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转载 IO、文件、NIO【草案四】

时间:2015-05-01 21:14:41      阅读:129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

本章目录:
1.IO类相关内容
2.文件和目录
3.文件高级操作
  NIO详解【1】——缓冲区(Buffer)【深入理解,总结自《Java-NIO》】:
  【*:下边的Buffer又指代抽象的缓冲区结构模型,同样代表Java语言里面的Buffer类的实例,这里不区分二者的概念了。】
  Buffer类基本概念:
  一般而言,Buffer的数据结构是一个保存了原始数据的数组,在Java语言里面封装成为一个带引用的对象。Buffer一般称为缓冲区,该缓冲区的优点在于它虽然是一个简单数组,但是它封装了很多数据常量以及单个对象的相关属性。针对Buffer而言主要有四个主要的属性:
  • 容量(Capacity):容量描述了这个缓冲区最多能够存放多少,也是Buffer的最大存储元素量,这个值是在创建Buffer的时候指定的,而且不可以更改
  • 限制(Limit):不能够进行读写的缓冲区的第一个元素,换句话说就是这个Buffer里面的活动元素数量
  • 位置(Position):下一个需要进行读写的元素的索引,当Buffer缓冲区调用相对get()和set()方法的时候会自动更新Position的值
  • 标记(Mark):一个可记忆的Position位置的值,当调用mark()方法的时候会执行mark = position,一旦调用reset()的时候就执行position = mark,和Position有点不一样,除非进行设置,否则Mark值是不存在的。
  按照上边的对应关系可以知道:
0 <= mark <= position <= limit <= capacity
  这几个关系可以用下图进行描述:
技术分享
  [1]Buffer的基本操作:
  Buffer管理(Accessing):
  一般情况下Buffer可以管理很多元素,但是在程序开发过程中我们只需要关注里面的活跃元素,如上图小于limit位置的这些元素,因为这些元素是真正在IO读写过程需要的。当Buffer类调用了put()方法的时候,就在原来的Buffer中插入了某个元素,而调用了get()方法过后就调用该位置的活跃元素,取出来进行读取,而Buffer的get和put方法一直很神秘,因为它存在一个相对和绝对的概念:
  在相对版本put和get中,Buffer本身不使用index作为参数,当相对方法调用的时候,直接使用position作为基点,然后运算调用结果返回,在相对操作的时候,如果position的值过大就有可能抛出异常信息;同样的相对版本的put方法调用的时候当调用元素超越了limit的限制的时候也会抛出BufferOverflowException的异常,一般情况为:position > limit。
  在绝对版本put和get中,Buffer的position却不会收到影响,直接使用index进行调用,如果index越界的时候直接抛出Java里面常见的越界异常:java.lang.IndexOutOfBoundException。
  针对get和put方法的两种版本的理解可以查阅API看看方法get的定义【这里查看的是Buffer类的子类ByteBuffer的API】:
public abstract byte get() throws BufferUnderflowException
public ByteBuffer get(byte[] dst) throws BufferUnderflowException
public ByteBuffer get(byte[] dst,int offset,int length) throws BufferUnderflowException,IndexOutOfBoundException
public abstract byte get(int index) throws IndexOutOfBoundException
  【*:从上边的API详解里面可以知道,Buffer本身支持的两种方式的访问是有原因的,因为Buffer本身的设计目的是为了使得数据能够更加高效地传输,同样能够在某一个时刻移动某些数据。当使用一个数组作为参数的时候,整个Buffer里面的 position位置放置了一个记录用的游标,该游标不断地在上一次操作完结的基础上进行移动来完成Buffer本身的数据的读取,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提供一个length参数,使用该参数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越界操作的发生。如果请求的数据没有办法进行传输,当读取的时候没有任何数据能够读取的时候,这个缓冲区状态就不能更改了,同时这个时候就会抛出BufferUnderflowException的异常,所以在向缓冲区请求的时候使用数组结构存储时,如果没有指定length参数,系统会默认为填充整个数组的长度,这种情况和上边IO部分的缓冲区的设置方法类似。也就是说当编程过程需要将一个Buffer数据拷贝到某个数组的时候(这里可以指代字节数组),需要显示指定拷贝的长度,否则该数组会填充到满,而且一旦当满足异常条件:即limit和position不匹配的时候,就会抛异常。】
  [2]Buffer填充(Filling):
  先看一段填充ByteBuffer的代码:
buffer.put((byte)‘H‘).put((byte)‘e‘).put((byte)‘l‘).put((byte)‘l‘).put((byte)‘o‘);
  当这些字符传入的时候都是以ASCII值存储的,上述操作的存储步骤图如下:
技术分享
  这里需要留意一点就是填充的时候需要进行强制转换,因为Java里面所有的字符格式都是16bit的Unicode格式,而上边代码里面填充的时候使用的参数是字符的,如果不进行强制转换会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ASCII码表示字符的时候使用的是8位数据,而Unicode方式保存字符本身和ASCII保存有很大的区别,为了不出现乱码保证存储到缓冲区字符的正确性,一定记住需要进行强制换转,转换成为对应的字节方式保存。再继续针对该Buffer进行填充操作:
buffer.put(0,(byte)‘M‘).put((byte)‘w‘);
  第一个方法使用了绝对的方式使用index参数替换了缓冲区中的第一个字节,而第二个使用了相对版本的put方法,所以最终形成的Buffer存储结构图为:
技术分享
  从上边两个操作可以知道,Buffer类在填充该Buffer的时候使用相对方法和绝对方法有很大的区别,上图可以看到原来存入的“Hello”现在变成了“Mellow”,这就是Buffer填充操作的一个缩略图。
  [3]Buffer的反转(Flipping)
  当我们在编程过程中填充了一个Buffer过后,就会对该Buffer进行消耗(Draining)操作,一般是将该Buffer传入一个通道(Channel)内然后输出。但是在Buffer传入到通道中过后,通道会调用get()方法来获取Buffer里面数据,但是Buffer传入的时候是按照顺序传入到通道里面的,如上边的结构可以知道,本身存储的数据可能为“Mellow”,但是当通道读取Buffer里面的内容的时候,有可能取到不正确的数据,原因在于通道读取Buffer里面的数据的时候标记是从右边开始的,这样读取的数据如果从position开始就会有问题【*:当然不排除有这样一种情况缓冲区提供了读取策略是双向的,那么这样读取出来的所有的字符就有可能是反向的】。其实这点概念很容易理解,因为Buffer读取过后会按照顺序读入到通道(Channel)中,而通道获取数据的时候会从最右边的position位置开始,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如果需要正确读取里面的内容就需要对Buffer进行反转操作,该操作的手动代码如下:
buffer.limit(buffer.position()).position(0);
  但是因为Java中Buffer类的API提供了类似的操作,只需要下边的方法就可以了:
buffer.flip();
  经过flip操作过后,其存储结构就会发生相对应的变化:
技术分享
    【这个地方仔细想想,经过了Flip操作过后,从逻辑意义上讲,确实Buffer被反转了,因为这个时候通道类(Channel)读取Buffer的时候会从position地方继续读取,不会出现读取异常的情况。与其说是“反转”,不如说是“重置”,只是这里的“重置”不会清空缓冲区里面的数据,仅仅是将缓冲区的limit属性和position属性进行重设,和真正调用reset方法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的,至于这里Flip翻译称为“反转”我不做说明,只要读者能够理解上边的步骤而且知道这是一次Flip操作就可以了,这里正确理解的是“重置position”】我们在编程中也经常看见rewind()方法,该方法和flip()类似,但是该方法不会影响到limit的变化,它仅仅会将position设置为0,所以可以直接使用rewind方法进行“重新读取”。还需要说明一点是如果进行了两次flip()操作的话,第二次操作会同时将position和limit设置为0,这样的话如果再进行基于缓冲区的相对读取过程就会BufferOverflowException。
 
  [4]Buffer的“消费”(Draining):
  当一个Buffer缓冲区填满数据过后,应用程序就会将该缓冲区送入一个通道内进行“消费”,这种“消费”操作实际上使用通道来读取Buffer里面存储的数据,如果需要读取任何一个位置上的元素,则需要先flip操作才能够顺利接受到该Buffer里面的元素数据,也就是说在Channel通道调用get()方法之前先调用flip()方法,【*:这里这种方式的调用是相对调用过程,从参数可以知道,这里的get()是相对方法的常用调用方式】在通道“消费”Buffer的过程中,有可能会使得position达到limit,不过Buffer类有一个判断方法hasRemaining(),该方法会告诉程序position是否达到了limit,因为position一旦超越了limit过后会抛出BufferOverflowException异常,所以最好在迭代读取Buffer里面的内容的时候进行判断,同时Buffer类还提供了一个remaining()方法返回目前的limit的值。
  *:Buffer并不是线程安全的,如果需要多线程操作一个Buffer,需要自己定义同步来操作Buffer,提供一个相关例子:
  ——[$]Fill和Drain两个方法代码例子——
package org.susan.java.io;
 
import java.nio.CharBuffer;
 
