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哈佛委员会著
【内容简介】
1943年,哈佛大学众多学科领域里的12位著名教授组成委员会,旨在对“民主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目标问题”进行研究。该委员会历经两年的潜心研究后,形成了以“民主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为题的总结报告,1945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俗称“红皮书”。
【序言】
1.《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有助于我们在教育哲学层面上正确的理解高等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
2.本书反对大学一味迎合社会暂时的或短期需要的过分功利化的教育价值观,主张大学的发展要遵循自身的逻辑,以追求真理为崇高理想,追求通识与专识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知识作为载体透出德行。
5.本书适合三类读者:①关注中等教育问题的教育家②关注大学和学院问题的教育家(这一类读者也包括人文、艺术和各专业学科的所有教授,不管他们是否满意这种分类)③对此问题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
6.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应该在每个教育阶段都持续的向学生提供进行价值判断的机会,否则就达不到理想的教育目标。无论是中学生、大学生,还是研究生,不仅应该从数学意义上,还应该从伦理道德层面判断事物的“正确”与“错误”。
7.本书提出通识教育的目标:全人=好人+善良正直的公民+有用的人
(whole man=good man+ goodcitizen+ useful man)
即通识教育的目标是:成为人,成为社会中的人,利用自身技能造福社会
【札记】
一.美国的教育
1.教育要完成两件事情:其一,帮助年轻人成为个体的人,拥有独特的、个性化的生活;其二,竭力使他们能适应公共生活,也就是说,作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他们应该与他人共享文化传统。
2.学术性职业,传统上指教师、医生、律师这三种需要高深学问的职业。
3.智力最终无论多么深的扎根于个人的天赋(大脑的生理结构和神经结构),它仍依赖于习惯和想法,而这些又可以追溯到最早期的教育机会。
4.在我们的制度里,任何一种文凭所包含的必修课都体现了一定的连续性,但是,在高中的实践中课程学分制实际上加剧了分化,因为它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学业看做一个一个模块,每个模块自身是完整的,相互之间是独立的,实际上这种模式是值得商榷的。
二.通识教育理论
1,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和专业教育(special education).”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能力的教育。
2.我们生活在一个专业主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对于学生来说,成功之路往往在于选择一种专门化程度较高的职业,这些专业中的任何一种都是时代日益需要的,也吸引着更多学生的兴趣。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完全由专家控制的社会不是一个明智而有序的社会。当然我们不是排斥专业主义,问题是如何在一个专业主义不可少的系统里挽救通识教育及其价值。
3.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成为既掌握某种特定的职业或技艺、同时又掌握作为自由人和公民的普遍技艺的专家
4.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在于提供广泛的批判意识以便能辨识出任何领域中的能力
5.传统上把学问分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三个部分。自然科学旨在对自然环境有所了解,这样我们可以与之保持适当的关系;社会科学旨在对我们的社会环境和人类的制度有个总体上的理解,这样学生也可以与社会保持适当的关系;最后,人文科学的目的是促使人们理解人类与其自身的关系,也就是说,理解人类的内在期望与理想。
6.学习科学,需要一大堆信息,但只有信息是不够的。我们有选择的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科学的某些原理,而且也包括科学的方法、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成果以及科学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学生如果对他正在使用的方法有所了解,对他的假设有批判性的认识,那么他就会超越他的专业领域并能够自由的审视自我。
7.通识教育着重培养人的能力:①有效的思考能力②交流思想的能力③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④辨别价值的能力
8.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在探究真理的过程中,安于事物所能提供的那种精确性而不过分奢求,这是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人的标志
9.有效的思考能力意味着逻辑思考能力和想象力;交流能力是表达自己并被他人理解的能力;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涉及的是学生将全部思想运用于经验领域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不但指对不同种类的价值有清楚地认识,而且要对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所理解。
10.军事科学领域最好的教师未必是战场上最好的指挥官。
11.我的理解:教育=传授知识+培养心智,即不止是传授有关价值的东西,而且还要致力于价值本身,将理想内化为行为、感情和思想与从知识层面掌握理想同样重要。
三.多元化问题
1.通识教育如何能适应不同年龄的学生,最重要的是如何适应不同能力和观念的学生,以至于能够深深地吸引每一个学生,然而又在目标和基本教学上保持一视同仁?
