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超大地形的处理 (Terrain Visualization)【转自知乎】

时间:2015-01-12 23:49:07      阅读:419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

转自顾露 【开放世界游戏中的大地图背后有哪些实现技术?】 链接:http://gulu-dev.com/post/2014-11-16-open-world 

### 4. 超大地形的处理 (Terrain Visualization)

终于说到对超大地形的处理了。可以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超大地形的可视化,一直是3D游戏领域热门的话题。今天我们就借着这个机会,把相关的算法和实现理一理吧。

考虑到篇幅太长的话,俺的手指头招架不住,再一个不少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同学可能压根就不是程序员,一些实现细节可能我就只是简单提一下,贴代码什么的还是算了,尽量保证整篇文章的信息浓度适中吧。

----------------------------

总的来说,这十多年来,地形渲染技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对现代GPU的开发,利用和改进史。整个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开始,GPU处理顶点能力很弱,这个时期的各种精巧算法(如一些VDPM和后期的ROAM),**尽力在用CPU来降低顶点的总量**,避免一不留神压垮图形系统;后来,图形系统的能力上去了,人们开始更多地考虑到**把地形系统融入到通用的场景管理**中去,如四叉树八叉树什么的就是在这个阶段被广泛应用的;再往后,GPU已经很强大了,CPU由于要承担更复杂的游戏逻辑,越来越成了整个系统的瓶颈,这个阶段,人们琢磨的更多的是,怎么**利用GPU给CPU减负**了,一直到如今,由 GPGPU 带动起来的异构计算,也都是这个路数。

----------------------------

由于内容比较杂,超大地形这个段落,按上面的描述,咱们分为三个小段分开来讲吧。让俺先沏上一杯碧螺春,为客官一一道来。

#### 4.1 古典算法(从 GeoMipMapping,Progressive Mesh 到 ROAM) 

GeoMipMapping 是从纹理的 MipMapping 技术演化来的一个地表处理技术,原理上是根据任何一小块地形在屏幕上显示的实际尺寸(主要跟与摄像机的距离和起伏程度有关)来选择对应密度的网格,然后把不同分辨率的网格之间以某种方式拼接起来(没有这一步的话就会有裂缝),本质上是一种比较粗糙的区域 LOD 算法。顺便说一下,由于那时候针对顶点级的处理很多,导致这种T型裂缝很常见,以至于有个专门的名字叫“T-Junction”,针对这个的处理在当时也有很多方案。

技术分享

这是俺刚刚到老硬盘里刨出来的大三时写的 GeoMipMapping 代码,编了一下居然还能跑起来。有点土,别介意:P 可以看到不同的 MipMap 级别是用不同的颜色渲染的,也可以看到接头处 T 型裂缝的处理。唉,这代码勾起了俺的青葱回忆啊,那就顺便再来两张 T 型裂缝的示意图和消除过程吧。

技术分享

----------------------------

技术分享

----------------------------

Progressive Mesh 是后来很流行的技术 Simplygon 的前身,原理上基本也是一致的,就是以某种方式渐变性地化简某个给定的 Mesh。

渐进式网格有两种:视点无关的 (View-Independent Progressive Mesh,VIPM) 和视点相关的 (View-Dependent Progressive Mesh,VDPM)。两者的区别就是,前者预先离线生成好所有的渐变过程,运行时直接用就行(也是后来 Simplygon 采用的方案),而后者随着摄像机的位置和角度的变化,生成对应的简化模型。两相对比,VIPM的好处是运行时运算开销低,简化模型的效果好,缺点是费内存(因为数据都存下来了,当然后来增量的方式能省一些),而VDPM在当时是不错的选择,因为跟VIPM相比不用费额外的内存,而且对于视点(就是摄像机)变化不剧烈的应用,不需要每帧处理和更新对应的简化模型(普通的MMO类的一般一秒一次就够了),此外由于一些简单的遮挡剔除和背面剔除,能够比VIPM裁掉多得多的顶点(一般能多裁1/3到一半吧,在当时这可是头等大事)。

总的来说,至少在当时,两者的应用都比较广泛,而到了后来,显存越来越大,总线却越来越紧张,VDPM这种典型的刷顶点的算法(比较费总线带宽)就逐渐失去了市场,这是后话了。

大家可以在[这里](3d Page (www.cbloom.com/3d))看到一些 PM 在地形渲染上的应用。图咱就不上了,大家可以到 Simplygon 的网站上去看。

