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大牛的2014年

时间:2015-02-12 00:37:54      阅读:1661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

技术分享

来源 千人计划网(节选)

 

是谁用创新的力量改造当下? 是谁在科技的路上引领未来? 是谁的执着让你叹服? 是谁的在国际上享誉盛名? 在2015年的门口回望, 这一年有太多的“千人计划”专家值得我们徐徐道来!

 

施一公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首位获奖中国学者

技术分享

古 色古香的斯德歌尔摩音乐厅,伴随着悠扬的音乐,瑞典皇家科学院院长Barbara Cannon女士宣布颁奖仪式开始。在庄严而又热烈的氛围中,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诺贝尔基金会副主席Staffan Normark院士宣布:瑞典皇家科学院最重要的国际性大奖之一——爱明诺夫奖今年颁给中国清华大学的施一公教授。施一公身穿燕尾服走上领奖台,接受瑞典 国王的颁奖,接受现场200多位科学家的祝福与敬意。

 

爱明诺夫奖(Gregori Aminoff Prize)是由瑞典皇家学院于1979年设立颁发的国际奖项,用以奖励世界范围内在晶体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每年颁发给不超过3名科学家,个别年度空缺。施一公教授是2014年爱明诺夫奖的唯一获奖人。

 

在 颁奖典礼上,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诺贝尔基金会副主席Normark院士介绍,2014年是世界晶体学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Crystallography),因此,今年爱明诺夫奖的评选和颁奖更为隆重。Normark院士专门介绍了施一公教授的重要学术贡献,并向他表示热烈 祝贺。

 

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Eric Lander教授做了“The Secrets of Human Genome”(“人类基因的秘密”)的学术前沿讲座;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Sven Lidin做了题为“Does Crystallography blind us with images?”的科普讲座,内容围绕晶体学发展史及其应用展望展开,阐释了晶体学对生命科学与医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对施一公教授杰出的学术成就给予充分 肯定。

 

爱明诺夫奖自1979年设立以来,有来自意大利、澳大利亚、法国、美国、以色列、日本、英国、瑞典、德国、荷兰、奥地利、瑞士和中国13个国家的46名科学家荣膺该奖项。

 

瑞 典皇家科学院创建于1739年。自1901年起,瑞典皇家科学院就开始负责每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评选,自1968年起,又加入了纪念阿尔弗雷 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此外,瑞典皇家科学院还负责评选克拉福德奖(Crafoord Prize)、肖克奖(Rolf Schock Prizes)及爱明诺夫奖(Gregori Aminoff Prize)三项国际性大奖。

 

施一公 教授是国际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2013年相继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 公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细胞凋亡研究领域的研究。细胞凋亡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在所有多细胞生物发育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基本生命过程,与细胞分裂、分化等 过程共同协同保证机体的健康和稳定。细胞凋亡的异常是癌症发生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揭示细胞凋亡的分子机理不仅可以加深对这一基本生命过程的了解,还能够 为开发新型抗癌药物提供重要靶点和线索。自1998年以来,施一公领导的实验室主要结合X-射线晶体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手段,系统地研究了细胞凋亡的发 生和调控机制。他们的科研成果不仅清晰地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的一项科研专利也已被转化为治疗癌症的新药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陈列平“获国际肿瘤免疫学威廉科利奖

技术分享

由于在发现免疫耐受型癌症的发病机理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福建医科大学免疫治疗研究所所长陈列平教授与其他三位科学家一起,共同分享了今年肿瘤免疫学界顶级大奖——威廉·科利奖(William B. Coley Award)。

 

威廉·科利奖项设立于1975年,每年授奖一次,由美国纽约的癌症研究所负责评审,授予在基础免疫和肿瘤免疫学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陈列平为福建医科大学校友,同时也是美国耶鲁大学肿瘤免疫学部主任、教授。2013年,作为国家“千人计划”和福建省“百人计划”创新人才,他被引进到福建医科大学。

 

这 次获得威廉·科利奖的总共有4名科学家,其中,日本的学者发现了人体免疫细胞的一个受体PD-1。而陈列平则发现,在癌细胞上有一个PD-1的结合子 PD-L1,当PD-1和PD-L1结合时,本来应该“吃掉”癌细胞的免疫细胞,就会“束手就擒”,不再攻击癌细胞。这样,癌细胞得以不断增长。这就是 “免疫耐受型”癌症的发病机理。

 

