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think straight系列读书笔记之《暗时间》

时间:2015-04-26 21:09:07      阅读:144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

一周一篇读书笔记,这是第零篇,为啥从零计数,你们懂的~
 
大二读了《暗时间》,这本书带我进入了心理学的大门,让我开始关注思维,专注,效率,认知,记忆等东西。两年之后重读这本书,依然收获很多。本书思维密度极高,因为它不是针对一个主题来写的,而是学习,认知心理学,思维三大主题都有涉及,除了第二部分中某些章节的例子稍多之外,全书几乎没有一句废话。我还剩下第三部分——“跟伯利亚学解题”没重读,打算下周直接读伯利亚的经典著作《How to solve it》来代替,这也是下次的主题。

首先,为什么人人都应该学点心理学?

相对于远古时期,人类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做出决定的思维成本越来越高,所以人类的思维中进化出各种各样的捷径(先验假设),每个捷径都是双刃剑。一方面降低了我们认知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捷径往往会导致谬误。大脑是我们最主要的工具,但这个工具却有着各种各样的弱点和陷阱,所以为了更有效的利用这个工具,更清晰的思考,我们需要借助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来帮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自己。

如何更有效的学习?

记忆:
在记忆的时候将更多的线索一并编码记忆比单纯的一条线索记忆,被回忆起来的概率更大。所以我们会听到这样的提倡: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理解更深刻。这是因为用自己的话复述常常触发自己知识体系中其他知识库,进而编码更多的记忆提取线索。就像我写这边读书笔记一样,用自己的话阐述作者的观点,也是加深了我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衡量学习某个知识的成本,不要用“投入时间”来衡量,实际的投入是时间与效率的乘积。效率从哪儿来?一是把当前学习的知识或者某种技能设为最高优先级,甚至除了学习工作之外,吃饭走路的时候也在想,让“CPU”尽可能满载。二是看书不要只凭借记忆,只有靠深入推理才能深入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思考时间,也就是“暗时间”
 
如何学以致用?
  1. 每隔一段时间回复以前学的东西。对我而言,我把学到的东西及时整理到为知笔记,然后每天抽空在移动设备上翻阅复习,并且把疑问及时记录下来。
  2. 经常与别人讨论,当面聊天当然最好,如果没有条件,在网络上讨论(比如知乎,果壳,豆瓣等社区)也是不错的。
  3. 整理笔记。我要求自己每周清理一次为知笔记,价值不大的笔记删除,内容类似的笔记合并,整理的同时也进一步思考和总结了一周学的知识。
  4. 写博客,真是百利无一害的好习惯!我给自己的博客定的标准是,网络上随手都能搜到的东西不写,只写经过自己总结提炼的东西。写博客可以养成严谨的习惯,也锻炼了书面表达能力。但更大的好处是,会收到读者的反馈,鼓励的回复会让自己更有动力,建议会让自己认识到不足进而改之。
学习密度与专注力:
首先,为什么要专注呢?因为切换任务的损耗比较大,就像系统一样,如果频繁的在任务之间切换会消耗大量的时间,相比之下,只做一件任务,就很少有损失。
为什么专注对效率影响这么大?一是专注于一件事能让表层意识全功率工作,这个是显示的效率。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它还能够使你的潜意识进入一种专注于这件事的状态,而这样即使表层意识因为种种原因不再思考这个问题了,但是潜意识层面仍然保留着其“惯性”,虽然表层意识被其他事情占用了,但是潜意识却将时间无形中利用起来了,这不是大大提高了效率吗?
我目前采取这样的办法来培养专注的能力:①番茄工作法,工具很简单,就是手机的闹铃。一个小时为一个番茄时间,这个时间之内不做其他杂事,比如不接听不重要的电话,不回复不重要的短信/微信,不登QQ,手机静音等一切措施来减少被打断的机会。②用todolist+手机自带的日历安排每天的行程,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软件会提醒我,如果用大脑记下的话,大脑会时不时蹦出个消息提醒我是不是该做什么了,是不是还有什么事儿忘了做啊,这样就会干扰我正在做的事情,放心的交给软件来提醒,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③工作之前减少信息输入源,比如一大早查看空间,微博,知乎等社交网络会在大脑中预存某些事件(隐藏进程),如果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可能在工作的时候更容易受到打扰。如果忍不住刷,最好把刷的时间放到午饭之后和晚饭之后的休息时间。这点我做的也不好,正在努力改正。还有更绝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写一个脚本让你无法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内访问让你分心的网站,如果有这样的软件或者脚本,欢迎您留言,我这儿附上您的名字以示感谢。

不错的学习习惯:

