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UPAC命名 | |
---|---|
(RS)-2-(4-(2-methylpropyl)phenyl)propanoic acid (RS)-2-(4-(2-甲基丙基)苯基)丙酸 |
|
识别 | |
CAS号 | 15687-27-1 |
ATC编码 | C01EB16 G02 |
PubChem | CID 3672 |
IUPHAR配体 | 2713 |
DrugBank | DB01050 |
ChemSpider | 3544 |
UNII | WK2XYI10QM |
KEGG | D00126 |
ChEBI | CHEBI:5855 |
ChEMBL | CHEMBL521 |
化学性质 | |
化学式 | C13H18O2 |
分子量 | 206.29 g/mol |
SMILES | 搜寻Jmol 3D模型,eMolecules,PubChem |
物理性质 | |
密度 | 1.03 g/ml g/cm³ |
熔点 | 75–78 °C (167–172 °F) |
沸点 | 157 °C (315 °F) |
药代动力学性质 | |
生物利用度 | 87–100% (oral), 87% (rectal)[1] |
蛋白结合 | 98%[1] |
代谢 | 肝脏(CYP2C9)[1] |
半衰期 | 1.3-3 小时[1] |
排泄 | 尿液(95%)[1][2] |
治疗考量 | |
许可资料 | US FDA:连结 |
怀孕分级 | C (澳) C (美) D (US) at ≥30 weeks of gestation, due to the potential for premature closure or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
合法状态 | ? (澳) OTC (加) GSL (英) ? (美) |
途径 | 口服、直肠和静脉 |
异丁苯丙酸(Ibuprofen(INN)、常用名为:普罗芬、布洛芬、异丁洛芬)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属于丙酸衍生物。它常被用来缓解关节炎、经痛、发热等症状。此外它也是一种镇痛药,特别是用于炎症引发的疼痛[3][4][5] 。布洛芬有抑制血小板的效用,但持续时间比起阿司匹林短。布洛芬是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必备药品之一[6]。
布洛芬的效用在NSAID中算是较弱的。[7]
布洛芬相较于其他NSAID类药物较不会引起像是胃出血等副作用[7],但在高剂量时可能会引发心肌梗塞[7]。此外,也可能使气喘恶化[7]。
布洛芬和其他NSAID类药物一样,为一种前列腺素抑制剂,前列腺素为一种不饱和脂类,会导致受伤的部位红、肿、热、痛。而布洛芬的药理机制则是抑制环氧合酶的作用,阻断前列腺素的生成。
此药物在1961年由博姿公司的史都华·亚当斯(Stewart Adams)发明并获得专利,药物定名为布洛芬(Brufen)[8]。在专利过期之后,各家厂商也纷纷投入生产,因此会有各种名称,例如Advil、Motrin,和Nurofen等等。[8][9][10][11][12]1950年代从事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要寻找阿斯匹灵更安全的替代品[8][12]。1966年,开始上市销售,在英国为处方药。美国于1974年上市[8][12]。1983年,布洛分在英、美两国成为继阿斯匹灵之后,第一个非处方非甾体抗炎药[8][12]
布洛芬适用于发烧、轻度及中度疼痛(包含外科手术后疼痛)、经痛、骨关节炎、牙痛、头痛,以及肾结石造成的疼痛。同时也适用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13][14]、心包炎和动脉导管未闭。[15]
1960年代英国Boots集团的研究人员从丙酸中提取出布洛芬[16]。该药品于1961年获得专利。英国和美国分别于1969年和1974年开始采用异丁苯丙酸作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品。
2010年最新研究发现,布洛芬于神经细胞中,可以抑制细胞内的RHoA信号,显著促进神经细胞的轴突生长, 可提供阿兹海默症以及脊髓损伤之相关疾病新的治疗方式 [17]。