“约五分之一左右的癌症属于免疫耐受型,如果研发出抗体,阻断PD-1和PD-L1 之间的信息传达通道,免疫细胞就能够恢复活力,对癌细胞展开攻击。”福建医科大学免疫治疗研究所副所长林基祯教授介绍,陈列平的实验室实施了用单克隆抗体 阻断PD-L1及其受体PD-1相结合的战略,来拆除癌细胞的保护屏障,并在动物实验中取得成功。根据陈列平的重大发现,欧美一些国家目前已经研发出相关 药物,不久前刚刚获批上市,用于治疗皮肤癌。

 

据介绍,国外胃癌、肝癌的发病率比国内低,因而相关研究也较少。目前,福建医科大学免疫治疗研究所正在应用陈列平的研究成果,开发新一代的单克隆抗体,对免疫耐受型的肺癌、胃癌、肝癌、肾癌和黑色素瘤等国内多发癌症进行免疫治疗研究。

 

贾春林荣获国际显微学会议IFSM奖章

技术分享

贾 春林教授是电子显微学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现任德国于利希国家研究中心微结构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氧化物微结构研究组学术带头人,2010年入选中组部 “千人计划”,受聘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金属氧化物铁电薄膜及畴界面的亚纳米结构缺陷与性能,以及皮米精度定量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学。特别 在象差校正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及其应用于材料结构及缺陷的原子尺度研究方面做出了具有重要影响的工作,在《科学》、《自然材料》、《物理评论快报》等国际顶 级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百余篇。鉴于他在该领域出色的工作,2014年获颁国际显微学联合会(IFSM)Hatsujiro Hashimoto Medal奖,以及中国电镜学会钱临照奖。

 

在电子显微学界,贾春林教授的名字和球差校正透射电镜紧紧相连。他发展的 负球差成像技术,打开了定量电子显微学研究氧化物材料的新局面,让人们对材料的认识清晰到原子级层面,使得超高分辨电子显微学成为国际前沿科学研究的热点 之一,而球差校正透射电镜也因此一跃成为材料科学高水准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技术分享

贾春林教授在Titan电镜室指导研究生观察原子像

 

“我相信交大”

 

2002年,贾春林教授在球差校正透射电镜的基础上发展了负球差成像技术,并运用该技术首次直接观察到了钙钛矿材料中的氧原子,该研究及清晰的氧原子亚埃分辨图像于2003年发表在《科学》期刊上,从而掀起全球范围球差校正电镜热。

 

贾 春林教授深知球差校正透射电镜对研究材料科学的飞跃性提升,他觉得,祖国科学技术要飞速发展,先进的科学仪器必不可少,但当时国内对此还无人问津。此后的 几年间他多次回国奔走交流,希望引起国内学术界重视和推广,然而彼时真正有实力和魄力购置球差校正电镜的单位屈指可数。

 

直 到2009年他遇见姚熹院士。在主办第12届国际铁电学暨第18届IEEE国际铁电应用联合会议时,西安交大姚熹院士向贾春林教授发出大会邀请。在进一步 深入了解贾春林教授的研究工作后,姚熹院士十分惊喜。在此之前,电子材料微结构一直是西安交大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短板,基础几乎为零。如何发展该领 域?姚熹院士提出设立国际电介质中心的设想,并获学校支持。寻找微结构方向的顶尖人才,一直萦绕在姚熹院士脑海。贾春林教授的研究与学校需求不谋而合。

 

得 知西安交大有意向建设相关研究平台,贾春林教授和于利希研究中心微结构研究所所长、德国科学院院士乌尔班(Urban)教授应邀来访。很快,双方便达成合 作意向。球差校正透射电镜对实验室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在没有现成建筑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西安交大决定建设曲江校区西六楼,专门作为国际电介质中心电镜科研 平台。

 

2010年,贾春林教授入选“千人计划”,在乌尔班教授的支持和推动下,于利希研究中心也与西安交大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自此,贾春林教授每年在西安交大工作6个月,开始了他的交大人生活。

 

“为什么选择西安交大?”这应该是回国后贾春林教授遇到同行询问最多的问题。“我看到了西安交大的诚意、魄力和干劲,我相信交大。”贾春林教授的回答透露着东北人的直爽。

 

“干事业得脚踏实地”

 

短短四年来,交大师生亲眼目睹了学校在电子材料微结构领域从零到强跨越式发展的过程。2012年10月,球差校正透射电镜平台正式建成启用,标志着西安交大在电镜研究平台水平已达国际先进。

