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跨界杂谈》理解产业链

时间:2015-04-08 18:03:46      阅读:202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

《跨界杂谈》理解产业链

精选评论

关注该公众号可参与评论

写评论技术分享

技术分享 加载中
以上评论由公众帐号筛选后显示

《跨界杂谈》理解产业链

我的评论
技术分享

已评论


2015-04-08 雷震子 
雷震子 技术分享

《跨界杂谈》作者。对历史、人生、企业经营与发展、商业模式、心理学、IT等均感兴趣。人已奔四,事业无成,却牢骚满腹,想一吐为快,但不会像怨妇一样抱怨世事,而是希望和感兴趣的读者分享这四十年成长中的见闻与心得,希望对读者有所价值,打发下无聊时光

技术分享


产业链是个非常火的名词,到处都在被引用。包括国家、政府的各种报告里。各类企业,包括我们的各种宣传文字中,还有我们内部的各种规划里。

大家都知道产业链很重要,做主导产业链发展的核心,是所有企业、政府乃至个人的共同梦想。无法主导产业链的时候,就都希望成为繁荣产业中的一分子。用马克思老爷子的观点,产业链实际上是社会化大分工的结果。一个产业的繁荣,往往源于某种社会需求异常强劲,供需强烈不平衡的结果,由不平衡到平衡,是产业快速发展到繁荣的过程的内在动力。

最早兴起的产业应该算狩猎业,然后是畜牧业,源于人们因饥饿对食物的需求。之后食物的富裕,权利的集中,领袖们欲望和需求的升级,兴起了酿酒业,建筑业,服装与艺术行业(娱乐业前身),争夺地盘兴起的武器产业,武器与工具需求,催生的矿产业,思想智慧传播与控制需求培育的文学产业,人口增长,能源紧缺需求,使得蒸汽机革命,带来近代工业、化工、制造、汽车、电力、金融、通信等产业。各产业复杂计算的需求,将计算带入电子计算产业,即信息产业,最终信息革命时代。信息产业的发展,人们又开始在信息产业的基础上诞生新的需求,互联网产业兴起,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信息分享,沟通便利性的渴望,促使互联网产业与移动通信相结合,移动互联网产业在互联网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兴起。社会的需求和技术产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新兴的产业,又如一个新的台阶,人们踏上去,又产生了新的渴望。

这个渴望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过去可能是有意识的,未来可能是无意识的。与其说是渴望,倒不如说是诱惑。毒品产业,源于好奇心的诱惑,最终却演变成了欲罢不能,身不由己的渴望。

我们暂且把“产业”假设成横向的,而“链”假设成纵向的,产业链,便是一个多平面组成的立方体。每个平面是一个产业,而产业间的关系,将不同平面链接在一起,形成产业链。理想状态的产业链不是我们看到实体链条状,链条没有体现产业平面的宽广度。实际产业链的形态,也不是我们最容易想象的链条形状,而是每个产业的平面版图不同(平面内关系,比如:垄断型的产业,可能一个平面只有两大块和几个小碎块,充分竞争而且繁荣的产业是一堆小碎点,组成的松散关系平面)。平面的面积,在赋予不同含义下,也会有所不同,如果赋予理想价值,每个平面的面积应该是近似的。如果面积不相等,那么就会发生产业的扩张和萎缩。产业划分不是公司维度,一个公司可以跨产业布局(横向,纵向),所谓的多元化。比如LG,是个纵向产业布局的例子,生产机械零件,又生产压缩机、电机,还生产空调。还生产手机、家电,还生产牙膏等化学产品。中信,即做房地产又做银行还曾经作医药。

一个公司,只要有钱,进入一个产业容易,在新进入产业存活有难度,垄断一个产业难度更大,创造一个新的产业难上加难,创造一个产业链那简直牛逼大了。

谁最牛逼? 我国最牛逼,动不动就要创造一个产业链(这话可能说的有点过,可能是培育产业链,但在地方政府,跟创造没啥区别)。比如最近几年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链,都几乎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了。其实在建国初期计划经济年代,按计划所建设的产业链更是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国家的能力(先不提效果如何)。计划经济并不是一无是处,在建国初期的特殊岁月,其实也是源于一种国家需求,国家需求基于社会需求,只是被人为的进行了一定的扭曲(扭曲也不一定是故意的,而是没有理解透社会需求)。

Google算垄断一个产业还是创造一个产业呢? Google搜索业务,应该算在美国垄断了一个搜索产业。苹果是不是创造了智能手机产业?近似是,至少是智能手机行业大爆发的催化剂。苹果是不是创造了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呢?苹果自己思想,估计没有到这个高度,而主要从封闭开发产品和生产产品、运营产品的角度出发,而推动催生了苹果自己的一套产业链条,如手机芯片、触摸屏、手机应用、手机机壳、手机外围配件等,这个本属苹果自己的产业链条被山寨厂商充分利用,而发展壮大,加上Google开源Android的革命性推波助澜,让移动互联网相关产业链得到了极速发展和繁荣。

不知得出下面这个结论是否合适:“一个主体(可能是公司,也可能是政府,或某个机构)创造一个产业链,一定是在这个主体取得巨大成功基础上,才有可能,而未必一定达到的一个效果。”

如果这个结论成立,那么一些人,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份额上还只是牛之一毛的时候,就说要培育属于自己的产业链是不是为时太早呢?如果这个产品向上,向下又都十分开放,不需要上下游做任何改动,上下游产业基本上只是在影响自己,而自己对上下游毫无影响力,这时候说自己在培育上下游产业链,还不如说上下游产业链在培育自己。