public class BufferFillDrain {
    private static int index = 0;
    private static String[] strings = {
        "A random string value",
        "The product of an infinite number of monkeys",
        "Hey hey we‘re the Monkees",
        "Opening act for the Monkees: Jimi Hendrix",
        "‘Scuse me while I kiss this fly‘",
        "Help Me! Help Me!"
    };
    private static void drainBuffer(CharBuffer buffer){
        while(buffer.hasRemaining()){
            System.out.print(buffer.get());
        }
        System.out.println();
    }
    private static boolean fillBuffer(CharBuffer buffer){
        if( index >= strings.length) return false;
            String string = strings[index++];
        for( int i = 0; i < string.length(); i++ )
            buffer.put(string.charAt(i));
        return tru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CharBuffer buffer = CharBuffer.allocate(100);
        while(fillBuffer(buffer)){
            buffer.flip();
            drainBuffer(buffer);
            buffer.clear();
        }
    }
}
  该方法的输出如下:
A random string value
The product of an infinite number of monkeys
Hey hey we‘re the Monkees
Opening act for the Monkees: Jimi Hendrix
‘Scuse me while I kiss this fly‘
Help Me! Help Me!
  【*:这段输出其实看不出来什么问题,但是NIO的效率明显胜过IO,这个是可以通过一些测试的例子来证明的。】
  当一个Buffer进行了Fill和Drain操作过后,如果需要重新使用该Buffer,就可以使用reset()方法,这里reset()就是清空数据并且重置该Buffer,对比上边的Flip()操作的“重置position”就很容易理解Buffer的使用过程了。这里列举了很多方法,防止混淆摘录Java API里面的Buffer抽象类的所有方法列表,这是抽象类Buffer里面的所有方法列表,上边介绍的方法若没有在此出现则就应该在它的子类中:
public abstract Object array():返回底层缓冲区的实现数组
public abstract int arrayOffset():返回该缓冲区底层实现数组的偏移量
public int capacity():返回该缓冲区的容量
public Buffer clear():清除该缓冲区
public Buffer flip():反转此缓冲区
public abstract boolean hasArray():判断该缓冲区是否有可访问的底层实现数组
public abstract boolean hasRemaining():判断该缓冲区在当前位置和限制之间是否有元素
public abstract boolean isDirect():判断该缓冲区是否为直接缓冲区
public abstract boolean isReadOnly():判断该缓冲区是否为只读缓冲区
public int limit():返回该缓冲区的限制
public Buffer limit(int newLimit):设置此缓冲区的限制
public Buffer mark():在此缓冲区的位置设置标记
public int position():返回此缓冲区的位置
public Buffer position(int newPosition):设置此缓冲区的位置
public int remaining():返回当前位置与限制之间的元素数
public Buffer reset():将此缓冲区的位置重置为以前标记的位置
public Buffer rewind():重绕此缓冲区
  [5]Buffer的压缩(Compacting):
  很多时候,应用程序有可能只需要从缓冲区中读取某一部分内容而不需要读取所有,而有时候又需要从原来的位置重新填充,为了能够进行这样的操作,那些不需要读取的数据要从缓冲区中清除掉,这样才能使得第一个读取到的元素的索引变成0,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使用compact()操作来完成,这个方法从上边Buffer类的列表中可以知道并不包含该方法,但是每个Buffer子类实现里面都包含了这个方法,使用该方法进行所需要的读取比使用get()更加高效,但是这种情况只在于读取部分缓冲区内的内容。这里分析一个简单的例子:
技术分享
  当上边这样的情况使用了buffer.compact()操作后,情况会演变成下边这种样子:
技术分享
  【*:仔细分析上边的内容,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上边这一段将可以读取到的“llow”拷贝到了索引0-3的位置,而4和5成为了不可读的部分,但是继续移动position仍然可以读取到但是它们这些元素已经“死亡”了,当调用put()方法的时候,它们就会被覆盖掉,而且limit设置到了容量位置,则该Buffer就可以重新被完全填充。当Buffer调用了compact方法过后将会放弃已经消费过的元素,而且使得该Buffer可以重新填充,这种方式类似一个先进先出的队列(FIFO),可以这样理解,compact()方法将position和limit之间的数据复制到开始位置,从而为后续的put()/read()让出空间,position的值设置为要赋值的数组的长度,limit值为容量,这里摘录一段网上讲解的compact方法的使用场景:如果有一个缓冲区需要写数据,write()方法的非阻塞调用只会写出其能够发送的数据而不会阻塞等待所有的数据都发送完成,因此write()方法不一定会将缓冲区中所有的元素都发出去,又假设现在需要调用read()方法,在缓冲区中没有发送的数据后面读入新数据,处理方法就是设置position = limit 和 limit = capacity,当然在读入新数据后,再次调用write()方法前还需要将这些值还原,这样做就会使得缓冲区最终耗尽,这就是该方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6]Buffer的标记(Marking):
  标记方法mark()使得该Buffer能够记住某个位置并且让position在返回的时候不用返回初始索引0而直接返回标记处进行操作,若mark没有定义,调用reset()方法将会抛出InvalidMarkException的异常,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混淆reset()方法和clear()方法,clear()方法单纯清空该Buffer里面的元素,而reset()方法在清空基础上还会重新设置一个Buffer的四个对应的属性,其实Marking很好理解,提供一段代码和对应的图示:
buffer.position(2).mark().position(4);
技术分享
当上边的buffer调用了方法reset过后:
技术分享
  如上边所讲,position最终回到了mark处而不是索引为0的位置
  [7]Buffer的比较(Comparing):
  在很多场景,有必要针对两个缓冲区进行比较操作,所有的Buffer都提供了equals()方法用来比较两个Buffer,而且提供了compareTo()方法进行比较。既然是两个Buffer进行比较,它们的比较条件为:
  • 两个对象应该是同类型的,Buffer包含了不同的数据类型就绝对不可能相等
  • 两个Buffer对象position到limit之间的元素数量(remaining返回值)相同,两个Buffer的容量可以不一样,而且两个Buffer的索引位置也可以不一样,但是Buffer的remaining(从position到limit)方法返回值必须是相同的
  • 从remaining段的出示位置到结束位置里面的每一个元素都必须相同
  两个相同Buffer图示为(equals()返回true):
技术分享
  两个不相同的Buffer图示为(equals()返回为false):
技术分享
  最后针对Buffer简单总结一下,ByteBuffer里面的Big-Endian和Little-Endian已经在《Java内存模型》章节介绍了这里不重复。
  iv.NIO详解【2】——通道(Channels):
  Java NIO的API引入了一种称为通道的新型原始输入/输出提取方法,通道表示到实体(如硬件设备、文件、网络套接字或者可以执行一个或多个独特的诸如读或写之类输入/输出操作的程序组件)的开放连接。正如在java.nio.channels.Channel接口中指定的,通道可以处于打开或关闭状态,并且它们既是可异步关闭的,又是可中断的。操作的一个线程可以被阻止,而另一个线程能够关闭通道,这是通道的一个突出特点,当通道关闭时,被阻止的线程用一个异常激活,表明通道被关闭。有几个接口对通道接口进行扩张,每个接口指定一个新的输入/输出操作,一下是这些接口相关信息:
  • ReadableByteChannel接口指定一个将字节从通道读入缓冲区的read()方法
  • WritableByteChannel接口指定一个将字节从通道写入缓冲区的write()方法
  • ScatteringByteChannelGatheringByteChannel接口分别扩展ReadableByteChannelWritableByteChannel接口,采用缓冲区序列而非一个单独缓冲区增加read()和write()方法
  FileChannel类支持从连接到文件的通道读取字节或向其写入字节,以及查询和修改当前的文件位置及将文件调整为指定大小等常见操作。它定义了在整个文件或具体文件区域上获取锁定的方法;这些方法返回FileLock类的实例。最后,它定义了对要写入到存储设备的文件进行强行更新的方法、在文件和其他通道之间高效传输字节的方法,以及将文件区域直接映射到内存中的方法。你可以配置通道进行阻塞或非阻塞操作。在阻塞方式下调用读、写或其他操作时,直到操作完成才能返回。例如,在缓慢的套接字上进行大型写操作可能要用很长时间。在非阻塞模式下,在缓慢的套接字上写入大型缓冲器只是排列数据(可能在一个操作系统缓冲器,或在网卡上的缓冲器中)并立即返回。线程可能转向其他任务,而由操作系统的输入/输出管理器完成工作。从文件通道中移出,可将我们带到读出及写入套接字的连接通道。你还能够以阻塞或非阻塞方式应用这些通道。在阻塞方式下,它们视客户或服务器而替代连接或接受调用。在非阻塞方式下,就没有对应项。
  通道和操作系统的底层I/O Service直接连通,而通过Channel可以连接到操作系统里面的实体,比如下图中的文件系统和网络设备:
技术分享
  通道是java.nio的核心组件,这里先整体透视一下它的所有Channel相关接口的结构:
[I]java.nio.channels.Channel(1.4)
|—[I]java.nio.channels.InterruptibleChannel(1.4)
|—[I]java.nio.channels.ReadableByteChannel(1.4)
  |—[I]java.nio.channels.ByteChannel(1.4)
  |—[I]java.nio.channels.ScatteringByteChannel(1.4)
|—[I]java.nio.channels.WritableByteChannel(1.4)
  |—[I]java.nio.channels.GatheringByteChannel(1.4)
  |—[I]java.nio.channels.ByteChannel(1.4) 
  【*:ByteChannel是多继承通道接口,它同时继承了两个接口】
  Channel接口:
  该通道为所有通道接口的父接口,用于IO操作的连接用,通道表示到实体、如硬件设备、文件、网络套接字或可以执行一个或多个不同IO操作的程序组件开放的连接。通道可处于打开或关闭状态,创建通道时它处于打开状态,一旦将其关闭,则保持关闭状态。一旦关闭了某个通道,视图调用IO操作的时候就会导致ClosedChannelException抛出;
  InterruptibleChannel接口:
  可被异步关闭和中断的通道,实现此接口的通道是可异步关闭的;如果某个线程阻塞于可中断通道上的IO操作,则另一个线程可调用该通道的close()方法,这将导致已阻塞线程接收到AsynchronousCloseException;实现此接口的通道也是可中断的:如果某个线程阻塞于可中断通道上的IO操作中,则另一个线程可调用该阻塞线程的interrupt方法,这将导致该通道被关闭,已阻塞线程接收到ClosedByInterruptException,并且设置已阻塞线程的中断状态。如果已设置某个线程的中断状态并且它在通道上调用某个阻塞的IO操作,则该通道将关闭并且该线程立即接收到ClosedByInterruptException,并仍然设置其中断状态;当且仅当某个通道实现此接口时,该通道才支持异步关闭和中断。如有必要,可在运行时通过instanceof操作符进行测试。
  ReadableByteChannel接口:
  在任意给定时刻,一个可读取通道上只能进行一个读取操作。如果某个线程在通道上发起读取操作,那么在第一个操作完成之前,将阻塞其他所有试图发起另一个读取操作的线程。其他种类的 I/O 操作是否继续与读取操作并发执行取决于该通道的类型。
  WritableByteChannel接口:
  在任意给定时刻,一个可写入通道上只能进行一个写入操作。如果某个线程在通道上发起写入操作,那么在第一个操作完成之前,将阻塞其他所有试图发起另一个写入操作的线程。其他种类的 I/O 操作是否继续与写入操作并发执行则取决于该通道的类型。
  ScatteringByteChannel接口:
  分散读取操作可在单个调用中将一个字节序列读入一个或多个给定的缓冲区序列。分散读取通常在实现网络协议或文件格式时很有用,例如将数据分组放入段中(这些段由一个或多个长度固定的头,后跟长度可变的正文组成)。在 GatheringByteChannel 接口中定义了类似的集中写入操作。
  GatheringByteChannel接口:
  集中写入操作可在单个调用中写入来自一个或多个给定缓冲区序列的字节序列。集中写入通常在实现网络协议或文件格式时很有用,例如将数据分组放入段中(这些段由一个或多个长度固定的头,后跟长度可变的正文组成)。在 ScatteringByteChannel 接口中定义了类似的分散读取操作。
  ByteChannel接口:
  可读取和写入字节的信道。此接口只是统一了 ReadableByteChannel 和 WritableByteChannel;它没有指定任何新操作
  [1]Scatter/Gather分散/集中通道
  Java NIO读写通道系统里面提供了一个比较高效的文件读写模型,这种模型称为:集中/分散通道模型,也就是该章节讲到的Scatter和Gather模型。这个概念很强大,但是理解起来应该不难,它提供了多个缓冲区(Buffer)来执行读写操作,当应用程序在进行写操作或者读操作的时候,数据会从许多个缓冲区集中起来发送到该通道里面,这些缓冲区可以有不同的容量,这种读写方式也可以称为数据的分流读写,让后最终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些数据组合到一起进行集中读写。【*:可以思考这样问题,这种模型下可能最需要考虑的是数据读写的完整性,因为所有的数据都是按照字节进行读写,一旦拆分然后再组合有可能会出现错误,但是该模型虽然提供了很多缓冲区,但是这些缓冲区都是有序的,这种模型在Java NIO里面使用ScatteringByteChannelGatheringByteChannel的设计来完成。】其实很多操作系统都使用了该模型进行读写的操作,而且仔细思考这两个通道必定是直接操作ByteBuffer也就是字节缓冲区,使用这个类可以完成更加高效的读写,并借助操作系统的优势去提高读写效率。
  下图描述了组合写数据:Gather方式,数据写入到每一个缓冲区里面,这些缓冲区被保存该数据的数组引用,并且是每一个缓冲区都可以被引用到,然后按照流的方式进行分散写入
技术分享
  接下来演示分散读取这些写入数据,数据到达了通道过后就被该通道读取分散在不同的Buffer缓冲区里面的数据:
技术分享
  【*:针对这两个类谈谈个人的思考心得,分散聚合读写操作使得所有的数据可以分流进行读写,并且不同的缓冲区里面在读写过程中可以同时进行,类似并发读写的操作,当然这里的并发是指代Buffer相互之间互不影响的过程,Java NIO里面的这种通道结构使得数据的读写可以更加高效。至于如何分发数据到每一个缓冲区以及如何从缓冲区里面将数据组合过后使得数据的完整性得到保障不属于我们在开发过程去关心的内容,由Java的两个通道类来完成。】
  ——[$]提供一个集中写入例子——
package org.susan.java.io;
 