 

“设 备有钱就可以买,但深入研究电子显微学,利用电镜进行材料科学研究并能出成果,最需要的是专业人才团队。”在贾春林的设计下,中心有计划地引进了材料制 备、结构分析、理论计算等方面的青年学者,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研究链条,在国内独具特色。目前团队已引进5名相关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包括全球球差校正电子 学领域的卓越学者米少波教授、2011年陕西省“百人计划”入选者杨光教授、从事材料计算学研究的王大威副教授以及从事氧化物薄膜制备的刘明副教授等。

 

2013年,贾春林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2014年,贾春林教授、米少波教授获得国家973项目资助。团队的年轻成员还分别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中心获得科研项目经费支持已达880万元。

 

贾 春林教授常说,“只有年轻学者和学生们做好科研,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才能说明我们团队的水平。”本月初,王大威副教授关于氧化物弛豫铁电体特殊性质 的论文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网站上,西安交通大学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与第一通讯作者单位。截至目前,贾春林团队已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包 括2篇《自然材料》、3篇《自然通讯》和6篇《物理评论快报》。

 

由于贾春林教授的牵线搭桥,在和于利希研究中心的合 作协议框架下,西安交大和于利希研究中心在人员互访、研究生培养、高端研究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实质性合作。乌尔班教授高度评价贾春林教授团队的工作,每年定 期来校讲学和指导实验室建设及科学研究工作,双方已共同资助研究生联合培养和人员互访,从而在共同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方面紧密合作,提升各自的科研竞争力。

 

怀揣一颗赤子之心,希望发挥所学为祖国做贡献;从零起步,脚踏实地干事业,交大给了他信任,他便回报以100%的努力。

 

“做科研要沉心静气”

 

贾春林教授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1993年获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于利希研究中心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他下过乡,当过店员,做过教师,但最热爱的工作非科研莫属。沉心静气,正是贾春林科研的最大秘诀。

 

样 品制备是电镜研究的基础。靳晓伟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头半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制备样品。样品要求直径小于3mm,薄度小于10纳米才能用来获得高质量透射原子 分辨像,制备过程十分洁净,不能允许丝毫的污染,否则便会直接影响观测和实验结果。参加学术交流时,贾春林教授常常被同行追问制作样品的诀窍,他的回答就 是“多做,每做10个能成功1个就不错了。”“磨样品时要摒弃杂念,静心而专注。”这是靳晓伟从导师贾春林教授身上学到的第一件事。

 

在 靳晓伟看来,他的导师还拥有一对“火眼金睛”,用电镜拍摄原子像时一眼就能看出其中隐藏的特殊结构信息。“因为我在这个领域坚持了30年,所以经验更丰富 一些。”贾春林教授说,“科研就是一个沉心静气积累的过程。”他主张厚积薄发,从不要求博士后、博士生一年发多少篇论文,反而常常跟他们说,你要做就要做 好,而且要按高标准做好,不要看到别人发文章就心动、着急,踏踏实实做好实验,有好的结果自然能发好文章。

 

贾春林教 授挑选研究生,最看重的就是科研兴趣。“一个人对一件事感兴趣就会向往成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沉下心来,有耐力坚持。”因为兴趣,他眼里好的样品就 像艺术品,在放大镜下看抛光好的样品会和水晶一样闪闪发光;因为兴趣,他在研究领域每前进一步都会充满快乐;因为兴趣,研究过程中的挫折和遗憾对他而言都 是有趣的插曲;因为兴趣,坚持做科研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他还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严格遵守规则,也严格要求自己。尚可 是绝不允许的存在,只有做到自己满意,他才会释然。在交大的日子,贾春林教授是忙碌充实的,国际电介质中心微结构研究平台及研究团队凝聚了他太多的心血和 努力。“希望我们这个‘家’能够稳步发展。”现在他和团队继续努力的方向,便是“民主求真的氛围,力争卓越的团队,精勤创新的学生,国际一流的成果。”

 

 

张首晟获富兰克林奖

技术分享

 

二十年从师杨振宁

 

2014年11月3日,富兰克林奖委员会决定将本年度富兰克林物理奖授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张首晟,奖励他在拓扑绝缘体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他也成为继杨振宁之后第二位获得该奖项的华裔科学家。

 

