拥有悠久志愿文化传统的英国,国民对志愿服务的高参与率享誉盛名。值得一提的是,伦敦奥运志愿者队伍中,中老年人占很大比重,这与北京奥运会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者构成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另一方面,体育赛事可以成为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第 11 届全运会,山东省以 “一山一水一圣人”为开幕式主题,使得体育运动会与齐鲁文化实现了高度融合,“好客山东”已成为口口相传的山东文化特征; 第 7 届城运会,江西省借机大肆宣传红土地文化,把江西革命老区为新中国成立所作的贡献尽收眼底; 第 9 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贵州省以 “和谐中华,多彩贵州”为主题,突出贵州特色,注重贵州元素,凸显贵州亮点,精心策划民族大联欢和火炬传递等大型活动,让全国人民加深了对贵州民族风情的了解; 借第 12 届全国运动会的东风,辽宁省广泛开展 “迎全运、爱家乡、建辽宁”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全运知识普及、文明公民培育、城乡环境改善、公共秩序规范、社会服务提升、辽宁优秀文化弘扬六大工程为主要载体,对提高城乡居民素质、改善城乡环境、提升社会服务功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3 促进城市就业,增进社会和谐,提升城市知名度 体育赛事对城市知名度及形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媒体报道、广告宣传、赛事观众的口碑效应以及间接知情者的形象传播等四种途径实现。例如,F1 就被上海市政府作为一张对外宣传的名片,据 F1 官方数据显示,每场 F1比赛的全球观众可达 5 亿至 6 亿,通过电视转播,世界上更多的人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上海,经过 10 年左右的积累,F1 已经让上海这张城市名片越来越响亮 .
体育赛事对城市就业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体育赛事是城市的一个外加经济活动,它的快速持续发展,将带动就业的同步扩大。例如,F1 落户上海,给这个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为方圆 200 公里的长三角地区增加数以亿计的就业岗位; 19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在举办的前后几年里每年为社会提供就业人数达 5. 9 万人; 2000 年悉尼奥运会、2004 年雅典奥运会分别创造了 10 万、14 万个就业机会; 北京奥运会的数字更可观,从 2005 年到 2008 年,奥运会累计为北京市提供超过 180 万个就业岗位,2005 和2006 两年提供的岗位以建筑业为主,2007 和 2008 年服务业用工需求陡增,提供的岗位数达到了高峰。
1. 4 带动相关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拉动建筑、旅游餐饮、房地产、通讯和制造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1. 4. 1 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据上海市旅游部门的统计数字,F1 期间,该市旅游业收入都比往年增长了 2 亿美元,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人数也明显陡增,比赛期间,嘉定城内一房难求,甚至连毗邻的江苏太仓市的宾馆酒店都早早被预订一空。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已经成为青海省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目前其影响力已经辐射到甘肃、宁夏乃至于整个西部地区。据统计,环湖赛举办了 12 年,每年吸引大约 17 万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前来青海湖旅游,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旅游和经济发展。
1. 4. 2 带动餐饮、宾馆、零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007 年以来,作为国内知名的厦门马拉松赛事给厦门餐饮、旅游业各带来了超过 1 亿元的收入。与马拉松相关的服装、鞋帽、吉祥物、纪念品、画册等衍生产品的生产销售,已经形成了一个马拉松的产业链条。
举办体育赛事对房地产业的带动作用也十分明显。九运会后,广州奥林匹克体育场和广州体育馆周边地区房地产飙升超过三成。2001 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当年的房价就上涨了 40%; 2006 年,北京房价更创下连续 7 个月两位数增长的纪录。
省运会虽然在赛事规模和影响力上与奥运会、全运会等大型综合性赛事不可同日而语,但它对承办城市的市政建设、文明程度、市民素质以及城市的知名度等方面的影响同样十分深入。莆田市在 2010 年成功承办福建省第 14届省运会。省运会成功申办后,拉开了莆田城市路网,拉大了城市框架,间接带动酒店、旅游、购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推动了城市建设进程; 省运会的成功举办,莆田的城市知名度明显提升,市民素质得到提高,城市整体的文明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可以说,省运会后,市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幸福指数得到提高; 也可以说,精彩省运,更是在莆田城市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 体育赛事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提升作用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体育事业产生的促进作用是全方位的、极其深远的。