import java.io.FileOutputStream;
import java.nio.ByteBuffer;
import java.nio.channels.GatheringByteChannel;
import java.util.Linked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java.util.Random;
 
public class ScatterGatherMain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DEMOGRAPHIC = "D:/work/blahblah.tx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int reps = 10;
        if( args.length > 0){
            reps = Integer.parseInt(args[0]);
        }
        FileOutputStream fos = new FileOutputStream(DEMOGRAPHIC);
        GatheringByteChannel gatherChannel = fos.getChannel();
        ByteBuffer[] bs = utterBS(reps);
        while(gatherChannel.write(bs) > 0){}
        System.out.println("Mindshare paradigms synergized to " + DEMOGRAPHIC);
        fos.close();
    }
    private static String[] col1 = {
        "Aggregate", "Enable","Leverage",
        "Facilitate","Synergize","Repurpose",
        "Strategize","Reinvent","Harness"
    };
    private static String[] col2 = {
        "Cross-platform","best-of-bread","frictionless",
        "ubiquitous","extensible","compelling",
        "mission-critical","collaborative","integrated"
    };
    private static String[] col3 ={
        "methodologies","infomediaries","platforms",
        "schemas","mindshare","paradigms",
        "functionalities","web services","infrastructures"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newLine = System.getProperty("line.separator");
    private static ByteBuffer[] utterBS(int howMany) throws Exception{
        List<ByteBuffer> list = new LinkedList<ByteBuffer>();
        for( int i = 0; i < howMany; i++ ){
            list.add(pickRandom(col1, " "));
            list.add(pickRandom(col2, " "));
            list.add(pickRandom(col3, newLine));
        }
        ByteBuffer[] buffers = new ByteBuffer[list.size()];
        list.toArray(buffers);
        return (buffers);
    }
    private static Random rand = new Random();
    private static ByteBuffer pickRandom(String[] strings,String suffix) throws Exception{
        String string = strings[rand.nextInt(strings.length)];
        int total = string.length() + suffix.length();
        ByteBuffer 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total);
        buffer.put(string.getBytes("US-ASCII"));
        buffer.put(suffix.getBytes("US-ASCII"));
        buffer.flip();
        return (buffer);
    }
}
  该程序执行过后可以看到控制台输出为:
Mindshare paradigms synergized to D:/work/blahblah.txt
  而txt文本里面有了下边的内容:
Aggregate Cross-platform mindshare
Synergize best-of-bread schemas
Repurpose mission-critical infrastructures
Harness best-of-bread infomediaries
Enable ubiquitous infomediaries
Leverage integrated functionalities
Harness extensible infomediaries
Enable integrated mindshare
Facilitate mission-critical mindshare
Leverage extensible schemas
  集中分散读写的方式为DMA设计中常用的,这里简单介绍一下DMA:
  DMA的英文拼写是“Direct Memory Access”,汉语的意思就是直接内存访问,是一种不经过CPU而直接从内存存取数据的数据交换模式。PIO模式下硬盘和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是由CPU来控制的;而在DMA模式下,CPU只须向DMA控制器下达指令,让DMA控制器来处理数据的传送,数据传送完毕再把信息反馈给CPU,这样就很大程度上减轻了CPU资源占有率。DMA模式与PIO模式的区别就在于,DMA模式不过分依赖CPU,可以大大节省系统资源,二者在传输速度上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DMA模式又可以分为Single-Word DMA(单字节DMA)和Multi-Word DMA(多字节DMA)两种,其中所能达到的最大传输速率也只有16.6MB/s。DMA 传送方式的优先级高于程序中断,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CPU的干扰程度不同。中断请求不但使CPU停下来,而且要CPU执行中断服务程序为中断请求服务,这个请求包括了对断点和现场的处理以及CPU与外设的传送,所以CPU付出了很多的代价;DMA请求仅仅使CPU暂停一下,不需要对断点和现场的处理,并且是由DMA控制外设与主存之间的数据传送,无需CPU的干预,DMA只是借用了一点CPU的时间而已。还有一个区别就是,CPU对这两个请求的响应时间不同,对中断请求一般都在执行完一条指令的时钟周期末尾响应,而对DMA的请求,由于考虑它得高效性,CPU在每条指令执行的各个阶段之中都可以让给DMA使用,是立即响应。DMA主要由硬件来实现,此时高速外设和内存之间进行数据交换不通过CPU的控制,而是利用系统总线。DMA方式是I/O系统与主机交换数据的主要方式之一,另外还有程序查询方式和中断方式。
  [2]文件通道(FileChannel)
  上边讨论了Java NIO提供了一种新型读写模型,本小节主要讨论常用的文件读写,如何使用Java NIO来进行文件读写,和Gather/Scatter两种管道一样,虽然FileChannel针对的是普通的文件读写,但是它的效率和集中/分散模式的的读写效率差不多高效,换句话说,它依然使用了一种比较规范的方式以字节为单位来进行文件读写。文件通道(FileChannel)在读写数据的时候主要使用了阻塞模式,它不能支持非阻塞模式的读写,而且FileChannel的对象是不能够直接实例化的,他的实例只能通过getChannel()从一个打开的文件对象上边读取(RandomAccessFile、FileInputStream、FileOutputStream),并且通过调用getChannel()方法返回一个Channel对象去连接同一个文件,也就是针对同一个文件进行读写操作。一般情况下,FileChannel尽可能使用本地IO服务,而FileChannel本身是抽象的,使用getChannel()返回的是实现了该类里面方法的子类,而这些实现大部分使用的已经不是Java代码,而是本地C代码。FileChannel的读写是线程安全的,当多个文件通道在操作同一个文件的时候很难引起一些读写问题,并且FileChannel可以支持多线程操作;和其他读写相关的类一样,FileChannel本身是针对JVM里面的一种抽象描述,所以该通道操作的文件仅仅只能在一个Java进程里面访问,而不能提供给其他的非Java进程来操作。
  文件访问控制:
  FileChannel通道类针对操作系统的一些文件读写本地代码是一对一的,该抽象类里面的每一个方法,在操作系统底层都有对应的指令集,有可能名称不一样,但是功能基本是一致的。FileChannel和Buffer有一个概念类似就是position,它记录了这个文件即将写入或者读取数据的游标位置,因为这样的关系,FileChannel可以使用内存映射类通过ByteBuffer的API来访问某些文件。
  文件泄漏:
  文件泄漏是指操作系统本身分配给文件的磁盘空间小于文件本身大小而造成的一种溢出,类似内存泄漏的概念。
  ——[$]提供一个文件泄漏的例子——
package org.susan.java.io;
 
import java.io.File;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io.RandomAccessFile;
import java.nio.ByteBuffer;
import java.nio.channels.FileChannel;
 
