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分为以下几部分进行总结:
1、互联网教学思维的创新
柯清超博士提到目前中国的教育信息化现状,让我颇有同感,大家可以看下面的两幅图:
第一幅图:目前国内的很多企业,不单是教育方面都是对国外的一些理念进行生硬的照单全收,造成只有形式,但实际上并不适用,我个人比较崇尚“借鉴”不管是形式也好、创意灵感也好,但是借鉴以后一定要有效转化为适合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多分析当前中国教育的现状、我们终端用户的现状,一步一步的改变适应教育信息化,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教学思维。
第二幅图:讽刺了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要像做好线上产品,那么一定就要有个人性的东西,当然大背景下我们还是离不开中考、高考。但是柯清超博士也提到有的学生知识点1掌握不好我们就不用改花大精力教授知识点2。
我们来看上面的图片,如今人们对网络需求的迅速膨胀,相信最终哪里都有wifi的愿望实现的日子不远了。
那么手机、pad的时代还会远吗?
2、技术变革教学的成功模式:翻转课堂模式
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Park学校的化学老师 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为那些耽误上课的学生,录制在线视频课程,创造了“翻转课堂模式”(FlippedClass Model) ”。
美国的基金公司分析员Salman Khan通过自己应用涂鸦工具制作的视频课件为表亲补课获得巨大成功,创办了“可汗学院”。2011年开始在全球大热,引起全球教育界的关注与争论。
目前美国每天有数十万学生晚上在家观看Khan学院的数学教学视频,第二天则跟同学一齐在教室做作业,遇到问题有老师和同学可以请教。这跟传统的“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被称为“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整合了直接传授与建构主义学习,面授与网络学习,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让教师、课堂的角色产生了根本变化。
这个就是可汗表哥,长得不是我喜欢的类型^_^ 但是一个不搞教育的人,却掀起一个新的教学模式,着实令人佩服!
翻转课堂的三个要素:
① 微课视频
研究表明,学生在听课时只能全神贯注10分钟到18分钟;
课程资源由各种教学短片构成,内容以知识点为单位,聚焦新知识讲解,形式上强调片段化、碎片化,便于网络传播与学习。
教学过程强调知识与思维的可视化与动态展示。
② 教学活动
翻转课堂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由传统的 教->学 到 技术支持的学 ->教 “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认知环节的优化。
③ 网络支撑环境
提供支撑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管理教学过程的支撑环境,提供教学分析、评价与诊断功能;
如:教师发现课程视频的某个环节或知识点,被学生们反复浏览和点击的时候,要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对学生来说难以掌握的知识点,或者自己的讲解有问题,需要据此调整教学。
这是可汗学院的网络支持环境,图中红绿蓝分别代表用户: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还在学习的知识点。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图,让自己有一种“打通关”的欲望,我要让整张图变成绿色^_^
支撑环境新技术:大数据
海量教育资源与教学过程数据是提供智能化教育服务的关键;
通过云计算、云存储技术建立可流动、可获取、可应用的大规模非结构化教育数据: 更好把握教育系统整体,而不仅仅是抽样;
要效率不要绝对精确;
教育评价、决策的重要支撑。
BOSS也曾多次提到大数据,但是如何让大数据产生价值,值得我们思考。
未来的教室:
未来的教师:
这个图大家应该都能看懂,这里就不多说了,总之够牛的!
3、什么是微课
知识内容短小精悍:以一个知识点(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或一个教学环节(如导入)或一类教学活动(如二人小组合作)为单位;
视频长度短小精悍:10分钟内完成,容易吸引学习者注意力,实现教学资源更有效地分享与交流。
数据量小,易于网络传输分享,有利于自主学习。
微课的作用:
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作为创新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手段(如翻转课堂式教学),与课程教学整合;
同行交流分享,促进教师教学水平。
微课程资源不是使用视频取代教师,不是让学生无序学习、孤立学习;
微课程资源是一种手段,创设更多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微课程资源为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提供基础,但不是教学的全部,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4、微课资源的设计
教学设计:
知识点的选取
课件资源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思维展示方式
录制方式选择
微课资源的的系统规划与组成:
微课资源的构成:
其中的学习任务单,之前BOSS就曾提过,这次参与会议,让我对这个学习任务单有了更深刻的认知,的确能够帮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未来应用到教育的新技术:
一年内: 翻转课堂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移动应用 平板计算
两到三年: 增强现实、 基于游戏的学习 物连网、学习智能分析
四到五年: 3D打印、柔性显示 下一代电池、 可穿戴技术
标签:
原文地址:http://my.oschina.net/flowers1987/blog/373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