2. 1 体育赛事可以促进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增强市民的健身意识,增加城市体育人口 但凡举办大型体育赛事,都需要建设一批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体育场馆,这些体育场馆设施的建立健全,可以吸引更多市民加入到健身的行列中来,人们的健身意识由此大大增强。特别是大型体育赛事,因为筹备时间长、政府和媒体的宣传力度大,市民和观众可以通过了解和观看比赛,增强投身体育健身运动的热情和兴趣,市民的体育健身将逐渐成为了一种日常生活习惯。“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全民健身与全运会同行”、“全民健身与城运会同行”、“全民健身与省运会同行”等赛事宣传口号的提出,就是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的一种体现。
2. 2 举办体育赛事有助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推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是相关竞技体育领域最高水平的集中展示,有助于相互学习和交流先进技战术,发现自身不足; 借举办赛事之机,东道主可以获得弱势项目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能够促进高水平专业体育教练的交流和学习,进而激发广大运动员、教练员的积极性,为举办本地区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事实证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是极其深远的。
作为东道主,体育赛事的主办地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总能在金牌榜上名列前茅。从第 8 届到第 11 届的四届全运会,东道主都占据金牌榜首位,被大家称为“东道主金牌榜第一铁律”: 1997 年上海第 8 届全运会上海42 金; 2001 年广州第 9 届全运会广东 69. 5 金; 2005 年南京第 10 届全运会江苏 56 金; 2009 年济南第 11 届全运会山东 63 金。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到了今年的沈阳第 12 届全运会,尽管东道主辽宁为想赢得霸主地位,竭尽全力,但山东省代表团仍然以 65 枚金牌、155. 5 枚奖牌的成绩,蝉联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一名。业内分析,山东能够动摇了中国体育 “辽老大”的地位,就是得益于他们是上届全运会的东道主,得益于承办全运会对竞技体育产生的持久性推动作用。
对于举办过全运会的辽宁、广东、山东、江苏等国内竞技体育强省在全运会上的精彩表现,我们可以得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推动东道主城市以及整个省份竞技体育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是持久而深远的。
2. 3 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首先,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会极大地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带动举办城市体育相关产品知名度的提升,从而刺激体育类产品及其服务的消费力; 其次,体育赛事举办期间,往往同时举办体育论坛、体育会展等相关活动,这些活动对相关领域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拉动作用;第三,体育赛事可以为举办城市的体育产业领域的相关企业提供展示其良好企业形象的机会,有些企业甚至可以借助举办体育赛事的机会一举成长为全国、世界知名企业。
3 福建体育赛事的设计和发展 设想当代体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成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载体,成为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体育理应在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精神价值和前进动力。同样,体育赛事也要紧紧围绕中心、服务中心。当前,我们无论承办全国综合性体育赛事还是举办单项体育赛事,都要围绕省政府中心工作,切实把全民健身作为体育惠民的重大民生工程,把参加国内外大赛作为弘扬和践行福建精神的展示平台,把加速体育产业发展作为促进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对体育赛事总的考虑是: 按照全省各地不同区域特色,大念 “山海经”,沿海地区突出打造海峡最具影响力的渔区特色的体育赛事,对现已列为国家重点品牌赛事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海峡杯帆船赛、厦金海峡横渡、中超羽毛球公开赛等,要进一步打造和包装。积极整合闽西、闽北、闽东丰富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体育旅游品牌赛事,进一步扩大泰宁国际户外挑战赛、武夷山轮滑赛、福鼎公开水域赛、福州环永泰自行车赛以及平潭风筝冲浪国际挑战赛等赛事规模,吸引更多国内外顶级选手参赛,提升福建对外形象。