public class FileHo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File temp = File.createTempFile("holy", null);
        RandomAccessFile file = new RandomAccessFile(temp,"rw");
        FileChannel channel = file.getChannel();
        ByteBuffer 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Direct(100);
        putData(0, buffer, channel);
        putData(5000000, buffer, channel);
        putData(50000, buffer, channel);
        System.out.println("Wrote temp file ‘" + temp.getPath() + "‘,size = " + channel.size());
        channel.close();
        file.close();
    }
    private static void putData(int position,ByteBuffer buffer,FileChannel fileChannel) throws IOException{
        String string = "*<-- location " + position;
        buffer.clear();
        buffer.put(string.getBytes("US-ASCII"));
        buffer.flip();
        fileChannel.position(position);
        fileChannel.write(buffer);
    }
}
  该文件运行的过程可以知道:
技术分享
  如果文件是顺序读取,那么泄漏有可能直接发生,就使用0来填充但是并不会占磁盘空间,但是当一个进程读取该文件的时候,读到500021个字节的时候有可能数据全部是0,而且当你的数据越大的时候这种文件泄漏的情况可能更加严重。
  关于文件锁:
  文件锁的出现解决了很多Java应用程序和非Java程序之间共享文件数据的问题,在以前的JDK版本中,没有文件锁机制使得Java应用程序和其他非Java进程程序之间不能够针对同一个文件共享数据,有可能造成很多问题,JDK1.4里面有了FileChannel,它的锁机制使得文件能够针对很多非Java应用程序以及其他Java应用程序可见【可见的概念可以参考《Java内存模型》章节】。但是Java里面的文件锁机制主要是基于共享锁模型,在不支持共享锁模型的操作系统上,文件锁本身也起不了作用,JDK1.4使用文件通道读写方式可以向一些文件发送锁请求,但是和前边介绍的内存的锁一样的道理,等待响应过程也是编程过程中造成程序性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的操作系统、不同的文件系统本身支持不同的锁模型,使用Java的文件锁可以使得应用程序更好针对异构平台管理、操作这些锁模型来完成文件的读写操作,FileChannel的锁模型主要针对的是每一个文件,并不是每一个线程和每一个读写通道,也就是以文件为中心进行共享以及独占,也就是文件锁本身并不适合于同一个JVM的不同线程之间。
  【*:文件锁主要和文件联系,并不是通道和线程,也就是使用文件锁的最终目的是和外联进程进行配合执行,而不是在同一个JVM的线程之间。】
  这里看看FileChannel里面关于文件锁的几个方法(这里未列举抛出的异常列表)
public abstract FileLock lock(long position,long size,boolean shared)
  获取此通道的文件给定区域上的锁定。在可以锁定该区域、已关闭此通道或者已中断调用线程(以先到者为准)之前,将阻塞此方法的调用。如果在此方法调用期间另一个线程关闭了此通道,则抛出 AsynchronousCloseException。如果在等待获取锁定的同时中断了调用线程,则将状态设置为中断并抛出 FileLockInterruptionException。如果调用此方法时已设置调用方的中断状态,则立即抛出该异常;不更改该线程的中断状态。由 position 和 size 参数所指定的区域无需包含在实际的底层文件中,甚至无需与文件重叠。锁定区域的大小是固定的;如果某个已锁定区域最初包含整个文件,并且文件因扩大而超出了该区域,则该锁定不覆盖此文件的新部分。如果期望文件大小扩大并且要求锁定整个文件,则应该锁定从零开始,到不小于期望最大文件大小的区域。零参数的 lock() 方法只是锁定大小为 Long.MAX_VALUE 的区域。某些操作系统不支持共享锁定,在这种情况下,自动将对共享锁定的请求转换为对独占锁定的请求。可通过调用所得锁定对象的 isShared 方法来测试新获取的锁定是共享的还是独占的。文件锁定是以整个 Java 虚拟机来保持的。但它们不适用于控制同一虚拟机内多个线程对文件的访问。 
public abstract FileLock lock()
  获取对此通道的文件的独占锁定,下边两句代码是等效的:
file.lock();
file.lock(0L,Long.MAX_VALUE,false);
public abstract FileLock tryLock(long position,long size,boolean shared)
  图获取对此通道的文件给定区域的锁定。此方法不会阻塞。无论是否已成功地获得请求区域上的锁定,调用总是立即返回。如果由于另一个程序保持着一个重叠锁定而无法获取锁定,则此方法返回 null。如果由于任何其他原因而无法获取锁定,则抛出相应的异常。由 position 和 size 参数所指定的区域无需包含在实际的底层文件中,甚至无需与文件重叠。锁定区域的大小是固定的;如果某个已锁定区域最初包含整个文件,但文件因扩大而超出了该区域,则该锁定不覆盖此文件的新部分。如果期望文件大小扩大并且要求锁定整个文件,则应该锁定从零开始,到不小于期望最大文件大小为止的区域。零参数的 tryLock() 方法只是锁定大小为 Long.MAX_VALUE 的区域。某些操作系统不支持共享锁定,在这种情况下,自动将对共享锁定的请求转换为对独占锁定的请求。可通过调用所得锁定对象的 isShared 方法来测试新获取的锁定是共享的还是独占的。文件锁定以整个 Java 虚拟机来保持。但它们不适用于控制同一虚拟机内多个线程对文件的访问。 
public abstract FileLock tryLock():等价于:tryLock(0L, Long.MAX_VALUE, false))
  ——[$]提供一个文件锁例子——
package org.susan.java.io;
 
import java.io.RandomAccessFile;
import java.nio.ByteBuffer;
import java.nio.IntBuffer;
import java.nio.channels.FileChannel;
import java.nio.channels.FileLock;
import java.util.Random;
 
public class LockTest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SIZEOF_INT = 4;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INDEX_START = 0;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INDEX_COUNT = 10;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INDEX_SIZE INDEX_COUNT SIZEOF_INT;
 
    private ByteBuffer 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INDEX_SIZE);
    private IntBuffer indexBuffer = buffer.asIntBuffer();
    private Random rand = new Random();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boolean writer = false;
        String filename;
        if (args.length != 2) {
            System.out.println("Usage: [ -r | -w ] filename");
            return;
        }
        writer = args[0].equals("-w");
        filename = args[1];
        RandomAccessFile raf = new RandomAccessFile(filename, (writer) ? "rw": "r");
        FileChannel fc = raf.getChannel();
        LockTest lockTest = new LockTest();
        if (writer) {
            lockTest.doUpdates(fc);
        } else {
            lockTest.doQueries(fc);
        }
    }
 
    void doQueries(FileChannel fc) throws Exception {
        while (true) {
            println("trying for shared lock...");
            FileLock lock = fc.lock(INDEX_STARTINDEX_SIZE, true);
            int reps = rand.nextInt(60) + 20;
            for (int i = 0; i < reps; i++) {
                int n = rand.nextInt(INDEX_COUNT);
                int position = INDEX_START + (n * SIZEOF_INT);
                buffer.clear();
                fc.read(buffer, position);
                int value = indexBuffer.get(n);
                println("Index entry " + n + "=" + value);
                Thread.sleep(100);
            }
            lock.release();
            println("<sleeping>");
            Thread.sleep(rand.nextInt(3000) + 500);
        }
    }
 
    void doUpdates(FileChannel fc) throws Exception {
        while (true) {
            println("trying for exclusive lock...");
            FileLock lock = fc.lock(INDEX_STARTINDEX_SIZE, false);
            updateIndex(fc);
            lock.release();
            println("<sleeping>");
            Thread.sleep(rand.nextInt(2000) + 500);
        }
    }
 
    private int idxval = 1;
 
    private void updateIndex(FileChannel fc) throws Exception {
        indexBuffer.clear();
        for (int i = 0; i < INDEX_COUNT; i++) {
            idxval++;
            println("Updating index " + i + "=" + idxval);
            indexBuffer.put(idxval);
            Thread.sleep(500);
        }
        buffer.clear();
        fc.write(buffer, INDEX_START);
    }
 
    private int lastLineLen = 0;
 
    private void println(String msg) {
        System.out.println("/r");
        System.out.println(msg);
        for (int i = msg.length(); i < lastLineLen; i++) {
            System.out.println(" ");
        }
        System.out.println("/r");
        System.out.println();
        lastLineLen = msg.length();
    }
}
  上边这段程序读者可以自己去琢磨,这里就不介绍文件通道FileChannel里面的内容了。
  [3]内存映射文件(Memory-Mapped Files)
  FileChannel通道提供了一个方法map(),它在打开的文件和ByteBuffer字节缓冲区之间直接开启了一个虚拟内存映射,当通道调用map()的时候可以直接通过虚拟内存空间和物理内存空间使用MappedByteBuffer类以映射方式进行数据读写。MappedByteBuffer对象可以从map()方法返回,类似基于内存的缓冲区,但实际上它的数据元素却是直接存储在磁盘文件上的。通过调用get()方法可以直接从文件中读取数据,即使这个文件被其他进程修改了,这些数据也可以映射出该文件的实际内容。通过内存映射机制来操作文件的时候比起普通的文件读写方式更加高效,但是这种方式需要显示调用,学过操作系统的人都明白操作系统的虚拟内存可以自动缓存内存页面,这些页面会由系统内存进行缓存而不去消耗JVM的内存堆空间。
  内存映射文件提供了三种模式:
FileChannel.MapMode.READ_ONLY
FileChannel.MapMode.READ_WRITE
FileChannel.MapMode.PRIVATE
  内存映射文件能让你创建和修改那些大到无法读入内存的文件。有了内存映射文件,你就可以认为文件已经全部读进了内存,然后把它当成一个非常大的数组来访问了。这种解决思路能大大简化修改文件的代码。注意,你必须指明,它是从文件的哪个位置开始映射的,映射的范围又有多大;也就是说,它还可以映射一个大文件的某个小片断。文件的访问好像只是一瞬间的事,这是因为,真正调入内存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其余部分则被放在交换文件上。这样你就可以很方便地修改超大型的文件了(最大可以到2 GB)。
  ——[$]三种映射模式的使用——
package org.susan.java.io;
 
import java.io.File;
import java.io.RandomAccessFile;
import java.nio.ByteBuffer;
import java.nio.MappedByteBuffer;
import java.nio.channels.FileChannel;
 
public class MapFile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v) throws Exception {
        // 创建一个临时文件链接和管道
        File tempFile = File.createTempFile("mmaptest", null);
        RandomAccessFile file = new RandomAccessFile(tempFile, "rw");
        FileChannel channel = file.getChannel();
        ByteBuffer temp = ByteBuffer.allocate(100);
        // 从位置0存放一些内容到文件
        temp.put("This is the file content".getBytes());
        temp.flip();
        channel.write(temp, 0);
        temp.clear();
        temp.put("This is more file content".getBytes());
        temp.flip();
        channel.write(temp, 8192);
        //针对同一个文件创建三种映射文件模式
        MappedByteBuffer ro = channel.map(FileChannel.MapMode.READ_ONLY, 0,channel.size());
        MappedByteBuffer rw = channel.map(FileChannel.MapMode.READ_WRITE, 0,channel.size());
        MappedByteBuffer cow = channel.map(FileChannel.MapMode.PRIVATE, 0,channel.size());
 
