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则IT人士加班猝死的新闻,再次为我们同行敲响了警钟——长期加班久坐令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堪忧。显然,新闻中当事人生前那段时间的工作任务之繁重紧急如果在选择坚持承担的前提下恐怕只能通过长时间的加班来应对了,这种情况毕竟还不是我们大多数从业人员日常工作的写照。我接下来要分享的是,作为一名普通的IT人士,在日常的工作中该如何平衡工作(或者说是事业)和保养身体之间的关系呢?上周末,我读了一本时间管理的书《番茄工作法图解》,并在本周进行了实践,效果还挺好,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运用这个简单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番茄工作法,来安排自己的日常工作,就能保证我们劳逸结合,高效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充分照顾到身体。接下来,我就分享一下番茄工作法的使用步骤。
番茄工作法,按照我的理解,有以下四个核心的操作步骤:
1. 收集事项,纳入活动
将自己近期要处理的事情(也就是工作任务)记录在一张纸上,番茄工作法中称之为活动清单,这也是番茄工作法中的第一张清单(共三张)。活动清单也接受来自临时添加的计划外紧急事项。活动清单不宜过多,需要为紧急事项预留些空间。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减轻了大脑的负担。我们可以把大脑的工作记忆容量比作电脑的运行内存空间,它是有限的。当很多数据占用了内存空间,而我们大多数人的大脑都不是“双核”的,这就势必会影响到工作效率。记录活动清单的意义就好比是在释放内存。番茄工作法称之为“扭转依赖”。
2. 梳理顺序,预估规模,纳入待办
将活动清单中的活动进行优先顺序的PK(当感到排序困难时,可以按照“冒泡法”排序的原理,两两PK,决出优先顺序,这也是利用了“大脑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原理)。
接下来,需要对活动清单中的前几名进行所需时间的预估。(这里需要穿插介绍一下番茄钟的概念:番茄钟是计算“预估”的货币单位(通常是25分钟),要完成某项活动,需要多少个番茄钟,就用这个个数来表示预估值。番茄钟具有“原子性”,不能是半个)。预估困难时,往往意味着活动很复杂,你可以对其进行拆解后再进行优先级的排序。
最后,结合前几名活动的预估规模和自己一天的工作时长,再取部分活动,纳入到今日待办清单中(今日待办清单是番茄工作法中的第二张清单)。今日待办清单中的活动也不宜过多,需要为低估活动规模以及计划外紧急事项预留时间。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我理解,将重要的事情纳入到今日待办,这会既我们感到踏实,又很能对事业做有效的积累。有多少人每天忙忙碌碌,只是在围着那些紧急的事情打转?从长期来看,事情不分轻重缓急,抓着就做,这并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提升自己的身价。成功人士总会侧重于做重要的事情。
3. 遵守时钟,劳逸交替
当今日清单产生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执行番茄钟了。这就像我们在学校上课一样。开启番茄钟就相当于开始上课。番茄钟结束就相当于是下课了。“上课”时就专心工作,“下课”时就专心放松休息。当你准备好状态了,那就开启番茄钟吧。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我们的大脑喜欢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方式。在番茄钟里,我们专心投入工作时,时常能够达到一种被称作“心流”的状态,仿佛人和事凝为了一体,是非常高效的。在我们放松时,大脑还可以后台运行,对知识和问题内化。特别重要的一个好处时,对于我们IT工作者,这样去干活,就不会连续久坐,也能远离颈椎腰椎病——这也是我格外推荐番茄工作法的一个重要原因!
4. 记录统计,分析改善
进行了一天的番茄工作,我们需要对工作进行回顾。在预估阶段有没有出现预估偏差很大的情况?在执行阶段,有没有经常出现中断?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自己有没有合理应对这些中断呢?这一天的工作给自己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什么?这些都可以通过第三张清单——跟踪记录清单,来分析和改善自己的番茄工作。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答案是可以让我们精益求精。书中提到了“戴明循环”,PDCA,即 计划、执行、评估、应用,这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实践、校正、再实践的过程,可以用到很多事情上。日常的迭代开发不也是这样的嘛
限于篇幅,我对该时间管理法介绍得并不到位。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买来研究学习一下。祝各位同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心想事成!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wangchenggong88/article/details/45606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