2.不完全致力于技术能力的教育是一种不以获得世俗成功为全部目标的教育。
3.通识教育的中心都不应该脱离人类生活和知识中三个不可避免的领域:物质世界、人类的共同生活以及人内在的洞察力和道德准则。
4.学生选择课程的标准,既不应当是该学生在生活中的愿望,也不应当是他的出身背景或所追求的毕业证的种类,而仅仅应当是,这门学科是否最适合他——也就是说,是能力的标准。
四.中学的通识教育
1.最杰出的的作品是能够扩展所有人思想的作品。
2.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里的格言:“交起来不费功夫的书是没有意义的,只配烧掉,因为它根本没有教育价值”。
3.阅读,无论是朗读还是默读,都是一种艺术。
4.把外语作为一种工具来学还是把教育当成人文教育(文化)的一部分来学,其中隐含着不同的学习方法,并会取得不同的结果。
5.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还可以通过语言进入另一个文化的视野,了解他们的思想历史发展进程,发掘出一些有深度的、有生命力的作品和思想。
6.心智的成长,是从非语言的思考到概念思考,到最终掌握可变的数学符号。
7.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在本质上是政治动物。”他并不是说人类总是寻求公职或习惯于从事我们所说的政治活动。他的意思是说,文明人所生活的社会是政治性的,也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他才能满意的生活。
8.苏格拉底说:美德和善都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知识和意志的产物。
9.科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不断的追求精确性。
10.科学与技术不能分开。科学与技术平行发展,彼此丰富。然而科学并不是技术,其首要目的是“知”而不是“行”。
11.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能够根据事实和推理原则进行思考,可以明智的选择,有所辨别的感受事物。
12.学校应该关注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健康。①身体必须健康,能够工作并且执行大脑的意志②心里健康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社会调适能力,即理解他人、对他人的需求能够做出快速反应,并且礼貌周到;第二种是自我调适能力,即了解自己,镇定从容地应对各种具体情况。
五.哈佛学院的通识教育
1.哈佛教育最具特点的因素就是导师制度。
2.学术成长和情感成熟是最大的教育价值。
3.专业教育教会学生能做什么和怎样去做;通识教育教会学生需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需要。
4.一种错误的做法就是将学院的某一时间段用于通识教育,另一时间段用于非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并不应限于学生从事更有趣、更有意义的专业学习而去提前修习和完成的一些课程。换句话说,通识教育不应该与初等教育相混淆。
5.即便一个学生专修的是自然科学领域,他对本专业的过分关注也是他不能对科学以及科学中各专门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6.导师制确实是一种昂贵的制度,从财力上和人力上来说都是如此。
7.导师制教学应该提供给那些被杰斐逊成为“最好的天才”的学生,提供给那些有思想、有成熟的价值观,关心学习数量也关心学习质量的学生,提供给那些善于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的学生,以及那些有能力和有理想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学生。
8.哈佛的卓异之处在于保持了学院力量和大学力量之间的平衡。同一只教师队伍既教研究生又教本科生,而且最优秀的老师经常讲授最基础的课程。许多本科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与研究生混在一起上课。
9.关注个体是学院的中心,推进学问是大学的中心,他们是彼此不能分离而又绝对必要的。
六.社会中的通识教育
1.教育可以被视为人类完善自我的一种努力。只要人类存在着,这种努力就不会停止。
2.拯救社会要依赖那些受过教育的人,是教育给了他们道德和智慧的力量,这样在必要的时候他们才会站出来抵制流俗。
3.成人仅仅只对或主要对他们能够在职业上获益的教育服务感兴趣。
4.教育的首要意义是自我教育,而学校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如何自我教育,并节省他独自探索的时间。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自学所需要的独立性、自由探究的好奇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5.“通过我所掌握的语词,我开始能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既然事物和事件本身已经直接呈现给我们,那么语言的角色也应该改变了。我们不在需要用语言来表达或表现事物,而是将事物和实际过程直接呈现给学生,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或者对语言的准确性提出怀疑。
6.战争是最大的教育家。
7.在通识教育中,最重要的激励因素来源于整全的人(the whole man)对自我担当共同命运以及参与共同事业的认识。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u012717411/article/details/46336405