        System.out.println("Begin");
        showBuffers(ro, rw, cow);
        // 修改READ模式拷贝位置
        cow.position(8);
        cow.put("COW".getBytes());
        System.out.println("Change to COW buffer");
        showBuffers(ro, rw, cow);
        // 修改READ/WRITE模式拷贝位置
        rw.position(9);
        rw.put(" R/W ".getBytes());
        rw.position(8194);
        rw.put(" R/W ".getBytes());
        rw.force();
        System.out.println("Change to R/W buffer");
        showBuffers(ro, rw, cow);
 
        temp.clear();
        temp.put("Channel write ".getBytes());
        temp.flip();
        channel.write(temp, 0);
        temp.rewind();
        channel.write(temp, 8202);
        System.out.println("Write on channel");
        showBuffers(ro, rw, cow);
        // 再次修改
        cow.position(8207);
        cow.put(" COW2 ".getBytes());
        System.out.println("Second change to COW buffer");
        showBuffers(ro, rw, cow);
 
        rw.position(0);
        rw.put(" R/W2 ".getBytes());
        rw.position(8210);
        rw.put(" R/W2 ".getBytes());
        rw.force();
        System.out.println("Second change to R/W buffer");
        showBuffers(ro, rw, cow);
      
        channel.close();
        file.close();
        tempFile.delete();
    }
 
    //显示目前的缓冲区内容
    public static void showBuffers(ByteBuffer ro, ByteBuffer rw, ByteBuffer cow)
        throws Exception {
        dumpBuffer("R/O", ro);
        dumpBuffer("R/W", rw);
        dumpBuffer("COW", cow);
        System.out.println("");
    }
 
    public static void dumpBuffer(String prefix, ByteBuffer buffer)
        throws 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prefix + ": ‘");
        int nulls = 0;
        int limit = buffer.limit();
        for (int i = 0; i < limit; i++) {
            char c = (char) buffer.get(i);
            if (c == ‘/u0000‘) {
                nulls++;
                continue;
            }
            if (nulls != 0) {
                System.out.print("|[" + nulls + " nulls]|");
                nulls = 0;
            }    
            System.out.print(c);
        }
        System.out.println("‘");
    }
}
  上边是三种方式的使用方法代码演示,这里不列举输出了。
  [4]套接字通道(Socket Channel):
  新的Socket Channel可以在非阻塞模式下运行而且是可选择的,这两个功能使得大型应用程序的可伸缩性和松耦合程度有所增加,比如Web服务器和中间件,这种做法就没有必要使得一个线程仅仅服务于某一个连接。使用NIO类,一个或者多个线程可以同时支持多个激活的网络连接并且不会影响系统运行的性能。Java NIO处理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有三个类:
  DatagramChannel、SocketChannel、ServerSocketChannel,它们都位于java.nio.channels.spi包下边,也就是说这些通道类有可能在读取过程使用Selector类进行网络通道的预选择,而且这三个类中比较特殊的是ServerSocketChannel类,因为这个类不像其他两个类一样具有read和write方法,它仅仅是为了监听连接以及创建一个新的SocketChannel对象,它自己本身并不传输任何数据,也可以说它属于管道监听器,而不是一个标准的管道。【先区分一个概念:套接字端口和套接字通道,一个通道是一个IO服务,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用来完成数据的读写以及传输,而区别于套接字端口的是,套接字端口是实现了协议的一些API用来返回给Channel对象对应的响应。】阻塞I/O(NIO)有效解决了多线程服务器存在的线程开销问题,但在使用上略显得复杂一些。在NIO中使用多线程,主要目的已不是为了应对每个客户端请求而分配独立的服务线程,而是通过多线程充分使用用多个CPU的处理能力和处理中的等待时间,达到提高服务能力的目的。
  这里介绍一下三个主要的类:
public abstract class SocketChannel extends AbstractSelectableChannel implements ByteChannel,ScatteringByteChannel,GatheringByteChannel
  针对面向流的连接套接字的可选择通道。套接字通道不是连接网络套接字的完整抽象。必须通过调用 socket 方法所获得的关联 Socket 对象来完成对套接字选项的绑定、关闭和操作。不可能为任意的已有套接字创建通道,也不可能指定与套接字通道关联的套接字所使用的 SocketImpl 对象。通过调用此类的某个 open 方法创建套接字通道。新创建的套接字通道已打开,但尚未连接。试图在未连接的通道上调用 I/O 操作将导致抛出 NotYetConnectedException。可通过调用套接字通道的 connect 方法连接该通道;一旦连接后,关闭套接字通道之前它会一直保持已连接状态。可通过调用套接字通道的 isConnected 方法来确定套接字通道是否已连接。套接字通道支持非阻塞连接:可创建一个套接字通道,并且通过 connect 方法可以发起到远程套接字的连接,之后通过 finishConnect  方法完成该连接。可通过调用 isConnectionPending 方法来确定是否正在进行连接操作。可单独地关闭 套接字通道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而无需实际关闭该通道。调用关联套接字对象的 shutdownInput 方法来关闭某个通道的输入端将导致该通道上的后续读取操作返回 -1(指示流的末尾)。调用关联套接字对象的 shutdownOutput 方法来关闭通道的输出端将导致该通道上的后续写入操作抛出 ClosedChannelException。套接字通道支持异步关闭,这与 Channel 类中所指定的异步 close 操作类似。如果一个线程关闭了某个套接字的输入端,而同时另一个线程被阻塞在该套接字通道上的读取操作中,那么处于阻塞线程中的读取操作将完成,而不读取任何字节且返回 -1。如果一个线程关闭了某个套接字的输出端,而同时另一个线程被阻塞在该套接字通道上的写入操作中,那么阻塞线程将收到 AsynchronousCloseException。多个并发线程可安全地使用套接字通道。尽管在任意给定时刻最多只能有一个线程进行读取和写入操作,但数据报通道支持并发的读写。connect 和 finishConnect 方法是相互同步的,如果正在调用其中某个方法的同时试图发起读取或写入操作,则在该调用完成之前该操作被阻塞。
public abstract class ServerSocketChannel extends AbstractSelectableChannel
  针对面向流的侦听套接字的可选择通道。 服务器套接字通道不是侦听网络套接字的完整抽象。必须通过调用 socket 方法所获得的关联 ServerSocket 对象来完成对套接字选项的绑定和操作。不可能为任意的已有服务器套接字创建通道,也不可能指定与服务器套接字通道关联的服务器套接字所使用的 SocketImpl 对象。 通过调用此类的 open 方法创建服务器套接字通道。新创建的服务器套接字通道已打开,但尚未绑定。试图调用未绑定的服务器套接字通道的 accept 方法会导致抛出 NotYetBoundException。可通过调用相关服务器套接字的某个 bind 方法来绑定服务器套接字通道。 多个并发线程可安全地使用服务器套接字通道。
public abstract class DatagramChannel extends AbstractSelectableChannel implements ByteChannel, ScatteringByteChannel, GatheringByteChannel
  针对面向数据报套接字的可选择通道。 数据报通道不是网络数据报套接字的完整抽象。必须通过调用 socket 所获得的关联 DatagramSocket 对象来完成套接字选项的绑定和操作。不可能为任意的已有数据报套接字创建通道,也不可能指定与数据报通道关联的数据报套接字所使用的 DatagramSocketImpl 对象。通过调用此类的 open 方法创建数据报通道。新创建的数据报通道已打开,但尚未连接。为了使用 send 和 receive 方法,无需连接数据报通道。但是如果为了避免作为每次发送和接收操作的一部分而执行的安全检查开销,也可以通过调用数据报通道的 connect 方法来建立数据报通道连接。为了使用 read 和 write 方法,必须建立数据报通道连接,因为这些方法不接受或返回套接字地址。 一旦建立了连接,在断开数据报通道的连接或将其关闭之前,该数据报通道保持连接状态。可通过调用数据报通道的 isConnected 方法来确定它是否已连接。多个并发线程可安全地使用数据报通道。尽管在任意给定时刻最多只能有一个线程进行读取和写入操作,但数据报通道支持并发的读写。 
  ServerSocketChannel类:
  该类是基于通道监听器,它和java.net.ServerSocket做了同样的事情,但是添加了通道的语义,包括在非阻塞模式下的一些操作。ServerSocketChannel类的对象的创建使用的是静态工厂方法open(),有可能直接和一个未绑定的ServerSocket对象直接联系,使用ServerSocket对象的socket()方法可以返回一个ServerSocketChannel对象。ServerSocketChannel对象并不提供bind()方法,但是提供了accept()方法,这个方法将会直接返回SocketChannel类的对象,它适用于非阻塞模式;如果在非阻塞模式下调用accept()方法,如果没有任何连接那么accept()方法会立即返回null
  ——[$]提供一个非阻塞模式的accept()方法例子——

