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递归的序列表达式
函数式编程中主要的控制流结构是递归。我们已经在很多例子中,写的普通函数就使用过递归,它能够解决命令式编程中的循环问题,而不需依赖可变状态。当我们想写一个简单的递归函数时,要使用 let rec 关键字,这样,就能函数以递归方式调用自身。
用于组合序列的 yield! 结构,也可以在序列表达式中执行递归调用,所以,我们同样可以使用函数编程的方法,生成序列。清单 12.4 生成所有的小于 1 百万的阶乘数,与清单 12.1 的 C# 示例一样。
清单 12.4 使用序列表达式生成序列数 (F# Interactive)
> let rec factorialsUtil(num, factorial)= [1]
seq { if (factorial < 1000000) then
yield sprintf "%d! = %d" numfactorial [2]
let num = num + 1
yield! factorialsUtil(num,factorial * num) };; [3]
val factorialsUtil : int * int ->seq<string>
> let factorials = factorialsUtil(0, 1) [4]
val factorials : seq<string> =
seq["0! = 1"; "1! = 1"; "2! = 2"; "3! =6"; "4! = 24 ...]
清单 12.4 首先创建一个工具函数,参数为一个数字和它的阶乘[1]。当我们在后面的代码中,想要计算阶乘序列时,就调用这个函数,并给它一个最小的数字,把它的阶乘定义为起始序列[4]。这里是0,因为根据定义,0 的阶乘是 1。
整个函数体就是一个 seq 块,因此,函数将返回一个序列。在序列表达式中,我们首先检查最后的阶乘是否小于 1 百万,如果为否,就终止序列;省略了if 表达式的 else 分支,所以,不会产生任何额外的数字。如果条件为值,首先产生一个结果[2],它表示下一个阶乘被格式化为字符串。接下来,递增这个数,并执行递归调用[3]。这将返回从下一个数字开始的阶乘序列,我们用 yield! 把它与当前的序列组合起来。
注意,因为 C# 没有对应于 yield! 的功能,所以,要将这种方法转换为 C# 是很困难的;我们必须使用foreach 循环,遍历所有元素,而这可能会导致堆栈溢出。即使能运行,由于用到大量的嵌套循环,效率也很低。在 F# 中,针对使用 yield! 尾递归进行了优化,类似于常规函数调用。这样,当序列表达式以 yield! 调用结尾,并且没有后续的代码(就像前面的这个示例),即使我们使用了多个嵌套的 yield! 调用,效率也很高。
这个示例说明,我们可以在序列表达式中,使用标准的函数式模式。我们可以在序列表达式内部使用 if 结构,以函数式风格递归地循环;F# 还可以在序列表达式内部使用可变状态(使用引用单元)和命令式循环,比如 while,但是,我们很多时候不需要它们。相反,for 循环使用相当频繁,在本章后面讨论处理序列时会看到。
数组和列表表达式
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序列表达式,都是括在大括号内,用 seq 标识符表示的。这种表达式生成了 seq<’a> 类型的延迟序列,对应于标准的 .NET IEnumerable<T> 类型。F# 还提供了简单的方法,用来创建不可变的 F# 列表和 .NET 数组。下面的代码段就显示了这两种集合类型:
> let cities = [ yield "Oslo" yield! capitals ] ;; val cities : string list = [ "Oslo";"London"; "Prague" ] |
> let cities = [| yield "Barcelona" yield! capitals |] ;; val cities : string array = [| "Barcelona";"London"; "Prague" |] |
可以发现,我们也可以把序列表达式的主体括在中括号内,就像通常构造 F# 列表时一样,在中括号后加竖线(|)构造数组。F# 把表达式主体看作普通的序列表达式,分别将结果转换为列表或数组。
当我们使用数组或列表表达式时,整个表达式是提前计算的,因为我们需要填充所有的元素。任何副作用(如打印到控制台)将会立即执行。虽然序列可以是无穷的,但是,数组和列表则不行:计算会耗尽内存。
再看一下清单 12.4,我们生成的阶乘到一个特定的限值为止。如果我们取消这个限制,会发生什么(即,删除 if 条件)呢?在通常的 F# 中,可能会无限循环,但是,在序列表达式中会发生什么呢?答案是,我们创建了一个无穷序列,它是有效的、且重要的函数式结构。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hadstj/article/details/42969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