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一、生态学与课程体系的界定。
1.生态学的界定。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生态学的产生可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学者恩斯特·海克尔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有机体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核心观点在于三个方面,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人与环境存在竞争合作、互利共生的关系;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的效应;每一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学的内涵不断丰富,边界不断拓展,从研究生物为主要对象扩展到以人为核心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产生了人类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学科。生态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被赋予方法论的意义。近半个世纪以来,生态学不断地渗透和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兴起了生态教育运动,即运用生态学的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探讨和解决教育领域内存在的问题。用生态学的理念来思考教育教学,尤其是课程体系问题,作为一种研究趋势已日益被人们接受。
2.课程体系的界定。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关系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通常情况下,我们把课程体系简单地理解为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主要包括:课程体系的名称,一般与特定的核心知识或技能名称保持一致;课程体系的设计依据,根据企业或市场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进行设计;课程体系的目标,整体的目标和每个级别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的课程名称和主要内容等。课程体系中对课程的设置主要依据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性质和任务,如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等。这种“二分法”割裂了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无法清晰地呈现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无法体现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竞合,无法体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关系等,更容易导致课程相对独立,相互之间缺乏联系,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课程体系,因此有必要借助生态学的观点对课程体系进行新的审视和梳理。
3.课程体系的生态特点。生态学视角的课程体系强调在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渗透生态学的概念,具体的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打破单一学科或课程的限制,以生态思维解决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这将改变我们对课程体系价值与教学本质等方面的认识。从生态的角度看,课程体系应具有以下特征:集成性。生态学观点认为世界是彼此联系的,每一个因素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高等职业教育艺术专业课程体系应是各种课程的有机组合,其教学体系具有自洽的内在逻辑关系。开放性。生态学视野下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社会环境尤其是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要对某些课程或某些知识点进行调整。还要营造开放性的精神环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参与到课堂教学、实验实训之中。联系性。生态学的观点认为“,生态因子总是与周围的环境发生联系的。”高职专业教学应保证各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各种知识与能力的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系统性。
课程体系是由主体(教师)、对象(学生),媒介(目标、方式、方法)以及连续的矛盾运动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所有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依存的,在生态系统中共存。多元性。面对不同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等,每个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中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如艺术设计专业户外写生可以选择去皖南自然村落也可以在市郊景点进行,最重要的是课程教育应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环境的横向沟通,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二、生态学视野下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1.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生态目标。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生态目标指应实现从对知识、能力的追求向对个性的追求的转移。生态学视野下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仅包括可以表达出来的显性知识,还包括不能表述的隐性知识,如个体的情感、信念、鉴别力、判断力等。大学生不仅需要知识、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还需要情感、观念、态度、意志等多种因素的协调发展。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呈现强烈的创造性和个性化,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通过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培养,推动大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2.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生态内容选择。生态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整体的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人与自然处于同一个系统之中。教学中,“我们把知识划分为学科、单元、课,然而学生常常不理解学科之间、学科中的事实之间的联系,或学科与生活的相互关系。”生态教育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艺术课程不应该只专注于某一学科,更要重视知识的共生关系,尽可能融合多个方面的教育内容。
3.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生态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如果学生仅仅处于一种服从和被动地位,其主体意识和主体价值将受到严重抑制。要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对话的生态理念,教师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4.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生态资源利用。生态学认为,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每个系统会以某种方式影响青少年。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微系统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艺术设计专业应打破校园的藩篱,把视野拓展到校外,将企业资源、社区资源及民间文化资源等引入课程体系中,使教育向社会开放。如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户外进行写生,到企业参加实习实训等。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
以“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为例,介绍生态学视野下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实施。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各类广告公司、电视台、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各类媒体,企事业单位广告部、网络公司等,培养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与较强的设计创意能力,具有从事广告设计工作的广告创意策划知识与广告设计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广告设计制作、广告创意、广告策划、品牌传播等能力,能胜任广告设计、广告营销与策划、包装设计、网站策划与设计制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1.课程设置与选择。生态学视野下的课程设置不再仅仅强调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等简单的划分方法,而是从专业自身属性和企业人才需求出发,把课程分为知识、技能、应用、拓展和个性5大类。课程应具备以下特点:
层递性,在学习的时间安排和难易程度上存在一定的逻辑顺序;前瞻性,在洞悉专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设置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课程;宽泛性,应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课程类别,便于学生根据个人特质进行选择,拓宽未来就业面等。对于高职层次的学生而言,在学完特定的基础课程后,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知识积累选择若干课程,形成课程体系框架。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如未来想从事出版业工作的学生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自己感兴趣且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美术基础(素描、色彩)、软件应用(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印刷知识、广告设计创意、摄影、美术字、实例分析、包装设计、VI系统项目设计等课程上。
2.编制课程网络。专业课程网络是一种由许多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课程编织而成的放射状的图形,专业课程网络包括若干层次,有核心课程网络、次级课程网络、外围课程网络等。
具体思路是首先考虑内容和专业培养目标,然后选择特定的学科或课程,寻找课程之间的关联,共同完成专业培养目标。学好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在特定岗位的垂直升迁和水平迁移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后,把课程体系分为知识、技能、应用、拓展和个性五大类,每一个类别都包含若干课程,不同类别的课程相互联合、相互补充(见下图)。通过若干门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掌握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课程知识体系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学生如果对某一课程特别有兴趣,可以沿着这门课程的知识脉络进一步深入学习,由某一课程延伸到新的课程,了解新的知识和技能。如喜欢版式设计课程的学生可以继续学习装帧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课程。同时,一些课程也具有交叉融合的特点,如“广告摄影”既可作为应用类的课程也是拓展类的课程。
3.课程学习的实施。生态学强调知识的重组与生成,大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要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获取信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发现知识、应用知识、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对课程包括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清晰、准确的讲解或者示范;提供丰富的材料与环境,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惑和问题,教师应及时加以指导,为学生释疑解惑,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持与帮助。
4.课程学习的分享。在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学生会根据兴趣和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或者形成一些小的学习团队。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程学习交流与学习成果分享活动。不仅分享学习成果收获的喜悦,也可以把遇到的困难呈现给大家,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通过交流和共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发探讨和研究问题的兴趣。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奖项,对课程学习突出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鼓励。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英)大卫·布林尼。生态学[M].李彦,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
[4]刘贵华,朱小蔓。试论生态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J].教育研究,2007(7)。
标签: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xiejl002/article/details/43189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