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这几个方法是有一次无意的发现,我当时也不知道什么意思,就百度了,查到了一些列子:
原文地址http://www.blogjava.net/dreamstone/archive/2007/08/08/134968.html
一:介绍
将此抽象路径名转换为一个路径名字符串。所得到的字符串使用默认名称分隔符来分隔名称序列中的名称。
返回:
此抽象路径名的字符串形式
返回抽象路径名的绝对路径名字符串。
如果此抽象路径名已经是绝对路径名,则返回该路径名字符串,这与 getPath() 方法一样。如果此抽象路径名是空的抽象路径名,则返回当前用户目录的路径名字符串,该目录由系统属性 user.dir 指定。否则,使用与系统有关的方式分析此路径名。在 UNIX 系统上,通过根据当前用户目录分析某一相对路径名,可使该路径名成为绝对路径名。在 Microsoft Windows 系统上,通过由路径名指定的当前驱动器目录(如果有)来分析某一相对路径名,可使该路径名成为绝对路径名;否则,可以根据当前用户目录来分析它。
返回:绝对路径名字符串,它与此抽象路径名表示相同的文件或目录的 抛出: SecurityException - 如果无法访问所需的系统属性值。另请参见:isAbsolute()
返回抽象路径名的规范路径名字符串。
规范路径名是绝对路径名,并且是惟一的。规范路径名的准确定义与系统有关。如有必要,此方法首先将路径名转换成绝对路径名,这与调用 getAbsolutePath() 方法的效果一样,然后用与系统相关的方式将它映射到其惟一路径名。这通常涉及到从路径名中移除多余的名称(比如 "." 和 "..")、分析符号连接(对于 UNIX 平台),以及将驱动器名转换成标准大小写形式(对于 Microsoft Windows 平台)。
表示现有文件或目录的每个路径名都有一个惟一的规范形式。表示非存在文件或目录的每个路径名也有一个惟一的规范形式。非存在文件或目录路径名的规范形式可能不同于创建文件或目录之后同一路径名的规范形式。同样,现有文件或目录路径名的规范形式可能不同于删除文件或目录之后同一路径名的规范形式。
返回:
表示与此抽象路径名相同的文件或目录的规范路径名字符串
抛出:
IOException - 如果发生 I/O 错误(可能是因为构造规范路径名需要进行文件系统查询)
SecurityException - 如果无法访问所需的系统属性值,或者存在安全管理器,且其 SecurityManager.checkRead(java.io.FileDescriptor) 方法拒绝对该文件进行读取访问
从以下版本开始:
JDK1.1
二、例子:
1,getPath()与getAbsolutePath()的区别
得到的结果:
因为getPath()得到的是构造file的时候的路径。
getAbsolutePath()得到的是全路径
如果构造的时候就是全路径那直接返回全路径
如果构造的时候试相对路径,返回当前目录的路径+构造file时候的路径
2,getAbsolutePath()和getCanonicalPath()的不同
得到的结果
可以看到CanonicalPath不但是全路径,而且把..或者.这样的符号解析出来。
3,getCanonicalPath()和自己的不同。
就是解释这段话:
单下边这段代码是看不到结果的,要配合一定的操作来看。下边操作步骤,同时讲解
步骤:
确定你的系统是Windows系统。
(1),确定D盘下没有Text.txt这个文件,直接执行这段代码,得到的结果是:
注意这里试大写的Text.txt
(2)在D盘下建立一个文件,名叫text.txt,再次执行代码,得到结果
同样的代码得到不同的结果。
同时可以对比getAbsolutePath()看看,这个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原因:
window是大小写不敏感的,也就是说在windows上test.txt和Test.txt是一个文件,所以在windows上当文件不存在时,得到的路径就是按照输入的路径。但当文件存在时,就会按照实际的情况来显示。这也就是建立文件后和删除文件后会有不同的原因。文件夹和文件类似。
三、最后:
1,尝试在linux下执行上边的步骤,两次打印的结果是相同的,因为linux是大小写敏感的系统。
2,手动删掉test.txt,然后尝试执行下边代码
执行上边两个函数,看看结果,然后思考一下为什么?
1,的结果是两个大写,
2,的结果试两个小写
连续两个大写的,是否跟上边的矛盾 ?
这是因为虚拟机的缓存机制造成的。第一次File file = new File("D:\\Text.txt");决定了结果.
File的getPath()和getAbsolutePath()和getCanonicalPath()的区别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lingyi1111/p/4498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