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1、DAC介绍
数字/模拟转换模块(DAC)是12位数字输入,电压输出的数字/模拟转换器。DAC可以配置为8位或12位模式,也可以与DMA控制器配合使用。DAC工作在12位模式时,数据可以设置成左对齐或右对齐。DAC模块有2个输出通道,每个通道都有单独的转换器。在双DAC模式下,2个通道可以独立地进行转换,也可以同时进行转换并同步地更新2个通道的输出。DAC可以通过引脚输入参考电压VREF+ 以获得更精确的转换结果。
2、DAC主要特征
● 2个DAC转换器:每个转换器对应1个输出通道
● 8位或者12位单调输出
● 12位模式下数据左对齐或者右对齐
● 双DAC通道同时或者分别转换
● 每个通道都有DMA功能
● 外部触发转换
● 输入参考电压VREF+
3、DAC管脚
注意: 一旦使能DACx通道,相应的GPIO引脚(PA4或者PA5)就会自动与DAC的模拟输出相连(DAC_OUTx)。为了避免寄生的干扰和额外的功耗,引脚PA4或者PA5在之前应当设置成模拟输入(AIN)。
4、使能DAC通道
将DAC_CR寄存器的ENx位置’1’ 即可打开对DAC通道x 的供电。经过一段启动时间tWAKEUP,DAC通道x 即被使能。
注意: ENx位只会使能DAC通道x的模拟部分,即便该位被置’0’,DAC通道x的数字部分仍然工作。
5、使能DAC输出缓存
DAC集成了2个输出缓存,可以用来减少输出阻抗,无需外部运放即可直接驱动外部负载。每个DAC通道输出缓存可以通过设置DAC_CR寄存器的BOFFx位来使能或者关闭。
6、 DAC输出电压
数字输入经过DAC被线性地转换为模拟电压输出,
其范围为0到VREF+ 。
任一DAC通道引脚上的输出电压满足下面的关系:
DAC输出 = VREF x (DOR / 4095) 。
7、DAC数据格式
根据选择的配置模式,数据按照下文所述写入指定的寄存器: ─ 8位数据右对齐:用户须将数据写入寄存器DAC_DHR8Rx[7:0]位(实际是存入寄存器DHRx[11:4]位) ─ 12位数据左对齐:用户须将数据写入寄存器DAC_DHR12Lx[15:4]位(实际是存入寄存器DHRx[11:0]位) ─ 12位数据右对齐:用户须将数据写入寄存器DAC_DHR12Rx[11:0]位(实际是存入寄存器DHRx[11:0]位)
根据对DAC_DHRyyyx寄存器的操作,经过相应的移位后,写入的数据被转存到DHRx寄存器中(DHRx是内部的数据保存寄存器x) 。随后,DHRx寄存器的内容或被自动地传送到DORx寄存器,或通过软件触发或外部事件触发被传送到DORx寄存器。
8、选择DAC触发
如果TENx位被置1,DAC转换可以由某外部事件触发(定时器计数器、外部中断线)。配置控制位TSELx[2:0] 可以选择8个触发事件之一触发DAC转换。
每次DAC接口侦测到来自选中的定时器TRGO输出,或者外部中断线9的上升沿,最近存放在寄存器DAC_DHRx中的数据会被传送到寄存器DAC_DORx中。在3个APB1 时钟周期后,寄存器 DAC_DORx更新为新值。
如果选择软件触发,一旦SWTRIG位置’1’ ,转换即开始。在数据从DAC_DHRx寄存器传送到DAC_DORx寄存器后,SWTRIG位由硬件自动清’0’。
9、例程代码:
1 每次DAC接口侦测到来自选中的定时器TRGO输出,或者外部中断线9的上升沿,最近存放在寄存器DAC_DHRx中的数据会被传送到寄存器DAC_DORx中。在3个APB1 时钟周期后,寄存器 DAC_DORx更新为新值。 2 3 如果选择软件触发,一旦SWTRIG位置’1’ ,转换即开始。在数据从DAC_DHRx寄存器传送到DAC_DORx寄存器后,SWTRIG位由硬件自动清’0’。
1 每次DAC接口侦测到来自选中的定时器TRGO输出,或者外部中断线9的上升沿,最近存放在寄存器DAC_DHRx中的数据会被传送到寄存器DAC_DORx中。在3个APB1 时钟周期后,寄存器 DAC_DORx更新为新值。 2 3 如果选择软件触发,一旦SWTRIG位置’1’ ,转换即开始。在数据从DAC_DHRx寄存器传送到DAC_DORx寄存器后,SWTRIG位由硬件自动清’0’。
1 每次DAC接口侦测到来自选中的定时器TRGO输出,或者外部中断线9的上升沿,最近存放在寄存器DAC_DHRx中的数据会被传送到寄存器DAC_DORx中。在3个APB1 时钟周期后,寄存器 DAC_DORx更新为新值。 2 3 如果选择软件触发,一旦SWTRIG位置’1’ ,转换即开始。在数据从DAC_DHRx寄存器传送到DAC_DORx寄存器后,SWTRIG位由硬件自动清’0’。
10、
http://download.csdn.net/detail/a1181803348/8750147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STM32bo/p/4537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