3. 1 精心筹备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 经国务院批准,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将于 2015 年秋季在我省举办,主会场设在福州市。这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福建省第一次承办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全国大型综合性运动会。
3. 1. 1 福建省申办青运会原因分析 首先,革命老区和福建前线的发展需要借助体育的推动。福建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和祖国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牺牲。从土地革命开始到全国解放,在长达 20 多年的斗争中,全省有 3000 多个老区行政村始终红旗不倒坚持斗争,有近 3 万优秀儿女参加长征,占中央红军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有 6 万多名党员、红军战士为新中国的解放光荣牺牲。解放后,在各兄弟省市正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福建前线还在遭受着战争的创伤,直至 1958 年福州市仍遭受着国民党飞机的狂轰滥炸。特殊的时期、特殊的地域,使得改革开放前国家对福建前线的基础设施几乎没有投入。过去,福建省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站岗放哨,不具备承办全国综合运动会的条件,现在的海西建设如火如荼,全省人民非常渴望借助体育进一步推动福建实现跨越发展。把青运会交给福建,既体现了全国体育人对革命老区和“前线”人民的关爱,也给正在崛起的福建省一次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做贡献的机会。
其次,国家的海西发展战略需要发挥体育的作用。福建作为两岸三地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连接点,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建设好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推动台湾海峡区域经济联合,有利于推动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往来,有利于更好发挥东南沿海地区对于全国经济的促进作用。今天的体育已经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日益活跃的因素,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发挥着重大作用。把青运会交给福建,更能体现我国体育人一贯以来支持国家发展战略大局的优良传统 .
再次,祖国的统一大业需要福建体育再创辉煌。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是我们进入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这是历史赋予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神圣使命。体育具有跨越政治障碍、增进情感交流的优势、化解分歧、促进和解的积极推动作用。40 年前,着名的 “乒乓外交”就是 “以体促交”的典范。邓小平同志提出的 “一国两制”设想,也是首先在国际体育赛场上得以实现的。当前,中央对台交流的一个重要政策就是 “向南、向下”,特别强调要加强与台湾青少年交流。而青运会运动员的主体又是青少年,把城市运动会放在离台湾最近的中心城市福州,可利用闽台语言相通,血缘相亲,习俗相近的优势,届时邀请台北、台南、高雄等城市组团参赛,完全与中央对台政策吻合,正是祖国统一大业需要。
3. 1. 2 福建省要全力办好首届全国青年运动会 目前,中国举办的全国青年运动会,和国外的泛美运动会、东南亚运动会、非洲运动会、南美运动会,包括中国以外的大学生运动会相比,规模都不在它们之下,甚至可以和国外的洲际运动会相媲美。福建取得本届青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们不仅要把它办成功、办得精彩、圆满,还要办得有特点。
一方面,是关于项目及场馆布局的问题。本届全国青运会将设置 25 个大项、305 个小项,将预计有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大约 60 个代表团的 12000 人参加。根据我们的规划,届时,福州市主赛区将承接 60% 以上的比赛任务,其他 8 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试验区分别承办部分赛事。具体方案为: 福州主赛区田径、游泳、跳水、体操、篮球 ( 大年龄组) 、足球 ( 小年龄组) 、网球、垒球、摔跤、蹦床、拳击、武术套路、排球 ( 小年龄组) 、羽毛球、跆拳道、柔道、皮划艇、曲棍球等 18 个项目。厦门承办赛艇和足球( 大年龄段组) .漳州承办帆船和手球项目。泉州承办武术散打项目。莆田承办射击和射箭项目,三明承办乒乓球项目,龙岩承办举重项目,南平承办排球 ( 大年龄组) 项目,宁德承办篮球 ( 小年龄组) 项目,平潭承办击剑项目。目前主赛区福州市的五区八县均已全面启动了场馆设施建设。其中,按照 “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福州市正在加快建设海峡奥体中心等一批新场馆,并且全面推进县 ( 市) 区体育场馆的提升改造。海峡奥体中心将在 2014 年底建成,这里将成为首届全国青运会举办开、闭幕式的重要场地和本届青运会的主赛场。此外,福清、长乐、平潭等辖区县市区的体育场馆建设、改造、提升工程也都在有序推进。