张首晟表示,“我感到十分荣幸和激动,不单单是因为这是我所获奖项里面历史最悠久的一个。也因为富兰克林是我的偶像,获得以他命名的奖项,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关于下一步计划,张首晟透露,“接下来也是目前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将这一理论投入实际的生产应用。”,如同兴趣驱动富兰克林放飞风筝研究闪电,最后发明了避雷针。我们也希望将科学的发现通过实际的应用,成为造福人类的发明。”

 

现 年51岁的张首晟生于上海,曾被誉为“神童”,初中毕业就考上复旦大学。16岁时,国家开始公派留学生出国,他被选中派去德国柏林大学;接着,他来到美国 投到杨振宁的门下攻读物理学博士。毕业后,倾心物理学的他进入杨振宁的实验室,如今一直活跃在物理学科的最前沿研究领域,并因其对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与拓扑 绝缘体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此前被预测为2014诺贝尔奖热门人选之一。他开创的拓扑绝缘体研究领域,如今正在全球蓬勃发展。

 

张 首晟的科学成就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创了全新的研究领域:拓扑绝缘体;(2)2006年理论预言“量子自旋霍尔效应”;2007年与德国科学家合 作,进行实验验证研究,被评委2007年十大科学进展(Science杂志);2006年理论预言“量子反常霍尔效应”;2013年与我国科学家合作,进 行实验验证研究。

 

张首晟对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张首晟入选教育部“长江计划讲座教授”(清华大 学);2009年,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教授(清华大学),2012年至今,在清华大学量子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担任共同主任一职。在他的带领下,我国 在拓扑绝缘体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举世共瞩的成就。

 

“现在国内进行的‘青年千人计划’影响会更大。这些在美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回国,实现不同先进思维的碰撞,会产生更多火花。”张首晟指出,未来年轻人的机会也会更多出现在融合领域。

 

张首晟表示,他最大的理想是作为中国人能带动更多中国的年轻人把热情投入到科学,投入到在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中去,“中国正在从生产大国变成为一个发明、发现的大国,这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和钻研的勇气。”

 

近 些年来,张首晟获得了很多重要的国际大奖与荣誉:2007年,他的工作被《科学》杂志评为十大科学进展。2010年,张首晟获欧洲物理奖 (EurophysicsPrize);2012年,获美国物理学会OliverBuckley奖;2012国际理论物理狄拉克奖 (DiracMedalandPrize);2013年物理前沿奖(PhysicsFrontierPrize);2014Thompson- ReuterCitationLaureate,以及今年获得的2014富兰克林奖章。此外,张首晟还获得了2011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张首晟获奖感言:不求生命无尽,只求一生的贡献

 

在得知获奖的消息后,张首晟发表了他的获奖感言——不求生命无尽,只求一生的贡献。

 

从 小听的许多故事中,印象最深的是富兰克林在雷闪中飞风筝取电。为求知而探险,是科学家的浪漫,才是真正的英雄本色!每当我感叹人生短暂时,总会想起他辉煌 灿烂的一生,既是科学家,又是发明家,既是企业家,又是政治家,还是奠基一个伟大国度的建国之父。富兰克林的全才全能为全人类创造了流芳千古的传奇!

 

今天获得以我偶像命名的富兰克林奖,使我感到万分的惊喜与荣幸,也是我人生首次获得了至高偶像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曾获得的荣誉。

 

历 届富兰克林奖得主有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居里夫人(Madame Curie)、霍金(Stephen Hawking),以及我的恩师杨振宁和116位诺奖得主,还有发明大师爱迪生(Thomas Edison电灯发明者)、特斯拉(Nikola Tesla交流电网发明者)、贝尔 (Alexander Bell电话发明者) 与莱特(Orville Wright飞机发明者)。他们的发现认识了宇宙的宏伟与美妙,他们的发明造福了全人类!先贤们给富兰克林奖创造的灿烂与辉煌不敢直视,只求奖章能使富兰 克林的精神在我求知路上时时相伴。科学的人生充满着探险的浪漫,科学家的社会使命,远远超越科学本身。不求生命无尽,只求一生的贡献,能作为点点滴滴汇入 人类文明的长河……

 

毕奇“蓝极光”项目荣获Global Telecom Business创新奖

技术分享

据全球通信商务消息,伦敦时间2014年5月14日,中国电信的蓝极光项目与合作伙伴中兴通讯一起,荣获国际知名电信媒体Global Telecom Business的2014年度无线网络领域的创新大奖。

 

