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着护理学专业的不断发展,人文社会学课程的构建更需要结合“关爱理论”,整合多方面的护理课程。本文分析了“关爱理论”下人文社会学课程的模块化构建背景、意义和具体的实施措施。一、“关爱理论”下人文社会学课程的模块化构建背景
“关爱理论”主要是源于诺丁斯对关怀涵义的解释,诺丁斯认为关怀的两种基本含义是: 其一,关怀与责任感相似,如果一个人操心某事或感到自己应该为之做点什么,他就是在关怀这件事; 其二,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有期望或关注,他就是在关怀这个人。诺丁斯的关怀倡导每个人要关注他人的需要,并作出反应,要培养关怀意识,才能付出行动。目前关爱理论拓展到护理服务领域,表明了护理工作必须要以基本的关爱情绪为线索,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拉近与患者的距离,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真正做到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基于关爱理论的基本原则,护理专业的教学必须要重视人文社会学课程的设置,保证人文课程学习过程中渗透关爱理论。
同时,目前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5 -2010 年) 》提出的目标也表明了国家在人才培养制度方面,重视护理人才的培养。目前,很多家医院也都重视护理人才的人文化素质培养,所以,如果护理学人才在具备护理学、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专业知识,那么就业选择将更为宽广。人文社会学课程的开展势在必行,但是目前存在的护理人文教材过于陈旧,学校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修订护理教材不容轻视。
二、“关爱理论”下人文社会学课程的模块化构建意义
课程的模块化建设是课程资源整合、促进课程系统化、主题化的重要方法。通过对护理人文社会课程的模块化建设,可以促进该课程群的整合,使各门课程主题脉络更加清晰,能更好的服务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的学科思维。采用模块化的教材构建能够贴近就业环境,使得护理人才的培训能够充分发挥护理实践的参与作用,并营造与护理环境相适应的氛围,结合学生的个性来发展学生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道德水平,更好地适应工作内容、工作环境,根据设定的职业发展目标确定职业探索的方向。本次研究用“关爱理论”作为课程的主线,将护理专业主要的课程进行模块化的构建,这些课程包括护理学史、护理哲学、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护理礼仪与美学、护理社会学、护理管理学、护理法学、人际沟通及护理职业发展等内容,构建后的课程即为《高等护理人文社会学基础》课程模块,这种教学模块化的发展必然会赢得更多的认可。
三、“关爱理论”下人文社会学课程的模块化构建措施
1. 借鉴先进模块课程构建方式
模块化课程教育模式的构建在我国处于新型的探索解读,因此应该借鉴当前已经取得成功的先进的模块课程构建方式。例如: 借鉴“双元制”CBE 能力本位模块课程、MES技能课程组合课程、“KH”课程等先进的课程模式都是可行的。“双元制”理论重视“实用”教育,要求课程设计能够保证对学生进行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就业环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敢于竞争,彰显竞争优势,并体现出较强的独立完成任务,协作交流,自学奋进等一系列关键能力。MES 的课程理论重视“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方面重视“工种”的细致划分,能够根据具体工种任务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课程内容往往是分模块进行,接受培训的人员根据未来工种岗位开展模块学习,内容相对封闭,但是效果十分惊人,技术能力能够得到飞速发展。“KH”模式是“宽基础、活模块”的简称。这种课程模式将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它的第一阶段为“宽基础”阶段,即职业通用知识,侧重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第二阶段是“活模块”阶段,针对某一特定的工种和职业岗位以技能训练为主学生在学习通用的知识和技能后,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对第二阶段中的模块加以选择。
2. 组建双师型教师编写团队
为了更好地编写教材,必须要吸收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参与到教材模块化构建的过程之中,因为双师型教师更为熟悉护理第一线的实际情况,能够针对基础理论提出案例教学的内容,使得案例更为贴近护理生活; 针对实践模块的设计能够提出更为合理有效的实践内容。双师型教师的吸收可以采用两种途径: 第一种就是要在本校内组建编写教材的队伍,鼓励教师结合专业教学改革承担模块编写项目、教改项目,承担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特别是开发与护理实践结合的模块教材内容设计。第二种就是要聘请更多的一线优秀护理人才,听取更多一线人才的经验,参加模块中“实践”模块的内容编写。
3. 设计文化与实践的有机组合
教材编写过程中要设计文化与实践的有机组合。“文化”主要是指基本的文化素质教学,也就是属于理论教学的内容。《高等护理人文社会学基础》的文化部分要重视礼仪、哲学、心理学等内容的整合,在文化模块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未来选择的职业方向来进行模块学习的自主选择。例如: 教学过程中能够以模块教学的形式将文化素养渗透于护理礼仪实践结合起来,在语文课程教学中适当增加涉外礼仪的培训内容,充分体现了文化与实践的有机组合。“实践”主要是针对所选的模块内容进行实习活动,包括模拟和实习活动。例如: 要求护理专业所有实际操作必须在实训室上,把课堂搬到实训室,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建立了一套护理专业基本实践技考试考核评价标准,打破了“一张试卷”论英雄的传统评价模式,引导学生爱技能、学技能、掌握技能,成为技能型人才。德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是科学知识获取过程。因此教育的概念首先应该是德育的概念,将文化和实践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开展了文化活动,达到了学生精神世界建设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4. 贴近工作任务的项目模块设计
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根据每一个专业工作领域( 岗位) 基于工作任务分析形成的,分若干个大模块,通过相对较大和完整的项目来实现,也有几个项目整合设计为一个模块。例如: 将《高等护理人文社会学基础》课程分解为三个大的模块: 护理学理论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礼仪学。在此三大模块的基础上又细分为: 护理学史、护理哲学、护理社会学、护理管理学、护理法学、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护理礼仪与美学、人际沟通及护理职业发展共计十个模块。
然后在项目导向下,学校与医院联合,根据项目要求进行市场调查,通过现场教学设计案例,请护理学专家根据实践经验开展专题讲座,完成项目教学设计。
综上所述,“关爱理论”下人文社会学课程的模块化构建要借鉴先进模块课程构建方式,组建双师型教师编写团队,设计文化与实践的有机组合,贴近工作任务的项目模块设计。
标签: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xiejl002/article/details/43413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