  1. 遇到不懂的问题,Google和Wiki。
  2. 看书挑剔,只读经典,看书之前先看下亚马逊或者豆瓣的评论。
  3. 做读书笔记,一是摘抄书中经典的句子,二是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逼着自己去思考。切记,获得多少并不取决于读了多少,而取决于思考了多少,多深。
  4. 多看思维类的书籍,因为他是跨学科的,帮助我们思考。
  5. 学习任何一项知识,必须问自己三个问题。①它的本质是什么?②它的第一原则是什么?③它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
  6. 学习与思考过程中常问自己的几个问题:①设想自己正在讲东西给别人听;②当遇到无法理解或解决的问题之后,最需要将原来的思维过程回顾一遍,最好用笔纸画一个思维草图,然后分析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
  7. 重要的事情要营造比较大的时间块来完成,比如读一本好书,尤其是思维密度比较大的书籍,切记切得太琐碎来阅读。但是思维密度比较小的好书,比如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也可以切成小块的时间来阅读,但是也不易太小,个人认为至少15分钟吧。
  8. 同时善于利用小块的时间,比如等待,乘车的时间。我一般用来背单词或者阅读pocket中的文章;
  9. 时不时抬起头来,审视一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问一问它有什么价值,是不是你真正需要的。你学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他们重要吗?你需要在这个时候学吗?你的时间就是你的资源,所以决定用来掌握哪些知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10. 区分好资料和坏资料。好资料从问题出发,重点介绍方法背后的理念,注重直观解释,而不是方法的技术细节。
  11. 学一个东西之前,首先在大脑中积累充分的“疑惑感”,在浏览解决办法之前,先使劲问问自己能想到什么方法,这样虽然学习一个东西的时间会增加,但是却锻炼了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如果时间不是特别紧迫,尽量自己先想解决方案。
  12. 有选择的读书,比如无意义的地方跳读或者略读(更多的方法参照《如何阅读一本书》个人觉得书中废话很多,嫌麻烦的直接读书评中列出的总结)。一般在阅读的时候这样切分内容:①问题是什么?②方案的什么?③例子是什么?这样的话在阅读的时候就能排除大量冗余的内容(有一部分作者为了显示自己博学,往往会添加大量冗余的阐释和例子)。

遇到问题为什么应该自己动手?

当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解决呢?可能我们想到把问题外包给别人,去论坛请教高手等等,把问题绕过去。这样话费最少的时间解决了问题,看起来貌似是最优解,但是我们计算收益的时候仅仅考虑是否解决了手头的问题吗?如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其他收益呢?之所以提倡自己去解决问题是因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并且每个问题都不是孤立的,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也能很快解决。如果每次都是问别人,那么意味着你永远都要靠别人的头脑获得答案。困难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难。

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

核心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是个性,背景,知识和经验的组合,不是单单一两方面。具体包括:①专业领域技能;②跨领域技能,比如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③学习能力,快速学习新的知识;④性格要素,比如专注,持之以恒,谦卑,自信等等;

重视知识结构(很有启发的一部分)

知识分为本质知识和非本质知识。本质知识是不变量,不妨成为“元知识”。本质知识是需要被需先掌握的,而非本质知识可以遇到的时候再去查。对于程序员来说,明白硬件知识体系,操作系统的一些重要的实现机制,一门语言的适用场景和不适用场景,支持的主要编程范式,主要语言特性,缺陷和陷阱等都是本质知识。除此之外,不管哪个专业,英语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是本质知识。这里列出的并不完备,关键在于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带着第三只眼敏锐的判断这个知识是否是不变量或者易变量,只需要提前掌握,还是用到的时候再翻手册查阅学习。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陷阱

问题:
我们太有可能由于知识局限性而对事物的看法产生无法消除的偏见。
解决方案:
有时候打破这种偏见的唯一途径就是开阔视野,多积累知识,以及和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讨论,以弥补个人知识的局限性导致的偏差。(这也是我很欠缺的一点)
 
问题:
只要我们的情绪大脑首先认定了一件事情,我们那点可怜的理性思维便很容易屈服于情绪大脑发下的命令——把事情往利于自己的方向解释。只要一件事情尚存在对自己有利的解释,我们的大脑便会毫不犹豫且掩耳盗铃地认为那就是唯一的解释。只要一种解释是对自己有利的,我们便不去推敲和反驳,再漏洞百出的事情看上去也不无可能,而且只要一种解释是可能的,我们就认为其是一定的。
当人们为一件事付出了金钱,社会关系,很多很多之后,这些既有付出便会对他们的思维产生越来越强大的影响(经济学中“沉没成本”便是如此),我们的思维被迫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
解决方案:
总是理性的思考,反省自己的判断,能换立场去看问题,那么这样的思维习惯也会越来越强大。
 
问题:
警惕“自利归因”,自利归因就是把一件事发生时的原因归结为对自己有利的那种情况。用大白话说就是不能给自己难堪,不能让自己下不来台。功劳都给自己占,责任都给别人担。“自利归因”还有一个表现形式,叫做“注意力等于事实”,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观念都会对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起到一个过滤作用,过滤一切所见之物,扭曲他们以使他们符合我们的主观意识。
解决方案:
就是别给自己找理由,承认自己的不足。

think straight系列读书笔记之《暗时间》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technology-life/p/4458300.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