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互联网到底对传统企业冲击有多大,在互联网冲击下,未来企业该变成啥样子。
从实际情况看,互联网对传统行业冲击最大的要数那些直接面对消费者(个人)的企业,如:餐饮、教育、银行、汽车、娱乐...等。但对B2B交易为主,即主要客户也是企业的企业,互联网的冲击要明显减弱很多,这是一个弧形的分层结构:
以上这个图是个举例的关系图,并未列出所有商业产品,实际情况要比这个复杂得多。在这个图中,最终由汽车、生活用品面向消费者。并非所有消费品产生的过程都经过这么多工序,比如食品,两道工序(企业层次)就到消费者那里了。
再重复一下未来的发展走向:在这个弧形图中,越靠上层的企业受互联网的冲击会越大,越靠下层的企业,互联网的冲击会小很多。(当然不是绝对,个别情景会有特例)。弧形的最上层边长更长,代表着,越向上层,企业的数量越多,越小(也不绝对),更趋向自由竞争;越向下层企业数量越少,垄断气息越浓。
“自由竞争”代表着企业会受到强大的改变压力,不改变就要被淘汰,这些企业互联网化的动力、压力都会很强。“垄断”代表着企业除了反垄断法的限制外,几乎没有什么外来的压力,利润丰厚,也会导致内部改变的动力不足。
说到此,互联网对传统企业冲击的层次应该基本清楚了,下面我们再尝试思考和讨论一下,互联网对每个层次(依旧按与消费者距离的那个弧形为基础)的冲击和影响,致使每个层级发生的改变(便可以构筑未来企业的样子)。
从已经发生的现实情况看,互联网最先冲击的是“消费品渠道类”企业。阿里、当当、Amazon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书籍”营销便是个很典型的例子,现在很多书店都关门了,这只是我们看到的表象,即渠道终端的关闭。以前还有很多书商,即渠道商,几乎早就消失殆尽了。终端都消失殆尽了,书商也就还没露出水面就消失了。现在出版社直接和互联网公司以及新华书店这样的大卖家直接打交道了。那么我现在要提出个问题:
假设15年前,互联网刚刚起步时,我们这些大忽悠,去见“书商”企业,和他们谈 互联网对书籍行业的冲击,以及书籍行业该如何互联网化以救赎的话,我们该怎么跟他们讲呢?如果真能穿越的话,而且我这人很实在的话,会穿越过去跟“书商”老大们语重心长的说:“大哥,关门吧,把公司卖了的钱,去北京三环边买几栋房子吧”。 什么让书商商业模式转型、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公司文化转型、调整人才机制、股权结构......这都是扯淡的。书籍行业的2012世界末日,能买到船票,且能最终登上船的都不是书籍行业的人。大家是不是看着都很合理呢?
在上面的弧形图中,第二层次的企业,是直接面向消费者这类第一类企业的供应商和服务商。第二层企业的变化,会严重的依赖第一层企业的变化。第一层企业的终极形态就变得很重要。那么我们假定,如果阿里、当当、亚马逊这种互联网模式可以在所有消费者第一层企业复制的话,那么第一层的终极模式是这样子的:
未来只会有两种类型:大B2C平台(阿里模式),大B2C企业(京东模式,7x11,物美,苏宁)。
小公司,只是名义上,或者法律意义上的独立实体,真正的把控方向盘的是大平台和大企业。
这个层次上小公司除了养了一批搬运工,和苦逼店主(当然也有少量幸福店主),只有马克思所说的阶级价值,和贡献价值,但几乎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和主导权,除非他们象马克思所说的革命;
第一层次大平台和大企业的体量会大于第二层次企业,能力会向第二层次(企业)延伸
最后一点,对第二层企业的分析非常重要。过去,越面向消费者的经济实体(企业)体量越小,比如:小卖部,小面馆,摊贩,都是个体户居多,第二层次企业反而是正规企业(几百、几千乃至上万的成实体组织结构),第一层企业他们基本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向第二层次延伸的能力。连锁机制产生第一层大企业的诞生,和互联网大平台的建设,让这个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第一层企业在插手甚至主导第二层企业的发展和变革。第二层企业的命运可以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样残酷的言语来表述。无论第一层企业是否将第二层企业吞并,但更加一体化的管理,是一个大趋势,而一体化管理的主体是第一层企业,而非第二层企业。第二层企业基本丧失了主动权,面向多家第一层企业供货的局面也在萎缩,除非来自第一层企业的需求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或者第二层企业能花大力气弹性满足多家第一层企业的需求。目前最实体的例子是: 物流行业。一部分物流公司,比如申通快递几乎完全在依赖阿里,而京东在自建强大的物流体系。物流公司的CEO更像第一层企业如阿里的一个部门领导,连自己的仓储和IT平台都要使用第一层公司的。在IT部分,比物流部分更加明显,从理论上看,IT应该不属于第一层次公司的主业,而目前互联网公司,无一例外的把IT部门作为核心部门,而且拥有几乎半数的IT技术人员,拥有全套软件自研能力。实际上,把第二层企业几乎完全吃掉了。说到此,未来第二层公司的命运是否清晰了呢?笔者觉得清晰了,不知读者清晰了没。简单的说,第二层公司,要么被第一层吃掉,要么成为第一层的附庸,几乎没有任何主导权,要严格按照第一层的意志进行变革和发展。
