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360消息系统RPC基础库迭代

时间:2015-03-11 07:08:04      阅读:195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goang   rpc   

https://github.com/johntech-o/blog

360消息系统RPC基础库迭代

引文:

    消息系统内部各服务的通信,是依赖于RPC调用串联起来的。RPC框架的易用性,性能,开销决定了整个系统的开发的灵活性,整体性能
    和负载上限。因此对于这样一个基础库,硬性要求一定是稳定高效易用的,一旦整个系统使用,除非必要不做影响应用层的修改。
    但由于项目在启动时,go语言本身还没有成型的开源方案,先后开发3个版本,才完善成型。

    消息系统的rpc框架的迭代,可以说是系统通信模型设计的一个缩影,走完了能走的弯路。。。(填坑)他的起点或者说设计思路,就是
    简单易用,迅速迭代完成系统原型。它在上线初期很好的完成了使命,但后期随之而来的并发通信压力,业务级别的策略已经无法改善
    通信瓶颈,必须对底层通信库做彻底改造,并升级系统服务所有接口到新通信框架。下面来谈谈具体迭代过程。

浅谈rpc

    一个RPC库的设计(基于TCP),牵扯到几个基本的概念:用户调用,传输编码,信道利用。
    用户调用:
        按过程分为:调用者发起请求(call),等待远端完成工作,获取对端响应,三个过程。
    根据调用方式还可分为:  
        同步调用:发送请求,等待结果,结果返回调用方。
        异步调用:发送请求,用户立刻拿到请求handler,通信和调用交给底层框架处理,用户可以处理其他逻辑,再通过之前返回
        handler来直接获取处理结果。同步通知:发送请求,数据送达到对方,无需等待结果,返回ack response到调用方,释放同步
        请求。
    传输编码:
        即对用户的请求request与服务端的响应response做encode与decode。即将请求数据结构,与响应数据结构序列化后在网络中总
        传输。比如常见的protobuf,msgPack,bson,json,xml,gob等。如果要对编解码分类,可能分为文本型和二进制型,比如
        json,xml这些属于文本型,其他几种属于二进制型。在编码方式实现上,同一种编码在实现效率上可能有区别,我们消息系统主
        要使用了go语言原生的gob编码(相比较网络io,编码效率与业务层易用性权衡下的选择)。具体编码的选择上,因项目而异,对
        于rpc通信框架来说,只关心编解码实现过程中牵扯到与rpc框架交互的接口。牵扯到两个相关于性能的细节:内存复用,与对象
        复用。
    信道利用:
        对于一个基于tcp的框架,主要牵扯两个问题,一个是长短连接,连接复用策略,与连接管理。

    了解了以上概念,剩下问题,就是如何根据用户的调用方式,编解码库实现方式,和信道利用上,最大限度提高效率。

早期RPC框架

    早期的消息系统,使用的策略是:
        同步调用+短连接+动态创建所有buffer+动态创建所有对象

    这种方式,在初期很快的完成了原型,并且在项目初期,通信比较少情况下,稳定跑了近半年时间。

    通信时序图如下:

技术分享

    随着业务放量,推送使用频率的增长,业务逻辑的复杂。瓶颈出现,100w连,稳定服务后,virt 50G,res 40G,左右。gc时间一
    度达到3~6s,整个系统负载也比较高。(12年,1.0.3版本)

    其实早期在实现的时候,选择动态创建buffer和object,也不奇怪,主要是考虑到go在runtime已经实现了tcmalloc,并且我们相
    信它效率很高,无需在应用层实现缓存和对象池,但实际上由于在通信繁忙时候,这种实现方式,给通信端口,语言的造成很大压力
    ,并且使用短连接,每次对内服务,都重新创建连接开销也很大,pprof时候可以看到,除了应用层建立大量对象和buffer外,go
    的tcp底层创建tcpConnection也会动态创建大量对象,具体瓶颈在newfd操作,非常明显。

RPC通信框架第一次迭代

    针对这种情况,我对通信库做了第一次迭代改造。

    1.使用长连接代替短连接,对每一个远端server的address提供一个连接池,用户调用,从连接池中获取连接,对应下图中get conn
    环节。用户的一次request和response请求获取后,将连接放入连接池,供其他用户调用使用。因此系统中能并行处理请求的数量,
    在调度器不繁忙的情况下,取决于连接池内连接数量。假设用户请求一次往返加服务端处理时间,需要消耗10ms,连接池内有100个
    连接,那每秒钟针对一个server的qps为1w qps。这是一个理解想情况。实际上受server端处理能力影响,响应时间不一定是平均的,
    网络状况也可能发生抖动。这个数据为后面讨论pipeline做准备。