 

package org.susan.java.io;
 
import java.net.InetSocketAddress;
import java.nio.ByteBuffer;
import java.nio.channels.ServerSocketChannel;
import java.nio.channels.SocketChannel;
 
public class ChannelAccept {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GREETING = "Hello I must be going./n";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v) throws Exception {
        int port = 1234; 
        if (argv.length > 0) {
            port = Integer.parseInt(argv[0]);
        }
        ByteBuffer buffer = ByteBuffer.wrap(GREETING.getBytes());
        ServerSocketChannel ssc = ServerSocketChannel.open();
        ssc.socket().bind(new InetSocketAddress(port));
        ssc.configureBlocking(false);
        while (true) {
            System.out.println("Waiting for connections");
            SocketChannel sc = ssc.accept();
            if (sc == null) {
                Thread.sleep(2000);
            } else {
                System.out.println("Incoming connection from: " + sc.socket().getRemoteSocketAddress());
                buffer.rewind();
                sc.write(buffer);
                sc.close();
            }
        }
    }
}
  这段代码的输出为:
Waiting for connections
Incoming connection from: /127.0.0.1:59377
Waiting for connections
  注意中间一行,中间一行代码是用浏览器直接输入:http://localhost:1234的时候控制台打印出来的,而网页显示内容就是GREETING字符串的内容。
  SocketChannel类:
  该类扮演了Socket通道中的客户端,可以初始化一个连接到请求监听服务器。而每一个SocketChannel对象都是使用java.net.Socket对象创建的,静态方法open()创建了一个新的SocketChannel对象,而SocketChannel对象调用socket()方法可以返回一个Socket对象,反之调用Socket的getChannel()方法可以返回原来的SocketChannel对象,当Socket对象直接创建并且和SocketChannel对象没有任何联系的时候,它的getChannel()方法会直接返回null。当该连接通道建立好了过后,可以使用connect()方法完成真正的连接过程,一旦某个套接字通道连接创建成功过后,它就会一直保持连接状态直到关闭为止。
  使用SocketChannel的关闭连接的时候使用的是finishConnect()方法,在非阻塞模式调用了这个方法过后:
  • connect()方法如果没有调用的时候,直接抛出异常:NoConnectionException
  • 当连接打开了但是还没有完成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发生,finishConnect()方法会直接返回false
  • SocketChannel类的对象调用了connect()方法过后可以直接从阻塞模式切换到非阻塞模式,如果有必要的调用线程会产生阻塞直到连接完成,这时finishConnect()方法返回true
  • 当连接启用从connect()直到finishConnect(),SocketChannel对象的内部状态已经更新到已连接,这种时候finishConnect()方法也会返回true,而且SocketChannel对象接着继续进行数据传送
  • 当连接启用的时候,什么事情都不发生,该方法直接返回true
  ——[$]使用SocketChannel在非阻塞模式下的异步调用——
package org.susan.java.io;
 
import java.net.InetSocketAddress;
import java.nio.channels.SocketChannel;
 
public class ConnectAsync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v) throws Exception {
        String host = "localhost";
        int port = 80;
        if (argv.length == 2) {
            host = argv[0];
            port = Integer.parseInt(argv[1]);
        }
        InetSocketAddress addr = new InetSocketAddress(host, port);
        SocketChannel sc = SocketChannel.open();
        sc.configureBlocking(false);
        System.out.println("initiating connection");
        sc.connect(addr);
        while (!sc.finishConnect()) {
            doSomethingUseful();
        }
        System.out.println("connection established");
        sc.close();
    }
 
    private static void doSomethingUseful() {
        System.out.println("doing something useless");
    }
}
  该段代码输出为:
initiating connection
connection established
  DatagramChannel类:
  和SocketChannel不一样的是:
SocketChannel操作是基于TCP/IP协议,而DatagramChannel是基于UDP/IP协议,所以这里仅仅讲解DatagramChannel区别于SocketChannel的方法,其他方法内容都大同小异,该类这里就不提供例子了。
  主要区分的方法:
public abstract int send(ByteBuffer src,SocketAddress target):
  通过此通道发送数据报。如果此通道处于非阻塞模式并且底层输出缓冲区中没有足够的空间,或者如果此通道处于阻塞模式并且缓冲区中有足够的空间,则将给定缓冲区中的剩余字节以单个数据报的形式传送到给定的目标地址。从字节缓冲区传输数据报如同通过正规的 write 操作一样。此方法执行的安全检查与 DatagramSocket 类的 send 方法执行的安全检查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该套接字未连接到指定的远程地址,并且已安装了安全管理器,则对于每个发送的数据报,此方法都会验证安全管理器的 checkConnect 方法是否允许使用该数据报的目标地址和端口号。避免此项安全检查开销的方法是首先通过 connect 方法连接该套接字。可在任意时间调用此方法。但是如果另一个线程已经在此通道上发起了一个写入操作,则在该操作完成前此方法的调用被阻塞。
  使用原因:
  • 当应用程序需能够承受数据丢失的时候
  • 应用程序想通知某些客户端而且不需要知道对方是否收到数据包的时候
  • 吞吐率比稳定性重要的时候
  • 需要进行多播或者广播方式发送数据出去
  • 基于包比基于流好的时候【抱歉,这点我不是很理解,所以留下英文原文:The packet metaphor fits the task at hand better than the stream metaphor.】
  这里提供两个例子,一个是客户端、一个是服务端:
  ——[$]服务端代码——
package org.susan.java.io;
 
import java.net.InetSocketAddress;
import java.net.SocketAddress;
import java.net.SocketException;
import java.nio.ByteBuffer;
import java.nio.ByteOrder;
import java.nio.channels.DatagramChannel;
 
public class TimeServ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TIME_PORT = 37;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DIFF_1900 = 2208988800L;
    protected DatagramChannel channel;
 
    public TimeServer(int port) throws Exception {
        this.channel = DatagramChannel.open();
        this.channel.socket().bind(new InetSocketAddress(port));
        System.out.println("Listening on port " + port + " for time requests");
    }    
 
    public void listen() throws Exception {
        ByteBuffer long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8);
        longBuffer.order(ByteOrder.BIG_ENDIAN);
        longBuffer.putLong(0, 0);
        longBuffer.position(4);
        ByteBuffer buffer = longBuffer.slice();
        while (true) {
            buffer.clear();
            SocketAddress sa = this.channel.receive(buffer);
            if (sa == null) {
                continue; 
            }
            System.out.println("Time request from " + sa);
            buffer.clear(); 
            longBuffer.putLong(0,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1000) + DIFF_1900);
            this.channel.send(buffer, sa);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v) throws Exception {
        int port = DEFAULT_TIME_PORT;
        if (argv.length > 0) {
            port = Integer.parseInt(argv[0]);
        }
        try {
            TimeServer server = new TimeServer(port);
            server.listen();
        } catch (Socket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Can‘t bind to port " + port + ", try a different one");
        }
    }
}
  ——[$]客户端代码——
package org.susan.java.io;
 
import java.net.InetSocketAddress;
import java.nio.ByteBuffer;
import java.nio.ByteOrder;
import java.nio.channels.DatagramChannel;
import java.util.Date;
import java.util.Iterator;
import java.util.Linked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TimeClient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TIME_PORT = 37;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DIFF_1900 = 2208988800L;
    protected int port = DEFAULT_TIME_PORT;
    protected List remoteHosts;
    protected DatagramChannel channel;
 
    public TimeClient(String[] argv) throws Exception {
        if (argv.length == 0) {
            throw new Exception("Usage: [ -p port ] host ...");
        }
        parseArgs(argv);
        this.channel = DatagramChannel.open();
    }
 
    protected InetSocketAddress receivePacket(DatagramChannel channel,
        ByteBuffer buffer) throws Exception {
        buffer.clear();
        return ((InetSocketAddress) channel.receive(buffer));
    }
 
    protected void sendRequests() throws Exception {
        ByteBuffer 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1);
        Iterator it = remoteHosts.iterator();
        while (it.hasNext()) {
            InetSocketAddress sa = (InetSocketAddress) it.next();
            System.out.println("Requesting time from " + sa.getHostName() + ":" + sa.getPort());
            buffer.clear().flip();
            channel.send(buffer, sa);
        }
    }
 
    public void getReplies() throws Exception {
        ByteBuffer long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8);
        longBuffer.order(ByteOrder.BIG_ENDIAN);
        longBuffer.putLong(0, 0);
        longBuffer.position(4);
        ByteBuffer buffer = longBuffer.slice();
        int expect = remoteHosts.size();
        int replies = 0;
        System.out.println("");
        System.out.println("Waiting for replies...");
        while (true) {
            InetSocketAddress sa;
            sa = receivePacket(channel, buffer);
            buffer.flip();
            replies++;
            printTime(longBuffer.getLong(0), sa);
            if (replies == expect) {
                System.out.println("All packets answered");
                break;
            }
            System.out.println("Received " + replies + " of " + expect + " replies");
        }
    }
 
    protected void printTime(long remote1900, InetSocketAddress sa) {
        long local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1000;
        long remote = remote1900 - DIFF_1900;
        Date remoteDate = new Date(remote * 1000);
        Date localDate = new Date(local * 1000);
        long skew = remote - local;
        System.out.println("Reply from " + sa.getHostName() + ":" + sa.getPort());
        System.out.println(" there: " + remoteDate);
        System.out.println(" here: " + localDate);
        System.out.print(" skew: ");
        if (skew == 0) {
            System.out.println("none");
        } else if (skew > 0) {
            System.out.println(skew + " seconds ahead");
        } else {
            System.out.println((-skew) + " seconds behind");
        }
    }
 
