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docker的分层
在这里,我们首先做一个样例,样例设定为一个镜像D。当然,这个D镜像不是单层,而是从其他层继承来的。
继承关系如下所示:
─a Virtual Size:10 KB
└─b Virtual Size: 10 MB
└─c Virtual Size: 100 MB
└─d Virtual Size: 200 MB
D镜像由a/b/c/d四层组成,我们以最后一层的大写来称谓这个镜像,叫他D镜像。同理,a/b/c三层组成的镜像就是C镜像。
层嘛,当然是一层层堆叠起来的。
具体来说,就是比如你现在有了一个C的镜像,然后你打算在上面增加一个软件,比如tomcat。那么你无论是通过Dockerfile,异或是通过创建一个C的实例容器,然后commit出来,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镜像D。镜像D除了有镜像C之外,还有一部分新增的内容。所以这就有了新的一层d。以此类推,就有了诸多的层。
docker如何区分这些层,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角度,是docker将这些层存储在了本地的graph里,并使之受自己的管理。根据不同的存储driver,当然会有一些细节的不同,但是大同小异。我这里用vfs和devicemapper的driver作为举例。其他可以自己研习。另一个角度就是docker的镜像在导入导出时,进行层次的区分。
先来介绍镜像是如何区分的,这样有利于理解在本地的存储。
还是刚刚的例子,D镜像有a/b/c/d四层。
那么我们以c和d两层作为样例来举例。
显然,镜像C和D的关系是C是D的parent层。
那么从C到D,其实无外乎有四种修改:
好了,现在我们有了c镜像,然后如何来记录D镜像,也就是如何添加d层呢?显然,有一个假定就是从C到D,大部分文件都没有变化,所以只需要采用增量式记录就可以了。具体来说就是
这样就得到了d层。有了d层和C镜像,根据上面的规则反推,就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D镜像了。这就是分层的精髓。
我们从一个镜像说起,我们现在得到了一个D镜像,里面已经有了a/b/c/d四个层。好了,我现在来分别存储。
因为存储的目标是为了后面进行使用,所以在本地存储,其实是为了得到四个完整的镜像。所以,我要在本地其实要存储A/B/C/D四个完整的镜像。
docker的镜像在本地的存储。因为具体驱动不同,所以最终实现的效果不相同。
vfs是采用全量的方式来存储镜像的。比如有a层,那么镜像A在vfs中存储有a层的所有文件。镜像B在vfs中将首先将a/b两层的文件进行拼合(前文已经叙述),得到拥有所有文件的完整镜像B,然后存在另一个目录中。以此类推。
vfs的这种方式,有个很大弊端,就是对于层次多的镜像,需要每次要拷贝很久。
比如本例中,A镜像,需要10KB;B镜像需要10MB;C镜像需要100MB,D镜像200MB。共需要310MB。
虽然D镜像较之于C镜像,只增加了d层,100MB的东西,但是在vfs中仍然要全部存储。
vfs之所以要存储全部,就是因为他没有联合的概念。与之相对的,就是devicemapper(dm)和aufs等联合文件系统在分层上表现出来的强大能力。
联合存储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他可以把不同目录下的文件融合到一个目录下。比如在目录dirA下有a.txt,dirB下有b.txt。联合文件系统可以对用户提供一个dir文件,里面包含了dirA和dirB下的内容,那么对于用户,就可以看到dir下有两个文件,a.txt和b.txt了。
在本例中,存储镜像A,是需要存储完整的a层。但是在存储镜像B时,可以利用a层和b层之间的关系,只需要存储增量部分的内容即可。同理,存储到了D镜像,只要存储较之于C增量的100MB。较之于vfs,节省了很大的空间。
具体的dm或者aufs的原理,就需要再去研究他们是如何实现的联合存储了。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ToBeSmart/p/4311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