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Go 中监控代码性能的有两个包:
这两个包都是可以监控代码性能的, 只不过net/http/pprof是通过http端口方式暴露出来的,内部封装的仍然是runtime/pprof。
这里的例子我们用 递归实现的斐波纳契数列来测试性能,斐波纳契数列 的代码如下: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func main() {
for i := 0; i < 10; i++ {
nums := fibonacci(i)
fmt.Println(nums)
}
}
func fibonacci(num int) int {
if num < 2 {
return 1
}
return fibonacci(num-1) + fibonacci(num-2)
}
我们对这里的代码做了部分改造,以便可以采集性能数据:
package main
import (
"flag"
"fmt"
"log"
"os"
"runtime/pprof"
)
var (
cpuprofile = flag.String("cpuprofile", "", "write cpu profile to file.")
)
func main() {
log.Println("begin")
flag.Parse()
if *cpuprofile != "" {
f, err := os.Create(*cpuprofile)
if err != nil {
log.Fatal(err)
}
pprof.StartCPUProfile(f)
defer pprof.StopCPUProfile()
}
for i := 0; i < 30; i++ {
nums := fibonacci(i)
fmt.Println(nums)
}
}
func fibonacci(num int) int {
if num < 2 {
return 1
}
return fibonacci(num-1) + fibonacci(num-2)
}
当 执行这个应用时,带了 cpuprofile 参数就可以记录CPU到的Profile信息。
testfibonacci.exe -cpuprofile=2.prof
我们随后使用这个prof 信息做性能分析图了(需要安装graphviz)
Graphviz 下载地址: http://www.graphviz.org/Download_windows.php
Graphviz 安装完成后,需要把bin目录放入 path 参数中。比如我这里 win7下安装目录是: C:\Program Files (x86)\Graphviz2.38\bin 。
使用go tool pprof (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的prof文件) 我这里是: go tool pprof testfibonacci.exe 2.prof
进入到pprof,使用web命令就会生成svg文件,svg文件是可以在浏览器下看的。像这个样子:
这时候产生的 svg 图像如下:
我这里以 gotour 为例, 我用的是这个中英文混排的版本: https://github.com/zhanming/go-tour-cn
修改 D:\mycodes\golang\src\github.com\zhanming\go-tour-cn\gotour.cn 这个目录的 local.go 文件, 在引入包时,增加下面一行代码:
_ "net/http/pprof"
然后编译执行这个站点,我们在访问 http://localhost:3999/debug/pprof/ 时候,就可以看到下面信息。
想要生成CPU状态分析图,调用go tool pprof http://localhost:3999/debug/pprof/profile
就会进入30秒的profile收集时间,在这段事件内猛刷新点击go-tour浏览器上的页面,尽量让cpu占用性能产生数据。
使用 web 命令生产的图如下:
有关go tool pprof 命令相关的内容可以参考:
https://github.com/hyper-carrot/go_command_tutorial/blob/master/0.12.md
它的主要命令如下:
表 pprof工具在交互模式下支持的命令
补充
如果你的go程序不是web服务器,而是一个服务进程,那么你也可以选择使用net/http/pprof包,同样引入包net/http/pprof,然后在开启另外一个goroutine来开启端口监听。
比如:
go func() {
log.Println(http.ListenAndServe("localhost:6060", nil))
}()
参考资料:
Go的pprof使用
http://www.cnblogs.com/yjf512/archive/2012/12/27/2835331.html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ghj1976/p/4544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