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模式动机:有时软件复用的一个难题就是接口的不兼容性,适配器的职责就是为客户提供兼容的适配者接口,使得客户只需访问一类接口就可以调用合适的适配者,而其中的适配细节则有适配器来完成。
模式定义(Adapter Pattern):将一个接口转换为用户期望的接口,使得那些接口不兼容的类可以一起工作。
模式结构图:
模式代码:
bt_适配器模式.h:
1 #ifndef AP_H 2 #define AP_H 3 #include <iostream> 4 5 using namespace std; 6 7 /* 8 定义抽象目标类 9 */ 10 class Target 11 { 12 public: 13 virtual ~Target(){ } 14 virtual void request() = 0; 15 }; 16 17 /* 18 适配者类 19 */ 20 class Adaptee 21 { 22 public: 23 void specificRequest() 24 { 25 cout << "成功调用适配者方法" << endl; 26 } 27 }; 28 29 /* 30 适配器类 31 */ 32 class Adapter : public Target 33 { 34 public: 35 virtual void request() 36 { 37 pa->specificRequest(); 38 } 39 40 private: 41 Adaptee* pa; // 指向合适的适配者 42 }; 43 44 #endif // AP_H
测试用例.cpp:
1 #include "bt_适配器模式.h" 2 3 int main() 4 { 5 cout << "***** 适配器模式测试 *****" << endl; 6 Target* target = new Adapter; // 实例化一个与目标关联的适配器 7 target->request(); // 客户端调用 8 9 delete target; 10 11 return 0; 12 }
模式分析:该模式将目标类和具体适配者类解耦,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更换适配器时比较方便,不需要修改已有类,符合“开闭原则”。但是若需要更换一个已有的Adaptee方法比较麻烦,需要借助Adaptee的子类才能完成。同时如果想让一个Adapter与多个Adaptee(Adaptee及其子类)同时工作,也必须生成Adaptee的子类,并且需要在Adapter类中调用Adaptee子类的方法。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benxintuzi/p/4545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