低剂量的异丁苯丙酸在世界多数国家中通常作为非处方药,可以直接在市面上购买。但是在台湾也作为医生处方用药。[18] 异丁苯丙酸的药力持续时间大约是4至8小时。推荐剂量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口服剂量为每4到6小时 200–400 mg(儿童为 5–10 mg/kg),作为非处方药服用的成人每日用量最多不超过1200 mg。医生指导下的成人每日最高剂量也不会超过3200 mg。
在所有非选择性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中,服用布洛芬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事例最少。但是上述情况只有在低剂量时是成立的。因此在布洛芬非处方药的准备过程中一般均会在药品上标明每日最高剂量为1200毫克[19][20]。
虽然异丁苯丙酸的副作用比较低,但过量服用可引起恶心、消化不良、腹泻、流鼻血、头昏以及高血压。不常见的副作用包括食道溃疡、心衰竭、肾衰竭等。2010年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经常性地服用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还会促进落发[21]。
连同其他一些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服用布洛芬也有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尤其是那些长期高剂量服药的人[22]。
其他禁忌:消化性溃疡患者、重症之血液异常患者、重症之肝障害患者、重症之肾障害患者、重症之心机能不全患者、对普罗芬过敏之患者、患有阿斯匹灵气 喘或曾有其病历之患者、15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怀孕6个月后。可能引发再生不良性贫血、颗粒性白血球缺乏症、血小板减少、或是过敏反应(发热、发疹、诱 发气喘……等)、视觉异常、重听或耳鸣、肝脏黄疸或是氨基转移值异常、胃肠出血、腹痛、恶心、便秘、头痛、晕眩……等。根据动物胎儿实验,具有毒性,但对 于孕妇或哺乳妇人的安全性尚未确立,药厂仅提醒怀孕6个月后在生产前请勿投药,以免在分娩时有危险。[18]
异丁苯丙酸仅微溶于水,在1 ml的水中溶解的异丁苯丙酸的质量少于1mg(< 1 mg/mL),[23] 但相对较溶于水与酒精的混合物中。
异丁苯丙酸,与其他2-芳基丙酸酯的衍生物一样(如酮洛芬(ketoprofen)、氟比洛芬(flurbiprofen)及萘普生(naproxen)等),在丙酸酯基团的α位置上有手性中心,故此异丁苯丙酸有两个对映异构体,并会对生理及代谢上产生不同的的影响。 事实不论在实验室检测及临床试验中,(S)-(+)-异丁苯丙酸(即右旋布洛芬)才具有明显活性。目前在市场上发售的异丁苯丙酸均为外消旋体,也就是有一半的成分并不具实际用途。相信在可见的将来,只有一种对映异构体异丁苯丙酸会逐渐取代外消旋体商品(就像萘普生(naproxen))。
布洛芬可定量血液,血浆或显示带有过敏反应的人血清中是否带有药物的存在,在法医学上,布洛芬可诊断病人体内的毒性,或协助死亡调查。诺谟图可测出布洛芬血药浓度与摄入的时间,摄入过量的患者会导致肾毒性的危险。[24]
有指体内的异构酶(2-arylpropionyl-CoA epimerase)可将(R)-异丁苯丙酸转化为(S)-(+)-异丁苯丙酸。[25][26][27] 正因为此,加上合成具有特殊光学选择性的化合物成本较高,因此目前在市面上的均为外消旋体商品。
异丁苯丙酸的有机合成是在学习绿色化学中的一个热门课题。原本由Boots研发出的合成路径包含六个步骤,首先将异丁基苯经傅-克酰基化反应。透过与氯乙酸乙酯经达参反应后生成α,β-环氧酸酯。这活跃的环氧酸酯经过脱羧反应,并在温和条件下水解,生成不稳定的游离酸,很容易失去二氧化碳,变为烯醇,再经酮-烯醇互变异构生成醛。醛与羟胺反应生成肟后转化为腈,并透过水解生成所需的羧酸。[28]
对比起Boots的合成方法,由BHC公司开发的改良合成路径只需三个步骤。这个合成路径获得了1997年的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的荣誉。[29] 其原子经济性更由35%大幅提升至80%。
经过相类似的酰基化反应后,以雷尼镍作为催化剂生成醇后,以钯催化偶合进行羰基化反应。[28]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biopy/p/4381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