中 国电信"蓝极光"计划覆盖增强项目,由第四批“千人计划”专家毕奇博士主持。该项目主要目的是解决下一代4G-LTE移动网络的覆盖问题。由于目前国内传 统的无线语音和数据业务已经把优质的频率资源耗尽,对于下一代4G-LTE,工信部已经在2.6G并计划在1.8G和2.1G等高端频段发放牌照。对中国 电信来说,这将导致在手机发射与传统3G同样功率时,其4G-LTE的覆盖将比传统的3G显着减小。为了保证与3G同样的覆盖,中国电信将被迫大量增加 4G-LTE的基站,以致成本增加。中国电信"蓝极光"计划覆盖增强项目就是利用多天线增强技术来显着减少需要的基站数量,以降低用户的成本。该项目于 2010年8月立项,2012年完成样机及外场测试,2013年进行了规模测试,并于2014年3月,在中山与徐州两座城市进行了规模试商用部署试验。

 

截 止2013年底,该项目已提交国家发明专利53项,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国际专利6项。除了专利,该项目在赶超国际标准水平方面也有显着的进展,如在国际权威的3GPP标准组织里成功立项3项,提交技术提案及技 术报告127项,其中52项被采纳。据独立设计院评估,该技术在商用方面有较好的经济价值。

 

毕奇博士表示,这次项目 能够得到业界的认可,完全是中央组织部,千人计划办公室和中国电信集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的结果,也非常感谢中兴通讯合作伙伴在项目上的密切合作。虽然 该技术已经得到一些认可,但未来还需要根据中国电信领导的要求,做好项目的商业化,让该技术市场化以利民利国,为国家产生经济价值。

 

段青云当选2015年美国气象学会会士

技术分享

 

2014年9月,北师大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段青云教授当选2015年美国气象学会(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AMS)的Fellow(会士)。荣誉证书将于2015年1月4-8日在美国菲尼克斯召开的AMS年会上颁发。

 

段 青云曾经就职于美国气象局水文实验室和美国能源部劳伦斯利物莫国家实验室,2009年全职回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至今,于2010年入选中组部千人计 划,2012年被选为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2014年被选为美国气象学会的会士,是国际华人圈内少有的跟水文气象相关的两大美国学会会士。

 

他长期以来从事水文学模型研发、水文气象预报方法、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以及大复杂系统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在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研究等方面颇有建树。目前主要专注于研究与国家重大需求相关、且具有中国特性的水文气象与水资源方面的科学问题。

 

中 国作为一个大国在水文气象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水平与世界的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用我国自己构建的气象模型来预报中国本土的天气,其预报 技能要远远逊于其它国家的产品,另外我国所面临的一些水文气象与水资源问题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性,例如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端不均匀,水资源量极其 缺乏,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四分之一,每年中国的水文气象灾难横行,然而中国的水能资源蕴藏量和开发量均在世界上排名第一,日前已形成了由几百个 特大型水库水电站组成的巨型水利水电枢纽群,这种格局造就了特殊的、世界上无参照的中国特色的水文气象与水资源问题,这给中国科学家带来挑战,也带来机 会,正确地认识这些问题和探索科学有效的水资源调控策略可以帮助改善中国的民生状态和保障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段 青云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围绕以上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研究重点是探索改善中国水文气象预报能力的理论与方法。近年来他的团队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初步成 绩。他们近期的一个工作就是研究如何运用自动优化方法来改善天气模型的预报技能。在许多领域里,使用自动优化方法来调试或者率定模型是一个通常的手段,但 是天气模型有它的独特性。首先它的模型参数量和模拟变量数(如降水、气温、风速等)非常多,更重要的问题是天气模型的运算需要消耗巨大的计算机资源,用它 来模拟几天的天气通常需要许多个计算机时数。而传统的优化方法往往需要成千上万次模型运算才能收敛,即使使用天河一号或二号这样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也很 难完成天气模型的自动优化。段教授的团队开发了一个适合于大复杂动力系统模型不确定性分析和优化的软件平台,名称叫UQLab(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Laboratory)。段教授把UQLab比喻成不确定性分析研究者的一个乐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数理统计方法供使用者学习、应用。该平台可适合于任何 大复杂模拟系统,包括地球系统模型、深海石油开采模型、航天卫星发射模型、核能物理模型等,它可用于模型参数筛选、统计替代模型构建和多目标参数自动优 化。

 