----------------------------

ROAM 可算作是上面提到的 VDPM 更进一步了。这个算法实际上借鉴了当时主流引擎的标配BSP的思路,想利用二叉树这个最简洁的空间描述数据结构,把(CPU端的)顶点消减发挥到极致。整个地表被组织成一个巨大的二叉树,有两个队列,一个是分割队列,一个是合并队列,分别用于处理摄像机移动时,增加进入视野的区域细节和消减退出视野的区域细节。精心设计的 ROAM 效果非常华丽(尤其是在线框模式下),你会看到在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局部坡度,与摄像机的夹角,遮挡情况等等)下,各种三角形像魔术般的不断地变幻,生成和擦除超多的细节,效果非常魔幻。我印象很深的是当时连续打Quake3两个小时完全无感的我,调试这玩意的时候,每每不到十分钟眼就花了。

网上找了两张比较典型的 ROAM 大家感受一下吧。

技术分享

----------------------------

技术分享

----------------------------


#### 4.2 层次的艺术(Quadtree 和 Chunked LOD)

其实用于空间管理的树状结构有四叉树和八叉树(还有上面的二叉树),但地表通常以前者居多。是因为,从小范围来看,变化剧烈的地形是3D的,适合八叉树在xyz三个方向上扩展;但当尺度大到一定规模之后,地形通常退化为相对扁平的2D空间,就像摊平了的地球表面那样,在竖直的Z方向上变化相对不大,而XY平面则是可能无限延伸的。

Quadtree 四叉树很直白,具体的细节我就不讲了。值得一提的是四叉树往往也同时用于场景管理的快速剔除和查找,从理论上来讲,四叉树是一个平面上最迅速的用于剔除空间,定位一个物体,内存开销也是相对较低的数据结构。当用于地形渲染时,顶点剔除的效率也很高,我印象中仅次于高度优化的 ROAM。内存开销低主要是因为四叉树是可以完美展开到一个位数组里的,这样的话意味着整个树的利用率达到了百分之百——所有的空间都用来存储数据而不是维持结构。

不过四叉树也不是啥都好,T型裂缝就比 GeoMipMapping 难处理,因为存在跨级的多段 T 缝,如下图:

技术分享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细节问题,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地形的四叉树渲染还是有很多细节需要细心处理的,此处暂且放下不表。

----------------------------

Chunked LOD 是一种杂合改良的 LOD,其实糅合了上面说的不少细节,本质上是一种分区块地消减细节的技术。所谓 Chunk 是批量处理的一种方式,只是一种粒度划分的单位而已,跟现在 Java 的 GC 里分区回收概念上差不多。

下面是典型的 Chunked LOD 后的效果:

技术分享

顶点多次过滤优化后的效果:
技术分享技术分享技术分享技术分享


效果在当时还是很惊艳的。通常不到50k的渲染数据量已经能有非常逼真的效果了。

----------------------------

#### 4.3 以GPU为主的技术(从 Paging,Clipmap 到 GPU Terrain)

上面的基本上都是传统方案,这一节我们将逐渐过渡并挨个介绍一下以 GPU 为运算主体的算法。

----------------------------

所谓分页(Paging)实际上是仿效虚拟内存的运行机制的一种方法。由于地表的顶点数据都是静态数据,适合常驻显存。当世界尺度较大时,显存没法一次放入所有数据,那么系统就像虚拟内存那样,把那些暂时没有用到的数据交换出去。随着游戏的进行,Paging In/Out 也在不断进行,辅以一定的异步机制,加载到显存的延迟可以被很好地掩盖。玩家的直观感受就是:哇,海量的细节。

技术分享

----------------------------

而 Clipmap 则比 Paging 更进一步,以金字塔的形式逐级把数据排列好,直接整体更新和渲染。从这里也可以看出 GPU 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的逐步变迁。从以前顶点级别(Vertex Level)的“锱铢必较”,到后来的一次多塞一点也无所谓,只要批次(Batch)少就 OK。下图可以看出 Clipmap 的基本思路。

技术分享

----------------------------

所谓的 GPU Terrain Rendering 就是把高度图从内存里经由 2D Vertex Texture 搬到 VS 里去生成三角面,这样的好处是 CPU 和内存就被彻底解放出来了。只是访问上有一些限制,不像直接处理内存那样方便。具体的细节可以看这里:[GPU Gems 2: Terrain Rendering Using GPU-Based Geometry Clipmaps](GPU Gems - Chapter 2. Terrain Rendering Using GPU-Based Geometry Clipmaps)

在 GPU 上做还有个巨大的好处是可以借助 Gaussian Noise 即时生成更多的细节了。直接拿一小块预生成的高斯噪点图在需要的时候叠加一下,就能在没太大额外开销的情况下,增加各种细节。如下图所示:

技术分享

----------------------------

随着大家对 GPU 理解的深入,地形的处理又有很多的小技巧可以做,尤其是在 PS 里面,比如法线生成,动态uv展开,光照按需叠加/衰减什么的。不过呢据我所知没有什么非常别具一格的架构上的新思路了,所以就不再深入了。

超大地形的处理 (Terrain Visualization)【转自知乎】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AZ-ZK/p/4219981.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