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但是回想自己每天的时间,却发现做的事寥寥无几,我们的时间从哪溜走了??
【时间都是怎么浪费的】
以下是你必须要知道的真相
1、平均每八分钟会受到一次打扰
2、平均每次打扰用时大约是五分钟,总共大约四小时。
3、如果你让自己一天做一件事情,你会花一整天去做;
4、如果你让自己一天做二十件事情,则会完成七至八件甚至更多。
5、一年之中,你真正在做有价值的事情的时间不会超过九十天。
6、三年前,如果你好好的规划一下你的人生和时间;
7、你能够取得一定是现在的三至五倍。
【浪费时间的原因】
浪费时间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浪费时间的主观原因,因为,这是一切的根源。
1、做事目标不明确。
2、作风拖拉。
3、缺乏优先顺序,抓不住重点。
4、过于注重细节。
5、做事有头无尾。
6、没有条理,不简洁,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7、事必躬亲,不懂得授权。
8、不会拒绝别人的请求。
9、消极思考。
【时间管理】
为了hold住我们即将继续流逝的时光,我们要学会管理时间。提高班的童鞋们都写的不少了,也推荐了不少,我也说说我的时间管理吧。
我采用的是比较常见的工具来管理我的时间:OneNote+Outlook+Outlook on the desktop(Outlook插件)+Google Calendar+Google Calendar Sync(Google日历同步插件)+Android Google Calendar +Ynote(有道笔记)。
不要被这么多工具吓着,许多工具只需要设置一次就不用再管它了。真正用操作的就OneNote、Outlook和Ynote,所以请不要害怕。
①. 时间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罗列你所要做的事情。我采用的是OneNote来罗列每个阶段的任务。之所以用OneNote来罗列任务,是因为它方便,清晰,且可以和OutLook同步,在这里设置任务的时间安排,还可以直接在这里用Outlook打开任务,进行更为详细的任务制定。设置为Outlook 任务后,会自动同步到OutLook待办事项列表中。
②. 在Outlook中安排安排每天的事宜。将下面任务栏的任务,直接拖到日历中对应的时间段即可。最重要的一点,对任务进行分级别。在任务繁多的情况下,要保证要事第一。一些周期性的任务可以通过设置。时间到了还会提醒,默认是提前15分钟。
③. 在 Outlook on the desktop 可以查看每天的事宜。
打开Outlook看任务安排,有点费力,所以在网上找了一个Outlook的插件——Outlook on the desktop。自动同步Outlook的任务,可以方便的在桌面上显示,省却了你开发Outlook的时间。可以选择Calendar、Contacts、Tasks等等。
④. 同步GoogleCalendar,然后同步到Android客户端。
Outlook只是在本地的,当然可以同步到微软上,不过还是习惯用Google。这里采用的是同步谷歌日历和Outlook的一个插件Google Calendar Sync。可以分为单向同步和双向同步。很实用的功能。登录Google帐号设置好后,就不用管它了。
再同步到Android手机端,到时间了也会自动提示。怎么同步,机型不一样,谷歌日历的版本不一样,同步方法也不太一样。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⑤. Ynote记录每天的收获
通过这些工具来规划自己的时间,感觉每天都是充实的,但是你回想上周的事,你会想起你做过什么吗?还要去翻看你的日历吗?其实,不管是Google Calendar或是Outlook,只是制定计划的工具。要养成每天晚上总结一天收获的习惯。我用的是比较轻便的有道云笔记(Ynote)。
【个人管理】
其实,时间管理不是“管理时间”,而是管理“自我”!通过各种工具,来Hold住自己的时间,这些只是在客观上督促着你,主动性还是在于你自身。所以要自我约束,那样你才能成功。看看那些成功人士的习惯。
【成功人士的七大习惯】
1、积极主动——别指望谁能推你走。
2、以终为始——忠于自己的人生计划。
3、要事第一——选择当前该做的事。
4、追求双赢——远离角斗场。
5、善于沟通——换位思考的原则。
6、统合综效—— 1+1可以大于2。
7、不断更新——全方位平衡自我。
看过成功人士的习惯,你会发现,你在Hold住你的时间,Hold住你自己的时候,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以上只是我对于我的时间和个人的管理的感触。提高班的每一个人都是优秀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管理时间的办法,你没心动吗?还在等待被时间主宰吗?
本来以为只要写出自己的时间管理就行了,后来发现远远不是这么回事。看了唐欢的邮件,触动很大,让我决定好好的反省了一下自己的时间管理,请移步“时间管理问题反思”
Hold住你的时间
标签: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lifen0908/article/details/43794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