    protected void parseArgs(String[] argv) {
        remoteHosts = new LinkedList();
        for (int i = 0; i < argv.length; i++) {
            String arg = argv[i];
            if (arg.equals("-p")) {
                i++;
                this.port = Integer.parseInt(argv[i]);
                continue;
            }
            InetSocketAddress sa = new InetSocketAddress(arg, port);
            if (sa.getAddress() == null) {
                System.out.println("Cannot resolve address: " + arg);
                continue;
            }
            remoteHosts.add(sa);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v) throws Exception {
        TimeClient client = new TimeClient(argv);
        client.sendRequests();
        client.getReplies();
    }
}
  上边代码就不详细讲解了,运行的时候需要先运行服务端,然后再运行客户端,客户端记得在参数列表中添加-p port来运行。还有一类通道读写这里不做介绍,就是基于Pipe的,因为这方面的类我很少使用,所以怕总结出来的和翻译出来的内容会误导读者,如果有兴趣的读者了解这部分内容可以来Email补充该章节内容。
  【*:和Socket Channel有关的在Java NIO里面还有一个关键的概念是Selector,这个概念在最后讲解,通过上边部分的讲解,已经基本将Java NIO里面的内容详细解说了一边,可能有些地方有遗漏而且总结得比较粗略,所以本章节所有标题上都加上了草案,希望读者理解。】
  到此针对通道做一个简单的小节:
  • 通道读取支持分散集中的机制进行高效读写数据
  • 文件通道是常用的方式,主要理解文件锁、和操作系统本地代码的相互关系、以及文件的访问控制
  • 内存映射文件的理解需深入
  • 基于网络套接字的三个Channel类的理解
  v.NIO详解【3】——选择器(Selectors):
  选择器又可以称为筛选器,它提供了一个基于多线程IO和复杂读取的一种稳定的读取选择策略,又可以称为多路复用器。它类似于读写操作中的一个读写服务总线,负责统一处理所有程序读写消息的,统一接收客户端或者服务器的消息,然后再使用事件监听模式针对不同的事件进行处理的流程。【*: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从网上大部分E文资料显示,Java NIO主要是辅助网络读写操作,我估计这些内容的最初设计也是辅助互联网操作而专程设置的,看了很多这一部分的代码,大部分使用的都是ServerSocketChannel通道进行网络读写,这一个包里面的内容大部分底层实现是C语言,并不是Java,了解Java NIO的内容可以更加理解操作系统的IO】。当应用程序在使用SelectableChannel对象的时候,选择器(Selector)提供了一种机制来连接不同的SelectableChannel对象,但是真正的选择器使用主要是调度了一个比较庞大的Channel的集合(所有的通道都需要在Selector中注册),使得所有的读取数据的线程可以很容易决定哪一个Channel是它真正想要读取的,如果说它是多路复用器也不为过,另外调用线程可以在请求过程中保持休眠状态直到注册了Selector的通道就绪好了过后再重新激活该线程进行读取,这种方式可以用来开发一个自定义的WebServer处理请求的组件,因为可以直接通过该机制管理多个套接字连接或者多个请求,而且可以同时支持阻塞模式和非阻塞模式。
  Selector、SelectableChannel、SelectionKey类:
  Selector类用来管理注册的通道集合以及它们的预读取状态,通道是使用Selector进行注册的,而且Selector可以通知通道在注册和取消注册的过程修改该通道的预读取状态。当这个类在执行的时候,它的调用线程可以休眠或者等待某个通道就绪好了过后再继续。
  SelectableChannel类,该类为一个抽象类,它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它是所有支持预读选择状态的channel类的超类,FileChannel不是这种类型因为它并不是继承于SelectableChannel。所有的Socket通道类都是可选择的,和Pipe通道类对象一样,所有的SelectableChannel类都可以在Selector类中进行通道注册。
  SelectionKey类封装了一个特殊通道到一个特殊的选择器之间的关系,它从SelectableChannel.register()方法中返回,作为注册通道过后的描述标识符。SelectionKey有两个字节集用来表示通道的哪个操作正在执行,并且可以标识通道的哪个操作正处于就绪执行状态。
  下图演示了这三个类之间的关系:
技术分享
  上图是Java NIO里面的筛选器的三个组件的整体结构,一般情况下应用程序使用通道(Channel)的register()方法将一个通道注册到一个Selector对象上。如果尝试在阻塞模式注册该通道,register()方法将会抛出异常IllegalBlockingModeException,反之当一个通道已经被注册到一个Selector对象了过后,就不能返回阻塞模式了,这个时候调用configureBlocking()方法的时候同样会抛出上边的异常。从上图可以看出一个Selector对象维护了一个通道(Channel)的集合,也就是说一个Selector中可以注册多个通道(Channel)对象,并且对这些通道进行管理;当调用通道方法的register()方法的时候就可以返回描述通道(Channel)筛选器(Selector)之间关系的一个SelectionKey对象,虽然调用方法使用的是register(),该方法是属于通道(Channel)的,但是每一个Selector对象却是真正执行选择流程的,它可以调度、维护和选择每一个通道(Channel)进行使用。
  这里提供一小段代码:
Selector selector = Selector.open();
channel1.register(selector,SelectionKey.OP_READ);
channel2.register(selector,SelectionKey.OP_WRITE);
channel3.register(selector,SelectionKey.OP_READ | SelectionKey.OP_WRITE);
  【*:这里其实一直有个误解,当然是我最初学习Java NIO的过程中本人的误解,一直都以为Selector的层次在Channel之下,觉得Channel是Selector对象的某个组合属性或者是它的一个概念组件,但实际上Selector和Channel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反而是Selector在概念上处于上层概念,这里的上层概念只是一个个人理解,没有实际意义,至于筛选器部分怎么理解请读者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
  [1]使用选择键(Selection Keys)
  正如前边提及到的,选择键用来描述一个特殊的Selector对象一个特殊的Channel对象(即选择器和通道)之间的关系,这里就会存在两个特殊方法:使用channel()方法可以返回一个(SelectableChannel)和该选择键相关的通道(Channel)对象,而selector()方法将会返回和该选择键相关联的选择器(Selector)对象。所有的关于选择键的理解可以从上边的图说明,如果调用SelectionKey对象的cancel()方法可以解除一个通道(Channel)和一个选择器(Selector)之间的关联关系;调用isValid()方法可以验证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表示 SelectableChannel 在 Selector 中的注册的标记。 每次向选择器注册通道时就会创建一个选择键。通过调用某个键的 cancel 方法、关闭其通道,或者通过关闭其选择器来取消 该键之前,它一直保持有效。取消某个键不会立即从其选择器中移除它;相反,会将该键添加到选择器的已取消键集,以便在下一次进行选择操作时移除它。可通过调用某个键的 isValid 方法来测试其有效性。 选择键包含两个表示为整数值的操作集。操作集的每一位都表示该键的通道所支持的一类可选择操作。 interest 集合 确定了下一次调用某个选择器的选择方法时,将测试哪类操作的准备就绪信息。创建该键时使用给定的值初始化 interest 集合;之后可通过 interestOps(int) 方法对其进行更改。ready 集合 标识了这样一类操作,即某个键的选择器检测到该键的通道已为此类操作准备就绪。创建该键时 ready 集合被初始化为零;可以在之后的选择操作中通过选择器对其进行更新,但不能直接更新它。 选择键的 ready 集合指示,其通道对某个操作类别已准备就绪,该指示只是一个提示,并不保证线程可执行此类别中的操作而不导致被阻塞。ready 集合很可能一完成选择操作就是准确的。ready 集合可能由于外部事件和在相应通道上调用的 I/O 操作而变得不准确。 此类定义了所有已知的操作集位 (operation-set bit),但是给定的通道具体支持哪些位则取决于该通道的类型。SelectableChannel 的每个子类都定义了 validOps() 方法,该方法返回的集合恰好标识该通道支持的操作。试图设置或测试某个键的通道所不支持的操作集位将导致抛出相应的运行时异常。 通常必须将某个特定于应用程序的数据与某个选择键相关联,例如表示高级协议状态的对象和为了实现该协议而处理准备就绪通知的对象。因此,选择键支持将单个任意对象附加 到某个键的操作。可通过 attach 方法附加对象,然后通过 attachment 方法获取该对象。 多个并发线程可安全地使用选择键。一般情况下,读取和写入 interest 集合的操作将与选择器的某些操作保持同步。具体如何执行该同步与实现有关:在一般实现中,如果正在进行某个选择操作,那么读取或写入 interest 集合可能会无限期地阻塞;在高性能的实现中,可能只会暂时阻塞。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选择操作将始终使用该操作开始时当前的 interest 集合值。
  这里介绍选择键里面常用的四种关系: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OP_READ
——用于读取操作的操作集位。假定在选择操作开始时,选择键的 interest 集合中已包含 OP_READ。如果选择器检测到相应的通道已为读取准备就绪、已经到达流的末尾、已经被远程关闭而无法进行进一步的读取,或者有一个挂起的错误,那么它会向该键的 ready 集合中添加 OP_READ,并将该键添加到已选择键集中。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OP_WRITE
——用于写入操作的操作集位。假定在选择操作开始时,选择键的 interest 集合中已包含 OP_WRITE。如果选择器检测到相应的通道已为写入准备就绪、已经被远程关闭而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写入,或者有一个挂起的错误,那么它会向该键的 ready 集合中添加 OP_WRITE,并将该键添加到已选择键集中。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OP_CONNECT
——用于套接字连接操作的操作集位。假定在选择操作开始时,选择键的 interest 集合中已包含 OP_CONNECT。如果选择器检测到相应的套接字通道已为完成其连接序列而准备就绪,或者有一个挂起的错误,那么它会向该键的 ready 集合中添加 OP_CONNECT,并将该键添加到已选择键集中。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OP_ACCEPT
——用于套接字接受操作的操作集位。假定在选择操作开始时,选择键的 interest 集合中已包含 OP_ACCEPT。如果选择器检测到相应的服务器套接字通道已为接受另一个连接而准备就绪,或者有一个挂起的错误,那么它会向该键的 ready 集合中添加 OP_ACCEPT,并将该键添加到已选择键集中。 
  [2]使用选择器(Selectors)
  【选择过程】:
  简单介绍一下选择器(Selector)的相关内部原理,因为一个Selector对象维护着很多通道(Channel)对象,所以每一个注册关系都封装称为了一个SelectionKey对象用来描述关联关系。
  一个Selector对象包含了三个键集:
  Registered键集:
  注册键(Registered)集合包含了所有的注册键集,并不是每一个注册键集都需要是合法的,这个集合是通过keys()来返回该集合而且有可能是返回空集。
  Selected键集:
  是这样一种键的集合,即在前一次选择操作期间,检测每个键的通道是否已经至少为该键的相关操作集所标识的一个操作准备就绪。此集合由 selectedKeys 方法返回。已选择键集始终是注册键集的一个子集。
  Cancelled键集:
  该键集是注册键的子集,该集合主要描述了什么时候调用了cancel()方法,这些键是无法通过验证,或许没有被注册,只是描述了一种简单关系,而且没有直接方法可以返回该键集。
  select()方法的使用详解【选择的执行步骤】:
  • 检测该Selector对象Cancelled键集,如果该集合非空就将这些对应的调用了cancel()方法的集合直接移除掉,然后将这些Cancelled键里面对应的所有关系全部注销掉(deregistered)一旦执行完毕了,Cancelled键集就会清空。
  • 针对所有操作中键集的每一个键进行检查,在检查过程所有描述关系是可以更改的,但是如果在该过程过后就不可以修改了,在该过程中会出现一个关键选择的决策,该决策根据通道的就绪状态进行连接,如果状态没有准备好或者说超时,那么该选择过程中的线程就会关闭掉。一旦当系统发现了存在处于“就绪状态”的通道,将会发生两件事情:
    第一:如果该键不属于某个通道的选择键集(Selected键集),这个键集就会等待清空(这里是调用select()方法的键集);
    第二:若该键已经存在于某个通道的选择集,这个键就会被字节描述,那么这种情况下该键值就不会被清空了。
  • 上边第二步有可能执行好长时间,在这执行过程中,当一个键的调用线程处于休眠状态的时候,和这个Selector对象相关联的注册键是可以被取消的。这种情况下,如果第二步执行完了,就会返回进行第一步进行Cancelled键集检测操作。
  • 在第二步操作中会返回一个键值中键的个数,而且也会返回一些相关的修改信息,但是这些信息不包括所有的通道(Channel)的键集。该返回值并没有描述所有的就绪状态的通道,仅仅作为一个计数器记录了所有的非就绪状态的通道,但是一旦等最后一个select()调用完毕,那么这个通道的状态全部都会返回ready,也就是称为就绪的通道(Channel)。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就绪状态的通道不会进行记录,因为这些通道仍然处于选择键(Selected)集,而且这些通道的数量不会进行计数,那么最终select()的返回值的方法会返回0。
  【*:该步骤以防理解和翻译有错,保留API里面的关于选择的描述】
  在每次选择操作期间,都可以将键添加到选择器的已选择键集以及从中将其移除,并且可以从其键集和已取消键集中将其移除。选择是由 select()、select(long) 和 selectNow() 方法执行的,执行涉及三个步骤:
  • 已取消键集中的每个键从所有键集中移除(如果该键是键集的成员),并注销其通道。此步骤使已取消键集成为空集。 
  • 在开始进行选择操作时,应查询基础操作系统来更新每个剩余通道的准备就绪信息,以执行由其键的相关集合所标识的任意操作。对于已为至少一个这样的操作准备就绪的通道,执行以下两种操作之一: 
    ——如果该通道的键尚未在已选择键集中,则将其添加到该集合中,并修改其准备就绪操作集,以准确地标识那些通道现在已报告为之准备就绪的操作。丢弃准备就绪操作集中以前记录的所有准备就绪信息。 
    ——如果该通道的键已经在已选择键集中,则修改其准备就绪操作集,以准确地标识所有通道已报告为之准备就绪的新操作。保留准备就绪操作集以前记录的所有准备就绪信息;换句话说,基础系统所返回的准备就绪操作集是和该键的当前准备就绪操作集按位分开 (bitwise-disjoined) 的。 
  • 如果在此步骤开始时键集中的所有键都有空的相关集合,则不会更新已选择键集和任意键的准备就绪操作集。 
  • 如果在步骤 (2) 的执行过程中要将任意键添加到已取消键集中,则处理过程如步骤 (1)。 
  是否阻塞选择操作以等待一个或多个通道准备就绪,如果这样做的话,要等待多久,这是三种选择方法之间的唯一本质差别。
  并发性:
  选择器自身可由多个并发线程安全使用,但是其键集并非如此。 选择操作在选择器本身上、在键集上和在已选择键集上是同步的,顺序也与此顺序相同。在执行上面的步骤 (1) 和 (3) 时,它们在已取消键集上也是同步的。在执行选择操作的过程中,更改选择器键的相关集合对该操作没有影响;进行下一次选择操作才会看到此更改。可在任意时间取消键和关闭通道。因此,在一个或多个选择器的键集中出现某个键并不意味着该键是有效的,也不意味着其通道处于打开状态。如果存在另一个线程取消某个键或关闭某个通道的可能性,那么应用程序代码进行同步时应该小心,并且必要时应该检查这些条件。 
  阻塞在 select() 或 select(long) 方法之一中的某个线程可能被其他线程以下列三种方式之一中断: 
  • 通过调用选择器的 wakeup 方法, 
  • 通过调用选择器的 close 方法,或者 
  • 在通过调用已阻塞线程的 interrupt 方法的情况下,将设置其中断状态并且将调用该选择器的 wakeup 方法。 
  close 方法在选择器上是同步的,并且所有三个键集都与选择操作中的顺序相同。一般情况下,选择器的键和已选择键集由多个并发线程使用是不安全的。如果这样的线程可以直接修改这些键集之一,那么应该通过对该键集本身进行同步来控制访问。这些键集的 iterator 方法所返回的迭代器是快速失败 的:如果在创建迭代器后以任何方式(调用迭代器自身的 remove 方法除外)修改键集,则会抛出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3]代码示例和总结:
  上边所有的概念都比较理论化,这里结合代码来思考Java NIO里面这一部分内容的详细信息,理解Selector使用的所有概念以及Java NIO内容:
  ——[$]使用select()方法实现多通道——
package org.susan.java.io;
 
