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敏捷”包含两层含义,“敏”和“捷”,代表敏感和迅速。笔者一直在犹豫,用企业商业模式的大类来谈敏捷这类话题是否合适,是否直接归类于“企业”话题更合适?
简单的理解企业敏捷,那就是通过风吹草动即可能够感觉到市场未来走向,通过快速行动,最先推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捞得第一桶金。
在众多企业案例里,最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服装快销品牌H&M和ZARA(如今还有类似的多家新秀,笔者土,无法脱口而出)。这两家企业几乎是每周更新一遍上市服装,而且紧跟时尚潮流。这种速度,意味着从时尚理念跟踪、服装设计、出样、决策生产、原料采购、加工检验、出厂物流配送至上市,都是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为了敏捷,某些成本因素就为忽略了,比如卖剩下的衣服怎么办?据说是扔了(笔者只是听说,也一直没捡到过H&M的衣服)。
敏感
笔者自己是个很不敏感的人,经常是后知后觉,事情发生了,要过好久才反应过来,因此谈这个话题很吃力。记得以前的一位同事说的一个个人的小故事,说一位老兄,有一天去庆丰包子铺吃包子,发现包子涨价了,他赶紧去买了粮食相关的股票,结果小赚一笔(要是笔者,根本就不会觉察到涨价,因为以前的价格就没记住过)。企业也是如此,这类例子在金融行业比较多,因为金融行业涉及的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等都是瞬息万变,等大家都发现变化的时候一切已经晚了。小型企业对市场的感知,几乎完全靠企业主的“直觉”,企业主也喜欢炫耀自己的直觉能力,荣光的优越感同时,也保守了自己的秘密。如果企业主真的直觉能力很强,那就不用经营实业了,去澳门赌博就好了。
为了分析,我们把企业“敏感”特性再拆分一下,那就是收集信息、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做决策。
收集信息:收集信息的渠道很重要,如果能拿到独家的真实消息,利用信息不对称,就可以抢占先机了。这是企业家建设广泛关系网的重要性之一,国内企业就不用说了,海外企业也一样,据说雇佣高干子女来获取信息,互联网企业则把每个用户的所有信息全部收集起来(几乎所有一言一行、社会关系、位置等)。信息重要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信息的购买。比如各种分析报告、315经常曝光的个人身份等隐私信息,金融类企业会定制各种收费的信息渠道,实时自动化的收集信息。
信息分析:早期的信息分析是企业主自己进行,后来出现了专职的分析师行业,有人专职做分析,诸如人工智能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让智能分析系统(当前流行的大数据分析)派上了用场。让信息分析能力在局部早已超越了人类(未来也有全部替代的可能)。信息技术的使用,也让分析的效率大幅提升,从几十天、几天、几小时、几分钟,现在到几秒、几毫秒的时间。敏感本身虽然没有强调快,但也蕴含快的意思,太慢才分析出结果,只能被称为迟钝了。
决策:分析的结果肯定是机会与风险共存,企业主需要做出决策。同样信息技术主导下的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决策也趋向由智能信息系统即非人类来完成。因为,只要不是一锤子买卖,成功和风险就有个概率,只要多个决策总体成功率高,就可以自动决策。少数失败是可以容忍的。
当今的信息系统已经近乎(或逐渐接近这个目标)能够把部分企业的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决策这一套流程自动化的完成。企业家们需要做的是大的方向、目标和原则。当然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信息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还没有到完全主导所有企业生存的程度。只是在某些专业领域,比如互联网行业在向这个目标更加接近。但也在努力向其他行业延展。
快
