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国科大软件学院 高志鹏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近读 《互联网架构的设计哲学》 中有几个很有意思的论点, 在互联网架构设计的核心目标——即有效(effective)!! 但是此处的有效具体是指哪些方面呢? 文章中列出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1. 面临故障时的通信生存能力
2. 支持多种类型的通信服务
3. 支持不同类型的网络的接入
4. 支持资源的分布式管理
5. 考虑成本效益因素
6. 主机接入互联网的代价要低
7. 支持网络资源的计费统计
也就是说在互联网的设计之初,上述目标是按照重要性先后进行排列的。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 由于早期互联网诞生的背景是冷战时期, 在美苏争霸的这一阶段, 我们首要关注的是面临故障时的通信生存能力,即怎样尽快的把收集到的信息可靠的传到目的地。 由于主要是军用, 所以通信费用以及网络的计费统计等目标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主要用途已经从军用转向了民用商用,所以基于互联网架构设计的目标也在随之悄悄的发生改变。 例如现在对于商用互联网架构的设计, 资源的计费管理应该是摆在所有目标中的首要位置。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冷战催生了互联网的产生。
目前人类还处于把互联网当一个工具使用的阶段, 互联网到目前为止,宏观上只解决了两个问题:A. 通讯 B. 把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和人类大脑中的知识结构化,用数字形式存储,并支持结构化的检索。所以那些能大范围解决通讯问题,或大范围结构化高价值信息的企业都成长成巨无霸了。比如解决通讯问题的QQ(IM)、Facebook(状态)和解决结构化信息问题的Google(文本、知识)、淘宝(商品)等。
然而对于未来互联网的发展,我认为互联网会从目前的全球固定连接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移动的随意连接。 从而真正的实现 Internet everywhere 。显然这对互联网资源的分布式管理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之前还看到一个有趣的观点, 就是互联网的未来也许会和人脑有高度的相似性, 祭出两张图片(源自知乎):
如果互联网的未来是一个虚拟大脑,那么控制这个大脑的将有两种系统,第一个系统是以人为代表的控制系统,即人类通过终端与互联网内部进行互动和数据交换, 第二个系统是互联网的虚拟自主神经系统,这个虚拟自主神经系统已经开始萌芽,如互联网的路由控制,搜索引擎的网络蜘蛛,Ifttt的触发式自动反应,语义 网的发展等等。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beyond-Acm/p/4230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