开放和产业链的关系。微软开放造就了一个产业,诞生了微软的产业链。这个说法对么?开放只是一个条件,开放之前是易用。苹果的PC易用,但没有开放,始终集中在了他的小众市场上。但微软的Surface平板,却似乎很失败,即易用,也开放,为虾米失败呢?是因为微软Surface(+windows8)的开放和易用,并没有占到先机,Andriod和IOS平台上的应用已经极大丰富了,而且占据了市场巨大份额。应用开发商,没必要费心把力的再为一个小众市场的OS开发应用。这和Linux平台个人应用少是相关的,市场为王。缺少开发的队伍(即产业链),那么就缺少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机会,市场也就做不大了。

那么创造产业链的方法如何呢?这还要有个前提,那就是先创造能够获得收益的价值。无论产品也好,平台也罢,先要找到赢利模式,而且觉得创造产业链对赢利模式还大有益处的时候,产业链创造才有价值。政府的赢利模式很简单,就是为了拉到更多企业在当地注册,来增加税收。Goolge开放Andriod,最大益处是他的搜索引擎和相关应用,一下子占据了移动互联网的大量市场空间,当然在中国Andriod被改的面目全非,搜索引擎也把Google屏弃。关键要看在中国的Andriod是不是会有些信息自动发给Google,否则Google不是太亏了么。不过有另外一个间接的好处,基于中国Andriod平台开发的应用可以在美国的Andriod平台上面跑,从而让美国的Google收益。可能Google觉得这种间接收益不过瘾,所以在车载和智能穿戴Andriod上不允许别人有改动,这种做法可能反而又给了中国厂商以机会大改特改了。

阿里的电子商务平台,是个典型的产业链模式,生产厂商,B2B到卖家,卖家B2C到买家,买家C2B到金融平台,金融平台B2B到生产厂商(融资)。阿里的这种平台,不是什么技术导向了,而是商业模式导向。相比阿里,BAT中的腾讯和百度,产业链的牢固或完善程度就不是很足。腾讯有了用户,和应用开发商,而核心应用往往是腾讯自己开发,不是一个产业链架构,企业用户在腾讯主要是广告推广,这种广告推广很难成为企业的核心推广模式。百度有企业和用户,企业是利用百度搜索,现在商家也加入进来,增加了产业链规模,但稳固性还比较一般。企业还很难依赖百度存活下来。企业/卖家对阿里的依赖就很强,也导致阿里对自己产业链控制力度也很强,乃至出现淘宝围城这样的冲突。产业链的控制要靠诱饵(利益)做引子,然后剪羊毛的方式收获效益。淘宝围城事件是阿里剪刀下手太黑了,剪刀羊肉了,羊群当然要反抗一下了。

产品的产业链和商业平台的产业链运作模式基本是相通的,这跟古代打江山也类似,头领要有打下江山的综合能力,这是硬基础,然后利益是最终纽带和驱动力,才能把产业链聚合起来(也就是让更多的人来追随头领)。但并不是每个头领都想打江山,而是很多人小富即安(最多的人如此,这不是过错,而是每个人的选择不同而已),贪心不足。比如秦朝末期的项羽。当代的IBM。IBM有过硬的产品,也有打江山的资本,但他老人家太心黑了,要赚足利润。其实IBM如果把power平台早早的开放,薄利多销,不进行小型机、OS的绑定。Intel至今还估计在穿开裆裤了。只可惜现实并非如此,IBM也有产业链,但是个自己赚大头的产业链,占据了山头,但始终没想着江山。微软败给互联网,不是微软不想打江山,是微软的平台,没有互联网平台硬,微软虽然也积极的加入互联网行列,但始终没有完成互联网转型,所以微软的产业链一样在萎缩。


------------本期结束-----------------------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

下期预告:待定

最近感觉自己知识量对撰写新话题不够充分,需要充电,因此只能开始吃老本了,一些以前的文章看能发表而且不过时的摘一摘分享。

这个下期预告可能会失效,有工作太忙的原因,也有个人思考不成熟的原因。自己本来觉得至少需要再看几本书来辅助思考,现在有点等不及了,只能动笔。如果不能续写,中间笔者尽量穿插着写一些其他话题的微短文。供大家娱乐。

------------------------------------------------------------

征求插图合伙人:诚征负责插图的小伙伴作为并列作者。

--------------------------------------------------------------

关于《跨界杂谈》

这是一本正在边撰写,边连载的书,来自于延续《日子》《月子》《伺候月子》的灵感,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可能与个人工作、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是一本开阔视野与交流思想的书。通过连载,一方面看看读者是否感兴趣,另一方面,希望根据读者反馈进行不断的优化。甚至可以把读者的神回复,给出建议读者的名字纳入到书的章节中。通过互动不断完善。争取此书超过《月子》成为厕所必备神器。

相关微信公众号:雷震子、跨界杂谈

技术分享

关于雷震子:

《跨界杂谈》作者。对历史、人生、企业经营与发展、商业模式、心理学、IT等均感兴趣。人已奔四,事业无成,却牢骚满腹,想一吐为快,但不会像怨妇一样抱怨世事,而是希望和感兴趣的读者分享这四十年成长中的见闻与心得,希望对读者有所价值(至少能打发下无聊时光)。


阅读
举报
技术分享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跨界杂谈》理解产业链

标签: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cloud_architect/article/details/44944137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