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家居生态链必然是大势所趋,我们能做的是拥抱变化。“趋势一旦爆发,就不会是一种线性的发展。它会积蓄力量于无形,最后突然爆发出雪崩效应。
改变传统行业“一锤子买卖”、“一次性交易”的行为方式,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是持续性的概念,公司为用户长期提供服务,用户长期感知到你的存在,能长期保持一种联系的人。
如:小米手机2的用户更新换代优先考虑小米3、小米4、小米Note机皇顶配版。因为用小米的都已经习惯MIUI系统、习惯小米云服务带来的便利。
而上面的小米手机使用者就是“用户”。
360杀毒能赚到钱吗?答案是显然不赚钱。但是360凭借免费的杀毒累积了数亿的用户群,一方面:干掉了传统的杀毒大拿公司(卡巴斯基、瑞星、金山毒霸、江民)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培养了用户的习惯:
这都是很可怕的习惯,某种程度上说是“瘾”,戒不掉的。
老周也说,通过庞大的用户群,接着推出自己的安全浏览器等,通过浏览器广告照样能赚到钱。
举例1:这个从腾讯的付费用户(升级“大裤衩”QQ秀)、手游买装备都是10%不到的用户,但是对于几亿的用户全,这10%的净利润也会很庞大、很乐观。
举例2:估计这也是姚劲波58同城搞金融并试图超越阿里的信心所在吧。
用户产品用的爽了,抱怨就会少了,微博、朋友圈吐槽也就少了,产品口碑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现在已经发现一些好产品基本已经离不开手,如:印象笔记(顺手、同步、方便)、余额包(定期收益查看、心情大好)、微信(沟通顺畅、便捷)、网易客户端(真他妈有态度,喜闻乐见)。
“好的产品像年轻人谈恋爱一样,‘离不开、舍不得、放不下’”。
正如公司一直强调的,超出用户预期的产品用户才能用得爽、用户才会爽快买单。
在行业里做出点成绩,你可以骄傲一点,但面对用户,你永远要放下身段,倾听用户的需求甚至羞辱。
其实,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简单”变得很重要。为什么大家不喜欢看博客、而是喜欢看朋友圈、微博、新闻、QQ空间,很大一个原因是简单,不用动脑子。而博客一般冗长、要么偏专业、要么碎碎念。
那么多免费网络电话,没有一款是好用的,基本上装上不久就会卸掉。主要原因是:
上述简单的功能市面上所有厂家的产品,没有一家做得比腾讯QQ免费电话好用的。
同样,目前为止没有一款能很爽的、精巧的背单词的软件。动则只能wifi下使用,或者上百兆的离线包,很少考虑客户坐公交、挤地铁背单词的需求。
互联网上每个人都使用的服务即基础服务是一定要免费的。这点不得不说:三大运营上的短信业务没有免费是极其傻X的,已经在被微信革命。
同样的,各大银行的网盾硬件收取15-50不等的费用也是极其傻X的,已经在被支付宝、微信钱包革命。
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不再像老一辈一样把钱存到银行,尤其还要看银行服务人员的脸色。存到支付宝、微信钱包、众畴平台、炒股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免费是一种革命的手法,营销手段,互联网精神。
58、赶集免费发布信息,使得蓝领也能方面找到工作,也使得闲散的小广告有了搜索的平台。
我在深圳时,在58、赶集、百姓网发了租房信息,基本30分钟不到就有3个电话,一周内平均每天都有十几个电话。一线城市的今天就是二、三线城市的明天。所以,58&赶集合并更会有更大、更宽广的发展。
免费后积累用户、延长产业链,有了用户再推广其他产品会相对顺畅。
”各种商业战争的案例,都教给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当你面对强手的时候,一定不要按照它的节拍跳舞,按照他的节拍跳舞你就死定了。你要想办法通过反向思维,通过逆向操作,在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上创造一种新的游戏规则。”
更多时间应该和普通用户在一起,琢磨他们有什么感性的需求,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然后把你有限的力量聚焦在侧翼的单点上。
坚韧不拔,跟大众沟通、跟传统市场沟通、跟竞争对手沟通。
这点《赢在中国》中牛根生也常说。有激励机制,把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这点对程序员来讲也是很有意义的,不重复造轮子,当你内存拷贝的时候你需要再写memcpy吗?很多大的公司也都是复用了开源的代码,在“巨人”的肩上创造更大的成功。
就像老周在书的末尾章节点评乔布斯一样,我也点评下老周的“奇酷“手机发布会。
- 亮点一:任何预装软件都可以卸载。
一般年轻一代的使用者会很喜欢。
- 亮点二:股权众畴做手机。
屌丝也可以有投资回报。
- 亮点三:硬件可能免费。
但是,360发布会的前几周,乐视TV已经提到成品价也是类似硬件0利润的概念。
个人认为,从手机“血海”市场和目前人均一年换一部手机的频率来讲,360的机会还是很大。
因为没有看过样品、真机,单凭老周来讲,貌似亮点还不够多,还在期待中,老周说会学习“苹果、三星、华为、小米、锤子”,如果各取其所长,再综合上安全、用户体验的两大强项,产品至少不会差。
如果360真的真机免费,手机市场真的是不敢想象!
你认为呢?
作者:铭毅天下
转载请标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laoyang360/article/details/45727315
如果感觉本文对您有帮助,请点击‘顶’支持一下,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写作最大的动力,谢谢!
跟周鸿祎学互联网思维 ——《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读后感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laoyang360/article/details/45727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