import java.net.InetSocketAddress;
import java.net.ServerSocket;
import java.nio.ByteBuffer;
import java.nio.channels.SelectableChannel;
import java.nio.channels.SelectionKey;
import java.nio.channels.Selector;
import java.nio.channels.ServerSocketChannel;
import java.nio.channels.SocketChannel;
import java.util.Iterator;
 
/**
 * 该代码实现了一个简单的流数据服务器,进行端口的监听,
 * 使用一个Selector对象来管理所有的通道对象
 */
public class SelectSockets {
    public static int PORT_NUMBER = 1234;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v) throws Exception {
        new SelectSockets().go(argv);
    }
 
    public void go(String[] argv) throws Exception {
        int port = PORT_NUMBER;
        if (argv.length > 0) { 
            port = Integer.parseInt(argv[0]);
        }
        System.out.println("Listening on port " + port);
        // 分配一个为绑定的服务器通道
        ServerSocketChannel serverChannel = ServerSocketChannel.open();
        // 获取关联的ServerSocket并与之绑定
        ServerSocket serverSocket = serverChannel.socket();
        // 创建一个新的Selector对象
        Selector selector = Selector.open();
        // 设置服务器监听端口号
        serverSocket.bind(new InetSocketAddress(port));
        // 为监听通道设置非阻塞模式
        serverChannel.configureBlocking(false);
        // 使用Selector对象注册通道
        serverChannel.register(selector, SelectionKey.OP_ACCEPT);
        while (true) {
            // 这里将会花费一段时间,一旦返回了过后所有的包含了选择键集的通道处于就绪状态
            int n = selector.select();
            if (n == 0) {
                continue; 
            }
            // 获取选择键集的迭代器
            Iterator it = selector.selectedKeys().iterator();
            // 遍历选择键集的每一个键
            while (it.hasNext()) {
                SelectionKey key = (SelectionKey) it.next();
                // 是否有新连接?
                if (key.isAcceptable()) {
                    ServerSocketChannel server = (ServerSocketChannel) key.channel();
                    SocketChannel channel = server.accept();
                    registerChannel(selector, channel, SelectionKey.OP_READ);
                    sayHello(channel);
                }
                // 该连接是否需要读取数据
                if (key.isReadable()) {
                    readDataFromSocket(key);
                }
                // 从选择键集中移除读取了数据的键
                it.remove();
            }
        }
    }
    /**
     * 注册通道,可使用SelectionKey描述关系,并且与之实现深层绑定
     */
    protected void registerChannel(Selector selector,
        SelectableChannel channel, int ops) throws Exception {
        if (channel == null) {
            return; 
        }
        // 设置新的通道的非阻塞模式
        channel.configureBlocking(false);
        // 注册通道
        channel.register(selector, ops);
    }
    // 针对所有的通道使用同一个字节缓冲区
    private ByteBuffer 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Direct(1024);
    /**
     *  操作内部的代码段
     */
    protected void readDataFromSocket(SelectionKey key) throws Exception {
        SocketChannel socketChannel = (SocketChannel) key.channel();
        int count;
        buffer.clear(); // 清空缓冲区
        // 数据合法就循环,并且使得通道处于非阻塞模式
        while ((count = socketChannel.read(buffer)) > 0) {
            buffer.flip(); 
 
            // 发送数据
            while (buffer.hasRemaining()) {
                socketChannel.write(buffer);
            }
            buffer.clear(); 
        }
        if (count < 0) {
            // 当读取到文件末尾的时候需要关闭该通道,即数据读取完成
            socketChannel.close();
        }
    }
    /**
     * 当客户端连接的时候,每个连接建立的通道直接打印某些信息,mo‘ni
     */
    private void sayHello(SocketChannel channel) throws Exception {
        buffer.clear();
        buffer.put("Hi there!/r/n".getBytes());
        buffer.flip();
        channel.write(buffer);
    }
}
  总结下来:
  Java NIO属于文件IO的高级操作,使用该设计结构可以完成高效的IO操作,该操作使用的更加倾向于底层的操作过程,而且Java NIO部分的API中的实现代码都是C代码,所以这部分去完成IO的操作是很高效的,这篇文章里面并没有写正则表达式匹配进行筛选以及NIO中的编码字符集的相关内容,这部分内容读者可以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

转载 IO、文件、NIO【草案四】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wxishang1991/p/4471086.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