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William Herkewitz)忘了那些被击碎的木板和混凝土板吧,没什么技艺比中李小龙著名的寸拳更令人印象深刻。仅仅从一英寸外,李小龙就可以打出爆炸性的一击,足以打得对手双脚离地。李小龙精通这令全世界崇拜的技艺,甚至在《杀死比尔》中,寸拳也有所展现。如果你和我一样,你一定想知道李小龙是如何做到的。
李小龙在《欢乐今宵》上表演寸拳。图片来源:washingtonpost.com
寸拳的生物力学分析
强大的打击力度背后可不是平平无奇的生物力学原理。相比于力量大小,寸拳更依赖于脑部结构。
要理解为何寸拳需要得更多的是头脑而非肌肉,你得首先了解李小龙是如何发力的。虽然李小龙的拳头只是在几毫秒间运动了极短的距离,寸拳其实是全身复杂运动的结果。斯坦福大学生物力学研究员杰西卡·罗斯(Jessica Rose)认为,李小龙闪电般的击打起事实上始于他的腿部。
“观察寸拳的出拳,你可以观察到随着膝盖充满爆发力的快速伸展,他的前后腿极快地伸直。”罗斯说,双腿猝不及防的发力增加了他臀部的扭动速度,这使得肩膀猛地前倾,推动手臂向前运动。
当李小龙肩膀向前扭转时,他的手臂也开始发力。他的手肘同时而迅速地展开,驱动着拳头向前运动。罗斯说,在最终的华丽动作中,“在击打到目标前的那下甩腕会进一步给拳头加速。”而当拳头击打到目标时,李小龙几乎是同时便把拳头拉回来。罗斯解释说,这样做减少了击打的受力时间,能够集中力量使出拳更具威力。
当寸拳与目标发生接触时,李小龙身体上最大的一些肌肉所提供的力量被集中到了很小的接触面积上。不过,尽管寸拳依赖于多处肌肉产生的爆发力,罗斯坚持表示,李小龙的肌肉并不是他能打出寸拳的首要因素。
当发力距离加大到约6英寸,李小龙的发力过程能被更清楚地观察到。图片来源:duitang.com
“肌肉纤维并不决定协调性,”罗斯说,“而协调性和发力时机,对寸拳这样的动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因为出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李小龙需要校准每一部分的发力——扭转的胯部、伸展的膝盖、前推的肩部、肘部和手腕——都以难以置信的准确度同步运作。此外,李小龙身体上每个关节都有其单独加速到峰值的时刻,为了达到最快的运动速度,李小龙必须保证这些运动连贯发生,使加速度层层递进。
所以,协调才是关键。这时,我们就需要通过神经学来分析研究。
武术中的神经科学
2012年,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神经学家爱德·罗伯茨(Ed Roberts)进行了一项研究:他让具有肌肉水平类似的空手道选手和未经过专业训练的健康人,在拳头距离目标略小于2英寸处进行击打,并对结果进行比较。
“我们首先观察到,空手道选手能比未经训练人打出重得多的拳。这可不是什么有望拿诺贝尔奖的结果。”罗伯茨说。
不过,罗伯茨也发现,空手道选手空有肌肉也不代表能打出有力的重拳。相反,当罗伯茨运用运动追踪摄像机来观察出拳者关节的运动,发现那些像李小龙一样把身体各处运动的加速峰值集中在一起出击的人,能打出最有力的一拳。而在对受试者的脑部进行扫描后,罗伯茨发现,受试者进行2英寸出拳的力量与协调性与他们大脑辅助运动皮层中白质的微结构差异直接相关。白质负责管控脑细胞之间的交流。
罗伯茨发现两组受试者与运动控制的脑部区域(白色部分)的白质存在显著差异。图片来源:imperial.ac.uk
由于运动辅助区负责协调肢体肌肉,而近距离出拳依赖于这种协调性,所以这些发现相当重要。罗伯茨说,白质的改变能够允许这部分大脑区域得以具备更丰富、更复杂的脑细胞连接,这可能会增加出拳者校准动作的能力。
所以,李小龙过人的寸拳技艺应部分归功于被加强了的白质。但这个发现并不会减弱寸拳的魅力。就像他的肌肉一样,李小龙的脑力也是多年苦练的结果。罗伯茨说,在他研究中发现的受试者大脑白质的改变可追溯为神经可塑性的变化——这一概念是指大脑根据新的需要而进行重大重构的能力。空手道选手进行协调运动的训练越多,他们大脑运动辅助区白质产生的适应性变化也越多。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大,神经的可塑性也就会降低,所以想要加强大脑白质,最好还是在年轻时进行。不过正如一个中国古老的谚语所说:“种一棵树的最佳时间是在20年前。第二好的时间就是现在。”
编译自:William Herkewitz. The Science of the One-Inch Punch. Popular Mechanics
转:http://xue.youdao.com/zx/archives/4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