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很多场景中,服务的不间断及高可用性是非常重要的。不光要有负载均衡机制,虽然它在一定的场景中能实现一定的高可用性。(出门左转有过介绍)当其中的一台RealServer宕机后,客户多刷新几次页面,调度器还是能将请求转到其他的服务器上,不至于彻底挂掉。但是当调度器宕机后呢?这时就需要用到一些机制来实现系统的高可用性了。
为了避免一台服务器出现单点故障,为了实现高可用性就得在服务器的旁边在配置另一台服务器,当它宕机后,旁边这台接替它的工作继续服务。(或者多台,n台提供服务,m台作为候补~,一般地都是奇数台服务器)
这时就需要考虑些问题了(这里以web服务为例):
假设节点1提供web服务,节点2在旁边作替补。首先两人得实现通信,node2能知道node1什么时候挂掉了。当node1挂掉了,node2如何代替它来实现web服务?这就需要知道一个web服务需要些什么东西了(例如:node1的IP地址,httpd服务,文件系统等等)这些都把它叫做“资源”。再者,这些资源怎么从node1送到node2上?谁来决定资源给谁,让谁来提供服务?等等这些问题需要解决。
下面先用一张图来解释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这幅图很好了说明这种框架具体是如何实现高可用性的:
先是最底下的信息层:
两个节点通过串行线或者以太网连接来传递“心跳信息,通报健康状态,成员关系等”。
第二层是Resource Allocation(资源分配):
CRM(Cluster Resource Manager)集群资源管理器;
LRM:(Local Resource Manager)本地资源管理器(只负责本地的事物通知);
PE(Policy Engine)策略引擎。这个只有在DC(Designated Coordinator)指定的协调员(类似于集群中的首领)上才有;
CLB(Cluster Information Base)基本集群信息,其中XML是扩展标记语言,用来规定交互格式。
最上面那层叫RA(Resource Agent)资源代理。
原文地址:http://prisoner37.blog.51cto.com/8295570/142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