美国西部电影经常展现两个人决斗场景,两个人面对面,看谁拔枪并射击的快,如果站的够近,谁快谁会最终活下来。企业不一定因为“快”而你死我活,但可以因为快,而“慢慢”的实现你死我活。对于老百姓,对物流行业的感受最明显,很多人发个快递,如果着急找顺风,而不是EMS。如果顺风价格又实惠,那EMS的生意会逐渐的惨淡下去。相比送一个快递的时间,业务流失是个缓慢的过程,但如果看顺风业务量的急速增长,就知道EMS的业务流失有多快了(年度对比)。记得京东有个图片广告,笔者在度娘那里怎么都搜不到(可能是在杂志看到的),一位老兄上厕所,没带纸,在京东下个单,屎还没拉完,手纸已经从门缝递进来了,附带京东签收单。
企业的快,不止在物流一个环节。而是贯穿了从去发现市场需求到需求满足并资金回笼的全过程。企业是要靠有限投资频繁周转来赚钱的(有限进货、有限人力、有限出货),那么这个周转时间越短越好。企业为此要做的是:
端到端的流程打通,并标准化,信息化:企业运转是个多人多组织协作的过程,要想加速,首先要保障各环节间的传递(信息、中间货品、决策)无平台障碍。也就是大家不能在传递上往复和扯皮,比如:加工货品因质量不合格而返工,市场向研发传递客户需求不明确而反复沟通,法务对合同评审纠缠不休,发货物流找不到客户…等等,看似很正常的企业内部现象,实际都是不正常的企业运营问题。
每个环节处理的时间要全力的压缩,在成本允许情况下(通常要计算投入产出比),比如:研发时间、生产时间、库存时间、物流时间、安装时间,如果允许甚至包括用户的使用时间(用户越早使用完淘汰换新品越好,例如:吃饭、衣服、手机等等)。我记得H&M推出这样一个广告,“何不先把衣服带回家再试?”以此鼓励顾客减少在试衣间以及在外面排队的时间(不成随时可以退货)。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压缩都是一门学问,笔者就不一一展开了。
总结
目前企业最“敏捷”的例子,笔者所了解的是在金融行业的“高频交易”。把敏感与快做到了极致。这种高频交易,从证券市场信息获取、分析、决策、交易的所有环节全部实现了智能的信息化自动化处理(几乎不需要任何人为干预,也不允许干预,因为人为干预会影响系统敏捷),而且信息化处理速度本身也是优化再优化之后的,优化到什么程度呢?----毫秒级。这意味着,普通股民还在看股市,发现有上涨(或下跌)行情,还在用键盘和鼠标输入要购买或卖出的股票代码时,人家早就完成所有的买入和卖出了。而且这种买入和卖出的交易由于是在毫秒级完成的,每个股市(或其他金融市场)细微波动,系统都可以完成一次交易,如果股市允许频繁交易(不像我国一天只能买入一次,第二天才卖出),那么一天的一笔资金仅对一只股票就可以进行数万次交易(实际情况无需那么多),如果算资金周转次数就是靠人工交易的个人或公司的几千倍,如果每笔交易赚的钱概率和赚到的金额相同,那么可以每天的收入也将是其他人工交易的几千倍。人工和机器智能在这类“敏捷”竞争中是完败的。
-----------本期结束----------
征寻插图合伙人:
文章缺少一位喜好画文章插图漫画的的人,如有读者感兴趣可以联系俺,留下你的联系方式,但回报可能比较可怜,因为笔者写这些回报也很可怜,主要回报:可以作为并列作者一起呈现,将来如果能有稿费,目前仅仅是如果(还不知道能不能出版和卖出),可以拿出一半稿费酬谢!
----------------------------------------
下期预告:《跨界杂谈》企业商业模式(三):集约
这个下期预告可能会失效,有工作太忙的原因,也有个人思考不成熟的原因。自己本来觉得至少需要再看几本书来辅助思考,现在有点等不及了,只能动笔。如果不能续写,中间笔者尽量穿插着写一些其他话题的微短文。供大家娱乐。
------------------------------
关于《跨界杂谈》
这是一本正在边撰写,边连载的书,来自于延续《日子》《月子》《伺候月子》的灵感,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可能与个人工作、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是一本开阔视野与交流思想的书。通过连载,一方面看看读者是否感兴趣,另一方面,希望根据读者反馈进行不断的优化。甚至可以把读者的神回复,给出建议读者的名字纳入到书的章节中。通过互动不断完善。预计2015年6月份第一版截稿,争取9月份出版。争取此书超过《月子》成为厕所必备神器。
相关微信公众号:雷震子、跨界杂谈
关于雷震子:
《跨界杂谈》作者。对历史、人生、企业经营与发展、商业模式、心理学、IT等均感兴趣。人已奔四,事业无成,却牢骚满腹,想一吐为快,但不会像怨妇一样抱怨世事,而是希望和感兴趣的读者分享这四十年成长中的见闻与心得,希望对读者有所价值(至少能打发下无聊时光)。
标签: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cloud_architect/article/details/444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