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接下来就在OC中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创建一辆车出来。首先要有一个车子类,然后再利用车子类创建车子对象
要描述OC中的类稍微麻烦一点,分2大步骤:类的声明、类的实现(定义)。跟函数类似,函数有分声明和定义
类的声明
代码编写
定义一个Car类,拥有2个属性:轮子数、时速,1个行为:跑
类名\属性的命名规则:标示符的规则
类名的命名规范:有意义、驼峰标识、首字母大写
1 #import <Foundation/Foundation.h> 2 // 类的声明 3 @interface Car : NSObject 4 { 5 @public 6 int wheels; // 多少个轮子 7 int speed; // 时速 8 } 9 - (void)run; // 跑的行为 10 @end
成员变量
@interface的大括号{}中声明的变量:wheels、speed
@interface的大括号和函数的大括号是不一样的
默认会初始化为0
@public
@public可以让Car对象的wheels和speed属性被外界访问
NSObject
加上:NSObject的目的是让Car类具备创建对象的能力
类的实现
1 // 类的实现 2 @implementation Car 3 - (void) run 4 { 5 NSLog(@"%i个轮子,%i时速的车子跑起来了", wheels, speed); 6 } 7 @end
创建对象
代码编写
1 // 主函数 2 int main() 3 { 4 // 创建车子对象 5 Car *c = [Car new]; 6 c->wheels = 3; 7 c->speed = 300; 8 9 [c run]; 10 return 0; 11 }
main函数的代码分析、内存分析(对象在内存中有成员)
[Car new]每次都会创建出新的对象,并且返回对象的地址,那么就应该用一个指针变量保存对象的地址
Car *c = [Car new];
用一个指针变量c指向内存中的Car对象
设置车子对象的属性
跟用指向结构体的指针访问结构体属性一样,用->
c->wheels = 3;
c->speed = 300;
创建多个Car对象
分别只设置wheels、speed属性
Car *c1 = [Car new];
c1->wheels = 4;
Car *c2 = [Car new];
c2->speed = 250;
[c1 run];
1个赋值给另一个,然后修改属性
Car *c1 = [Car new];
c1->wheels = 4;
c1->speed = 250;
Car *c2 = c1;
c2->wheels = 3;
[c1 run];
面向对象封装的好处
更加接近人类的思考方式
只需要关注对象,不需要关注步骤
对象与函数参数
对象成员变量作为函数参数
指向对象的指针作为函数参数
修改指向指向对象的成员
修改指针的指向
@implementation Car : NSObject { @public int wheels; // 多少个轮子 int speed; // 时速 } - (void) run { NSLog(@"%i个轮子,%i时速的车子跑起来了", wheels, speed); } @end
@implementation中不能声明和@interface一样的成员变量
三、方法
设计一个Caculator计算器类,它拥有计算的功能(行为)
1.不带参数的方法
设计一个返回PI的方法
// 方法声明
- (double)pi;
// 方法实现
- (double)pi
{
return 3.14;
}
方法调用
带一个参数的方法
设计一个计算平方的方法
// 方法声明
- (double)square:(double)number;
// 方法实现
- (double)square:(double)number
{
return number * number;
}
方法调用
带多个参数的方法
设计一个计算和的方法
// 方法声明
- (double)sumOfNum1:(double)num1 andNum2:(double)num2;
// 方法实现
- (double)sumOfNum1:(double)num1 andNum2:(double)num2
{
return num1 + num2;
}
方法调用
方法名注意
冒号也是方法名的一部分
同一个类中不允许两个对象方法同名
习题
给Car类设计一个方法,用来和其他车比较车速,如果本车速度快,就返回1,如果本车速度慢,就返回-1,速度相同就返回0
匿名对象
属性访问
[Car new]->speed = 200;
方法调用
[ [Car new] run];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N-eal/p/4524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