    2.对连接绑定buffer,这里需要两个buffer,一个用于解码(decode),从socket读缓冲获取的数据放入decode buffer,用户对读
    到的数据进行解码,即反序列化成应用层数据结构。一个用户编码(encode),即对用户调用传入的所有参数进行编码操作,通过这
    个缓冲区,缓存编码后的一个完整序列化数据包,再将数据包写入socket 写缓冲。

    3.使用object池,对编解码期间产生的中间数据结构进行重复利用,注意这里并不是对用户传递的参数进行复用,因为这个是由调用
    用户进行维护的,底层通信框架无法清楚知道,该数据在传输后是否能够释放。尤其在使用pipeline情况下,中间层数据结构也占了
    通信传输动态创建对象的一大部分。

    改动后,通信图如下,上图中红线所带来的开销已经去除,换成各种粒度的连接池和部分数据结构的对象池。具体细节,后面说明
    手机助手gorpc框架时候,说明。

    rpc框架第二版使用策略:
            同步调用+连接池+单连接复用编解码buffer +复用部分对象

技术分享

    这种方式,无疑大大提高了传输能力,另外解决了在重启等极限情况下,内部通信端口瞬时会有耗尽问题。内存从最高res 40G下降
    到20G左右。gc时间也减少3倍左右。这个版本在线上稳定服务了接近一年。

RPC通信框架二次迭代

    但这种方式对连接的利用率并不高,举例说明,用户调用到达后,从连接池获取连接,调用完成后,将连接放回,这期间,这个连接
    是无法复用的。

    设想在连接数量有限情况下,由于个别请求的服务端处理延时较大,连接必须等待用户调用的响应后,才能回放到连接池中给其他请
    求复用。用户调用从连接池中获取连接,发送request,服务端处理10ms,服务端发送response,假设一共耗时14ms,那这14ms中,
    连接上传输数据只有4ms,同一方向上传输数据只有2m,大部分时间链路上都是没有数据传输的。

    但这种方式也是大多目前开源软件使用的长连接复用方案,并没有充分利用tcp的全双工特性,通信的两端同时只有一方在做读写。
    这样设计好处是client逻辑很简单,传输的数据很纯粹,没有附加的标记。在连接池开足够大的情况下,网络状况良好,用户请求
    处理开销时长平均,这几个条件都满足情况下,也可以将server端的qps发挥到极限(吃满cpu)。

    另一种方案,是使整个框架支持pipeline操作,做法是对用户请求进行编号,这里我们称做sequence id,从一个连接上发送的所有
    request,都是有不同id的,并且client需要维护一个请求id与用户调用handler做对应关系。服务端在处理数据后,将request所带
    的请求的sequence id写入对应请求的response,并通过同一条连接写回。client端拿到带序号的response后,从这个连接上找到之
    前该序号对应的用户调用handler,解除用户的阻塞请求,将response返回给request的调用方。

    对比上面说的两个方案,第二个方案明显麻烦许多。当你集群处于中小规模时候,开足够的连接池使用第一种方案是没问题的。问题
    是当你系统中有几百个上千个实例进行通信的时候,对于一个tcp通信框架,会对几百个甚至上千个需要通信的实例建立连接,每个
    目标开50个到100个连接,相乘后,整个连接池的开销都是巨大的。而rpc请求的耗时对于通信框架是透明的,肯定会有耗时的请求,
    阻塞连接池中的连接,针对这种情况调用者可以针对业务逻辑做策略,不同耗时接口的业务开不同的rpc实例。但在尽量少加策略的情况
    下,使用pipline更能发挥连接的通信效率。

    pipeline版本的rpc库,还加入了其他设计和考虑,这里只在最基础的设计功能,进行了讨论,下图是,第三版本rpc库,对比版本二的
    不同。

技术分享

    如上图所示,两次rpc调用可以充分利用tcp全双工特性,在14ms内,完成2次tcp请求。在server端处理能力非饱和环境下,用户调用
    在连接池的利用上提高一个量级,充分利用tcp全双工特性,让连接保持持续活跃。其目的是可以用最少的连接实现最大程度并发,
    在集群组件tcp互联通信的情况下,减少因为请求阻塞造成的连接信道浪费。

以上对消息系统rpc通信框架的迭代和演进进行了说明。只是对通信过程中基础环节和模型做了粗线条介绍。第三版本的rpc通信框架,其实为
了适应分布式系统下的需求,需要辅助其他功能设计。每个细节都决定这个库能否在中大规模分布式环境中下是否试用,或者说是否可控,我们
将在下一章里面详细介绍。

360消息系统RPC基础库迭代

标签:goang   rpc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zhoukunta/article/details/44191211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