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在家,闲来无事,骑上摩托,去游母校,出发喽。。。。。。
童年这儿门口都是小摊贩,我记得有卖秦糖的,有卖茶叶蛋的,还有卖萝卜干的,那时我们中还有个同学说那个卖茶叶蛋的老太长得很像英格里.鲍曼,后来我问他
:为什么长的像英格里.鲍曼?
回答是:你看她,天天吃茶叶蛋,所以长得像呀
还有一次我记得去戏弄那个卖秦糖的(就是糖浆一样的粘粘的东西然后他拿个木棍搅啊搅的搅出一团糊糊状给我们吃,1毛五一串),他不光卖秦糖还卖面人,有个罗盘,让你转,1毛五转一次,转着了会有猪八戒、孙悟空的面人给你,转不着就送你一串秦糖,我记得那次我背着手拿了根肉骨头然后对着他说:”老柏柏,你好,送你一根琵琶骨“,说完我把肉骨头往他放面人的海绵上一插,然后一手拨起一个孙悟空一溜烟就跑回家去了。
在那个时侯,这个门口曾让我留恋望返,下了课后久久不愿离去。
还有TOFEL考600多的老处女崔老师(长得还是蛮漂亮的,可能是因为没结婚的原因,40多岁了还很嗲的样子”。
我的伤心之地,我没有像其它班级的同学们那样正常升入这所高中,这所高中是全国招生,按理说对二附中的人来说有60%的机会升入这所全国重点高中,而它面向全国招生的机率据说在当时是1000个里进一个,分数太高,全国排前三名,唉。。。
So what。。。当别人进入大学后我又回去用了一年半时间通过全国招生考入后,再用了一年半读完了别人需要3年的课程,但是付出的代价也太惨重了,太惨重。。。。。。
距离学校不过200米哈,呵呵
复旦一共有11个宿舍,这个叫0号楼,又称为鸳鸯楼是当时87,88年时为了吸引优秀教师人材留在复旦而新建的,说是0号楼其实它比另外11个宿舍建的都要晚,另外几个宿舍可是有50年左右的寿命以上了哦。
但是这个楼当时看着挺新,但其实里面也是一室半厅,煤气、WC和吃饭的小厅是一体的,但对于当时上海市6个人挤14平米的家庭来说,3口之家有一个这样的房间已经算很“富足”了。
第五宿舍楼,这儿我呆了有10年,所有的开心都是在这儿开始的,伤心也从这儿开始,从小学到初中到中专到工作
92,93年新建的处于复旦主校外的新大楼,我们称它为“复旦的海外殖民地”,其实它与主校也就隔着一条街。当年有一个研究生就是从这儿的11楼往下跳的,据说摔在地上眼珠子都飞出来了。
“喂。。。你有没有看到我的眼珠子啊?”
喂。。。妹子,GG在这儿拍照,你能再少穿点吗?腿不错!
清明快到了,老爸,你还好啊。
学生一直谨记在心。
唉。。。他孙女苏小红住在第九宿舍,那时我读初三,她是预备班(发育的很好),我们都说“数都数不清了,还做数学系主任”,呵呵。
就在数学系的草坪前。
以前小时侯父亲带着我一直在这儿看电影,“W的悲剧”, “熊的故事”(这个很多人肯定没看过,讲日本的一只小熊长大后为了给自己的母亲报仇狂吃村里人的故事,里面有一只小八公叫“小萝卜干”)。都是在这儿看的,还有“游侠传奇(银子啊)”。
也是我们小学,初中在6.1儿童节来这儿表演节目和看电影的地方,“邋遢大王”就是在这儿看的。
注意那个有斜坡的拱门,那个斜坡当中是凹进去的里面有台阶可以走人的,人走在里面外面人是看不到里面走路的人的,因为被斜坡所遮挡,这幢楼后来再也没怎么被用过。
因此许多男男女女就躲在这儿”相亲相爱“,不过后来再也没有人敢在这儿”相爱“了,因为据说有一次晚上,宗夏夜,一对男女在这儿“爱”,结果上面那个窗户里出现了一张脸哦。。。。。。
当年美国总统里根来复旦考察,复旦为此事共建了2个园,一个是业园,一个是熙园,这个业园里有假山,有喷泉,有小河,小河上有许多桥,我们那一代管它叫“小桥流水”,因为里面的假山较高,我们也管它叫“爱情的角落”。
记得小时侯和小伙伴们打着手电筒在夏天晚上来到这儿玩”捉奸“, 如果看到一堆男女就一打手中的强光手电,然后大喊一声:“奸夫淫妇,捉奸队来喽。”
随后就是我们一群人尖叫着,被女生的男伴们撵着到处四下里乱奔,非常的开心和好玩。
大家仔细看这门里,有个什么东西?嘿嘿,这可是那时我毕业时还没有的东西,是这几年才放进去的。
这叫米格15,是捐给当年志愿军的。
这就是逸夫楼,据说用了2亿多造的吧,里面的设备在当年来说是最选进的,可是在1993年时,那时我们都还不太知道少逸夫这个人,因此我就问
:“什么叫逸夫楼”
那个说卖茶叶蛋老太长了像英格里鲍曼的同学回答我道:”逸夫楼,你想,逸,就是使人快乐,夫,就是男人,这幢楼就是 ’使男人快乐的楼‘“。。。。。。现在想想狂晕中。。。。。。
这名字,在92年我15岁时就已经。。。嗯哼(干咳一声)。。。大家自己体会这楼的名字吧。
在跃进楼前来张自拍吧
这是跃进楼前的太阳钟,谁会看?反正我是没看懂,从小到大我就没看懂这个东西,我拍照时的时间是16:37,太阳钟上显示多少?谁看出来了?
最后在大门口自拍一张,我CALL,这妹子怎么还在骑车兜圈,是不是在等我?。。。妹子,你抢我镜啦。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lifetragedy/article/details/44891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