另一方面,是如何把首届全国青运会办出福建特色的问题。在办赛理念上,要把承办本届青运会与促进福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提高全省人民文化水平、生活质量相结合与拉动中心城市建设、提高全民精神文明素质相结合,通过承办全国性大赛,推动福建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上新水平,推动城市环境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上新水平。要把首届全国青运会办成一届具有福建特色、展现 “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福建精神的体育盛会。
更为重要的是,要利用举办青运会这个契机,让福建文化、闽南文化、海洋文化、体育文化等得到全面的宣传,在全省留下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在福建体育建筑上留下一些经典的作品; 对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和推动祖国的统一大业起到一些历史性的作用。
3. 1. 3 首届全国青运会已进入 “福州时间”
新一轮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工作重点将放在健全城市规划编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城市道路交通、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等方面。借青运会之机,福州将为市民打造一座生活更加便利、功能更为完备的城市。有人预言,2015年在福州举办的首届全国青运会,将让福州发展提速至少10 年。
3. 2 要做强做大具有福建特色的品牌体育赛事 福建省海域面积 13. 6 万平方公里,比陆域面积大12. 4% ,大陆海岸线居全国第二位。其中,深水岸线居全国首位,海洋生物、海洋矿产、能源及滨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正是基于这种地域优势和人文特点,省委省政府立足福建实际、审时度势,制订了建设海洋大省的发展战略。在这一发展战略中,体育和其他行业一样大有可为。
3. 2. 1 继续办好现有金牌体育赛事 “北有北京马拉松,南有厦门马拉松。”厦门马拉松赛,已经成为国际田联的金牌赛事,更是鹭岛厦门一张响当当的名片。马拉松实质上是一项营销城市的赛事,作为新的城市名片,已经成为提升城市品位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马拉松赛事,带来的最直接效应无疑是经济。从 2003年至今,厦门市已成功举办 11 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到2012 年为止,一至十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给厦门带来的直接营业收入累计高达 10. 72 亿元。
3. 2. 2 突出打造地域品牌体育赛事 “八山一水一份田”,这是我们省的地域特点和人文特色。福建省要充分发挥山多水多的优势,做大做强一批品牌体育赛事,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的热情,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一方面,大力发展山地户外赛事。包括: 国际自行车联盟亚洲赛事环福州·永泰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武夷山公路轮滑马拉松公开赛、泰宁山地户外运动国际挑战赛,以及永定土楼的汽车拉力赛等等。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海洋休闲体育赛事,包括: 海峡两岸大帆船、平潭风筝冲浪运动、厦门、晋江、福州等地的沙滩篮球、沙滩藤球等沙滩运动。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也有一些负面作用。比如:大量游客涌入可能使城市交通压力增大,可能造成物价上涨,可能使游客和居民的经济负担加重,大型赛事后场馆、设施的利用率可能不高等。但是,这些负面作用,是可以通过努力采取措施得以避免和降低影响的。因此,大型赛事对推动城市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也是显而易见的。
综上所述,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显而易见,即将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青运会和福建省初现规模的山海品牌赛事已搭建了体育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广阔舞台。体育部门、教育部门要和社会各界一道,抓住机遇,办好赛事,为提高福建省城市品质、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全省人民体质而努力奋斗。
本文来自: 学术堂 原文详细地址:http://www.lunwenstudy.com/tiyujj/22642.html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xiejinangl/p/4209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