"唇亡齿寒", 第二层企业如果也“消失”了,第三层的企业该怎么办呢?写到这里,把特斯拉这个例子搬出来讲,再适合不过了。在弧形图里,我把第三层企业定义成了原材料加工企业。为何要说特斯拉呢?因为特斯拉把汽车的原材料进行了变革,钢铁不再是特斯拉的主要原料,而是变成了航空材料。那么,极端的想一下,如果整个汽车行业,都弃用钢铁的话,第三层企业会变成啥样子呢?钢铁产量会大幅消减,钢铁企业大量倒闭。而航空材料生产企业的春天来了。你能指望一个“钢铁厂”转型成“航空材料”生产基地么?似乎不能,但可以把钢铁厂趁着现在行情好卖了,改投资航空材料,豪赌山寨版特斯拉在中国遍地开花。钢铁产量出现萎靡,自然会直接冲击铁矿山的生产,那就是第四层次铁矿石企业会因此也出现萎靡的态势,而稀有金属矿企业则会更加红火。第三层,第四层企业可以用“此消彼涨”来形容,互联网公司对其的影响。第三、第四层的企业需要互联网转型吗?笔者觉得目前看不太需要,但需要关注自己的上游厂商遭受互联网冲击后,对自己产能和销量的影响。 因此,可以多采购些大数据分析的设备可能更好(这句是插播的软广告)。不需要互联网转型,就意味着不需要,至少不需要很捉急的进行组织变革等等。变化快了,跟人跑快了是一个道理,心脏、肺脏、腿关节、肌肉承受不了,就Over了。
企业和经济本身就是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和优化,互联网只是经济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阶段,我们大谈互联网,是因为,在当前阶段和当前时代,互联网是企业变革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而竞争和资源优化是发展的主线。找到这个主线,我们再看一下能否分析ICT行业。
我们继续采用极端的分析方式,极端思考,会让问题更简单,易懂。
为什么互联网公司研发软件自产软件,但研发服务器,却不生产服务器,苹果只设计不生产手机呢。是因为自我生产无法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生产环节的利润已经薄的不能再薄了,都被按上血汗工厂的头衔了。但互联网公司,正在跳过服务器生产环节,在打CPU的主意,因为Intel CPU太贵了(其实Intel CPU相对IBM打大型机CPU便宜不知多少倍,但互联网公司不满足于此)。比如百度,在研发并商用部署了ARM CPU服务器。这应该对Intel压力很大。除了CPU,互联网公司,还在研发网络产品,因为网络产品,特别是核心网络产品太贵了。。。。凡是利润有打压空间的地方,互联网公司(第一层公司)就会想方设法的去打压,直到又一个血汗工厂的诞生。前两天有篇博文翻译的新闻《亚马逊“月之暗面”》,说的很清楚。互联网公司,再能用机器的地方,都是不想用人的,不仅成本低,而且不会有血汗工厂的问题。(当然如果工厂都没有人了,人们没了消费能力,互联网公司也会没了市场,或者陷入恶性循环,即互联网公司继续压低利润,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不在这里展开。)。弧形第一层次的企业未来将拥有所有层次企业的发言权和主导权,甚至第一层次的企业,如果庞大到垄断程度的时候,对消费者就会一下子从亲密无间的用户体验为王的时代,演变到圈羊、剪羊毛毛的时代。Matrix电影成为现实,不是没有可能:人们喝着化学物质,做着虚无的梦,为机器军团(互联网公司最终是自己创造了机器,毁灭了互联网公司里本来存在的人)贡献自己的能量....
企业未来,要么变成互联网巨头(主导第一层的巨头企业),要么变身今天的富士康(大企业),要么变身互联网巨头的附庸(小富士康,即小企业)、要么消失。似乎就这四个命运。
-------------本期结束-----------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
征求插图合伙人:诚征负责插图的小伙伴作为并列作者。
--------------------------------------------------------------
关于《跨界杂谈》
这是一本正在边撰写,边连载的书,来自于延续《日子》《月子》《伺候月子》的灵感,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可能与个人工作、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是一本开阔视野与交流思想的书。通过连载,一方面看看读者是否感兴趣,另一方面,希望根据读者反馈进行不断的优化。甚至可以把读者的神回复,给出建议读者的名字纳入到书的章节中。通过互动不断完善。争取此书超过《月子》成为厕所必备神器。
相关微信公众号:雷震子、跨界杂谈
关于雷震子:
《跨界杂谈》作者。对历史、人生、企业经营与发展、商业模式、心理学、IT等均感兴趣。人已奔四,事业无成,却牢骚满腹,想一吐为快,但不会像怨妇一样抱怨世事,而是希望和感兴趣的读者分享这四十年成长中的见闻与心得,希望对读者有所价值(至少能打发下无聊时光)。
标签: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cloud_architect/article/details/45077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