段青云教授的目标是使UQLab成为世界上被各领域广泛接受的一个不确定性分析软件平台。他们应用该平台优化了 北京市科研和业务部门使用的数值天气模型,其目的是改善京津冀地区的夏季短期(即5天)暴雨预报的技能。他们的数值试验表明使用该平台可以大幅度提高天气 模型的定量预报技能指标,他的团队的这项工作开辟了数值天气模型自动优化的先河。他希望借此能够推动中国气象模型的发展,使中国的气象模型早日赶超世界先 进水平。目前他们正在探索如何把UQLab应用到改善更复杂的地球系统模型,使其能够得到更精确可靠的气候模拟和气候变化预估,为中国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 中提供科学支撑。

 

段青云团队另外的一个研究方向就是水文集合预报理论与方法,水文集合预报是近10年来的一个国际新 潮流,不同于传统的单值确定性水文预报,水文集合预报对同一个或同一组水文事件提供多个不同的、可替换的预报,它不但可以得到更精确的预报,还可以提供不 确定性信息,同时还能延伸预报的预见期,为管理者制定风险决策提供了更精确和可靠的信息。水文集合预报已被欧美国家广泛采纳接受,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接纳 这种新方法。目前中国的业务水文预报系统没有能够利用气象预报中的技能来制作水文预报,只用所谓的“落地雨”来生产水文预报,因而未发生的雨被假设为无 雨,这样预报的预见期局限在2-3天之内。他领引的北师大团队开发了首个中国实验性水文集合预报系统平台,在中国多个领域进行了研究示范,研究结果表明水 文预报的技能得到大大的提高,预见期也得到显着的延伸,展示了该系统的应用潜力。段青云认为中国业务部门应该尽快采纳水文集合预报方法,这给中国巨型水利 水电枢纽群的运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环境的利益。据他大致计算,如果中国巨型水利水电枢纽群能够充分利用高技能的水文集合预报来提高1%的水利 发电效率,就意味着一年能带来3万6千多亿人民币的经济效益,这些效益还没有涉及到其它的更多的生态、环境和减排效益。

 

段青云教授希望通过他和他的团队的研究能够继续对中国的水文气象研究与水资源管理领域带来影响,尤其是能够激励年轻一代的学生和学者努力提升中国的水文气象研究和应用水平,使中国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水文气象科研强国。

 

夏应存获国际权威计量经济学领域大奖

技术分享

 

2014年10月,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电子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夏应存教授获2014年Econometric Theory Multa Scripsit奖,该奖项表扬他积极推动计量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并持续发表有关重要论文。

 

《Econometric Theory》是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量经济学顶级期刊,是计量经济学研究原创成果的权威发行渠道,被SCI和SSCI同时收录。2013年期刊影响因 子为1.477。Econometric Theory奖(包括Multa Scripsit奖、Plura Scripsit奖和Plurima Scripsit奖)始设立于1987年,每年度根据学者的成果积累及贡献进行各奖项的评定。本年度共有9位国际计量经济学者荣获Multa Scripsit奖,4位获Plura Scripsit奖。

 

夏应存教授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了SCI收录论文 40余篇。作为第一作者,夏应存与他人一道于2002年提出了半参数有效降维方法(MAVE)并发表在统计学顶级期刊J.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B。MAVE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复杂数据的有效维空间估计的有效性。英国皇家统计学会为此论文的发表于2002年2月13日在伦敦召开专题学术会议,由他宣 读并向与会专家详细介绍了该理论的机理及应用。27位国际著名学者在此期刊同时发表23篇文章专题讨论了MAVE方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如此规格的讨论会 议是英国皇家统计学会给予其期刊论文的最高荣誉。统计学国际一流期刊Statistical Sciences和Statistica Sinica也曾公开专题讨论他发表的论文,Nature News等十几家学术媒体对其工作进行过专题报道。

 

据 悉,夏应存于2011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现任统计学顶级期刊Annals of Statistics副主编。1999年毕业于香港大学统计及精算学系,2000年至2003年为剑桥大学系研究员,2003年起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统计与 应用概率系工作,2009年被聘为教授,2014年加入电子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他的研究领域涉及非参数回归分析、半参数降维、传染病的动态建模、计量 经济及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等。

 

刘俊杰获IEEE EDS教育奖

技术分享

电 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教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刘俊杰荣获“2014 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Education Award”。该奖项由IEEE EDS(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电子器件协会)颁发给在电子器件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个人。颁奖典礼于2014年12月15日在美国旧金山主办的2014 IEDM(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国际电子器件会议)上举行。

大牛的2014年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biopy/p/4287091.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